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自己被讨厌、害怕自己达不到他人的期望?试着放下那些枷锁,问问自己的感受,并相信:无法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无需抱歉。

文|肆一

有时候会难以感受到快乐,但自己并不知道原因。

在那样的时刻,无论参加多少聚会、跟多少人见面、听多少笑话都于事无补,就连原本会让自己开心的事也提不起劲,只是感觉郁闷。像是有人用力挤压着自己的胸口,将氧气推出身体,同时也感到空洞。你不明白自己为何快乐不起来,但却真切地感受到不快乐的气息包裹着自己。

“好像不再是自己,有时不知道自己是为何而努力?”偶尔这样的提问会冒了出来。

“你现在很好了,就是想太多了才会这样。”也会听到这样的回答。于是疑惑被打了死结,丢到角落,不存在的问题不要自找麻烦。可是心里始终有隐隐的疑惑不时浮现,像鲸鱼探出水面,一口吃掉你的快乐。

等到长更大一点才理解到,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背负着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即使是没有明确地指出期待,但并不表示不存在。它们可能是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发生于自己生命的周围,一个眼神或者一个暗示,像是被空气里的尘埃包裹着,不彰显,可在某一个时刻透过斜斜洒落的阳光,你看见了它们在窗边轻轻飘扬摆荡着。


图片|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延伸阅读:致孤单成长的孩子们:儿时未曾从父母身上得到的爱,你可以自己来

就如同我们的毫无觉察,时常他人加诸在自己身上的期待也可能就只是这样。但无论再如何轻巧,都会在心里堆叠成重量,像是指腹画过窗角的灰。那些累积,最终都会有所感受。

后来读到完形心理学中所谓的“内摄(introjection)”,意思是“不假思索地接收了他人的标准、期待、评价,并不自觉地将它们拿来作为自己的生活依据”。于是那些难以言喻的不快乐有了一些说明。

要成为什么样子?什么样的话语才适切、什么的举止才称得上值得被夸赞?又或是在什么样的年纪该有怎样的姿态⋯⋯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期待以或快或慢的速度推挤着自己前进,越是在意的人力道越是大,而在来不及允许的状态下,便已经内化入身体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就像是卫星接收肉眼看不到的讯号,你收纳了这些应该与不应该。人们眼中所看见的你,其实更多是他们所期许的你的样子。

于是从小到大,我们会习以为常地扮演各式各样的存在,小时候当个乖巧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称职的成人,把听话当成是赞美。面目模糊。也几乎无意识地为了多讨人喜欢一点,展示了不够真心的言行举止、压缩了真实的感受,而它们最后都像石头一样重压在心上。

天黑不是一个瞬间发生的事,而是缓慢渐进的过程,造就了自己的不快乐。小一点的时候感受较不明显,可是长大之后却掩饰不了。

甚至在有些时候,是把自以为的期待加诸在自己身上,想像了别人对自己的盼望。被驯化的自己。然而不管是哪一种,都只是说明自己忽略了自己的声音。

因而在那些种种的必须与应该当中,即使拚了命的努力着,仍感觉一切都没意义。不像是自己的自己,就连痛苦了也毫无意识,于是快乐自然毫无滋味。

因为这样理解到了,于是后来得以学着多正视自己的感受一点。并非不再在乎他人,而是不再在乎那么多,可以自己挑拣决定。


图片|Photo by Rodolfo Sanches Carvalho on Unsplash

推荐阅读:总是没由来的心情不好?爱自己练习:试着关怀自己一天过得好不好

生活着就是人际关系,在意他人也无可避免,就因如此,才更需要一直提醒自己,尽量不辜负他人,但也别只是为别人的需求而努力。因为你的人生是自己的。走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肯定,无论别人怎么评价自己,最重要的始终仍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再亲密的人也无法拥有你的人生。

学着在兵荒马乱的人生里,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与他人建立关系,同时完好自己。成为自己想望的模样,找寻属于自己的意义,过程中或碰撞或茫然或挫败,最后才得以长出力量,然后再用它来支撑自己的生命。

承担疼痛,快乐终于能够变得坚固。

最终,我们只能诚实地看待自己的样貌,即使必须包含着伴随而来的失望。

长得像是自己,是对自己的负责。无法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无需抱歉。我们都要尽可能去成全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