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老友们的种种无理要求,难以断然拒绝呢?心理学告诉你,也许是时候安顿一段友谊的渐逝⋯⋯

“好多年没见面了!你过得都好吗?其实我有事情想找你帮忙⋯⋯”

“读书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好的朋友喔,你总是会倾听我的烦恼。”

“以前的你一定会放下手边的事情,先来帮忙我的!”

有一些朋友也许像照片一样,已随年月被我们放进抽屉里,不容惊动。但只要他们回来跟我们联络,总是像洪水一样凶猛。为免尴尬,大部份人都会热络回应,彷佛照片从未泛黄,表现得一切如旧,再竭力帮忙;然而,内心其实早泛起不自在的无奈与疑惑。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旧友谊的重临?或如何安顿一段友谊的渐逝?也许,我们要从自己开始反问:“为何我们总是要热心帮忙,无法回绝!?”

四种“热心帮忙,无法回绝!”的心理学因素

第一个原因,必然是跟我们认同的社会要求的文明行径有关的。试问谁不会用心帮忙朋友?要是不念旧日情谊,我们会被别人怎样评价?没有人想要成为别人眼中无情且不重视旧朋友的人,被贴上“薄情”、“忘情负义”、“冷漠”之类的标签。

如此,面对一种行为不受社会认可的负面感受,许多人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内在不满,便立即跳到另一端去:竭尽所力,热心帮忙。

第二个心理学常见的原因,是人们本身对关系的渴望使然。有些人内心十分孤单,缺乏与他人情感连结的关系。所以每当有旧朋友找上自己时,不论要求帮忙的事多么地不合理,但能够参与其中,感到被需要、被信任,已经抵过了一切不适。

然而,问题在于这种关系不是双向的,在事情结束以后,原本紧密连结的关系就会松脱,对方早已经把你的重要性海放天边。换言之,人们努力奉献,却换不来亲密的友谊及对方的认可。


图片|Photo by rainmaker on PIXTA

延伸阅读:家的心理学:被好友或伴侣背叛以后,我可以如何修复自己?

 

由此延伸,可看到一种讨好模式正在关系中运作。举英国的心理治疗师特雷尔(Emma R. Turrell)在书中的例子 [1]

萨玛拉和露西,二人从学童时期就是好友,但萨玛拉逐渐发现这段关系是有前提的:她得努力付出、不求回报。露西一直寻求萨玛拉的帮助与支持,说她就像是姊姊一样,也享受被需要的感受。

但长大以后,尤其是萨玛拉需要情感支持时,露西却不会站在她那边。直到萨玛拉受够伤害,主动拉开二人的距离,露西就开始从家庭到工作层面都挑她的毛病,甚至落田下石。

一旦我们停下对某人的助益(讨好),很可能会发现对方不只不是朋友,更是我们的敌人。用精神分析的说法,人们的讨好、对旧朋友的帮助,有时间是潜意识中感知到对方的敌意与贪婪,而为免自己受到情感的伤害,就只好继续保持表面上的热络和谐。

第四种心理学因素是被(旧)朋友求助的那位,常常是否认自己有所需求、忽略自身困境的人;然而,他(她)在过去的学生时代其实已经对他人的需要和生活困难保持高度的关注与兴趣。这种人没有让别人帮忙自己,自己却一直帮忙别人。这乍看之下与讨好类似,但当事人进一步压抑自己的需求,也没有对对方情绪的恐惧。

背后的心理学原因,是因为这人从小便十分压抑自我的满足。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以投射的方式转向他人,他参与别人的生活与其满足,减轻了别人身上的重担,其实是以一种替身的方式,来满足自己身上无法满足的部份。

——这就是心理学家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所指的利他主义(Altruism),指自我本能无法满足的部份,经由认同对方,努力去满足对方身上的相关部份,彷佛自己的愿望已经转交出去,从而得到替身式或间接式的满足 [2]


图片|Photo by Caleb Woods on Unsplash

你会喜欢:为什么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自我嫌恶,来自缺乏满足感的原生家庭

回应旧情谊:他值得吗?我值得被满足吗?

对(旧)朋友的“热心帮忙,无法回绝”背后的种种心理因素,我们都各有一些,这大概是作为人类的共同经验之一。如此,能否听见内心的真实感受,适时回绝,或至少划下界线——不尴尬、不内疚地——相信是大家所关心的。

比较清晰理性的说法,可听听特雷尔的话:

“讨好者已经太习惯忽略自己的需求,只在意照顾别人的感受,因此忘了只要友谊不再适合自己,我们随时可以主动画下句点,这样才能腾出空间,让合适的人走进我们的人生。如果我们太过努力讨好别人,可能忘了问问自己:对方到底值得吗?”[1]

很多时候卡住我们的,是我们以为“不可以”让友情逝去,或宣示二人的关系已经来到终点,才拼命照顾一段“不适合”,甚至已经“不值得”的关系。

同场加映:婚宴 5 大禁忌穿搭!拒绝冠上“假面闺蜜”封号,把面子留给新娘

我记得哲学家齐克果说过,人们最大的问题是“人人都想被爱,但他们很少问自己哪里值得被爱!”同理,每个人都想以朋友之名被帮忙,但他们也很少问自己哪里值得被帮忙。人人都想友谊永固,但这份情真的值得被永固吗?——这是值得思考的。

而比较感性的说法,我认为安娜.佛洛伊德的提醒很值得我们放在心里:放弃自己的本能愿望,转赠给某个更能满足这愿望的人,这种利他行为决定了我们跟别人的关系总是“有害的”,和让自己处于“劣势”。

当自身的愿望被他人取代时,人们的生命就不再属于自己。要记得自己的生活不只是值得活,而且还存有直接满足自我愿望的可能。

关系的痛苦,生命的无奈,很多时候来自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愿望,且原来这困局是我们一手造成的。而解决方法,也许没多复杂,仅仅是允许自己去尝试过去所压抑的、敢于满足自我的愿望。也许,您会发现生活其实很值得活。

有时候离开一段关系,不再把某人的地位放得比自己高,才是爱惜自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