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亲密关系不可能永远阳光灿烂,它会有阴天,也会有暴雪。你的“不爱了”,未必是“真的不爱了”,与其不明不白地结束这场亲密关系,不如把这种感觉当作我们探索和寻找关系出路的契机。

如果你可以这一刻感到不爱他,是不是也有可能下一刻重新爱上他?

文|Cyte、小芒

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关注自我和内心,觉察即自由。

“姐妹,我感觉我不爱他了,但我狠不下心说分手,怎么办啊?”
“啊?这么突然,你们不是在一起快两年了吗,上次约饭还感觉你们很恩爱啊,怎么回事?”
“就是没有那种感觉了,牵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我内心毫无波澜⋯⋯”

看到朋友这番话,我想起她刚带男友和我认识时那副幸福、甜蜜的样子,真没想到现在说不爱就不爱了。

每一对恋人在坠入爱河(fall in love)的时候,可能从未想过“不爱了”(fall out of love)是什么感觉。可是,不爱了,确实会发生。

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走到了“不爱了”这个时刻,意味着我们面临着亲密关系中非常复杂、重要的一个阶段。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在关系中,觉得自己不爱他了,该怎么办?


图片|Photo by peachpeach on PIXTA

一、当你感到“不爱了”,并不一定意味着你“真的不爱了”

首先,KY 良性恋爱教练认为,我们不能仅凭“不能对他产生爱的感觉”,就得出“我已经真的不爱他了”的结论。这是因为:

1.“不爱了”的感觉在爱情中时有发生

人们感到“自己不再爱伴侣”的这种时刻,被俄勒冈大学的心理学家 Robert Weiss(1980)称为“消极情感凌驾(Negative Sentiment Override)”——一个人对伴侣和关系的整体看法是负面的。

即使在非常幸福美满的亲密关系中,人们还是难免会有产生消极情绪的时候。当委屈、憎恨、愤怒、失望等消极情绪压倒性地袭来的时候,我们会很难感受到对伴侣的爱意,也难以回想起那些爱的瞬间。

更糟糕的是,一旦我们陷入“消极情感凌驾”,我们就更容易发现有关另一半负面的事。例如,怨恨伴侣不做家务的人还会指责伴侣邋遢;很多争吵中的情侣会忍不住翻旧帐⋯⋯

由此,Iris Barzen(2019)指出,在感到“不爱了”的很多时刻,人们会误把“消极情感凌驾”当成“关系的终点”。 

比如,当你在家里做清洁工作时,伴侣却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怨恨的情绪让你觉得自己再也忍受不了对方了;当你们吵架时,愤怒和烦躁的感觉令你越看另一半越不顺眼,甚至不想再和他待在一起⋯⋯

反过来说,当“积极情感凌驾(Positive Sentiment Override)”正在发生的时候,你就会感到“还爱着”:惊喜、感动、快乐的感觉让你认为伴侣就是那个“对的人”,你会想和他永远在一起。

可以看出,很多时候,我们对伴侣和关系的感知、评价往往是由情绪支配的。因此,有“不爱了”的感觉,可能只因为你近期对伴侣的不满比较多,不意味着你们必须分手。

推荐阅读:对的人是“经营”出来的!深深相信灵魂伴侣的人,更容易不堪磨合而分手

2.“不爱了”,并不一定意味着关系该结束了,它还意味着很多可能

婚姻家庭治疗师 Linda Carroll(2021)在她 35 年的关系治疗工作中,接触了成千上万的夫妇。她表示,其中至少有 25% 的夫妇都会以“我不爱他了”这样的话开始他们的治疗。

Carroll 指出,“不爱了”的确是一种真实的感受,但是它代表着很多可能。

  • “和他在一起我都提不起兴致了,还不如跟新同事聊天开心⋯⋯”

在 Carroll 的工作经验中,感觉不爱了比较常见的一种可能是:亲密关系进入了倦怠期,人们不再感到激情,比如他们感到性生活没有以前那么令人兴奋了,他们好像遇到了让自己更有感觉的人。

倦怠期是很多情侣都会遭遇的一个阶段,但它是能够改变的。通过不回避、积极沟通、与伴侣共同创造新的体验等努力,可以解决关系倦怠,从而重建关系的亲密感和承诺度,完全有可能重燃激情。

  • “以前怎么没发现他这么懒⋯⋯说了好多次都不知道把家里收拾干净!”

另一种可能是,关系出现了问题需要修复。比如,伴侣的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符,所以失望了;或因为不知道怎么处理关系里的冲突而陷入僵局。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有一些建设性(constructive)、适应性(adaptive)的修复关系的技能,比如开放而真诚地讨论问题、心平气和地交流彼此的感受等,关系仍可以修复,而你也可能会发现爱并没有真的消失。

这些可能性的存在告诉我们:一段亲密关系也具有很多不同的季节,它不可能永远阳光灿烂,它会有阴天,也会有暴风雨天。与其要把“不爱他了”的感觉解释为一场终结关系的灾难,不如把这种感觉当作我们探索和寻找关系出路的契机。


图片|Photo by Evgeniy Kletsov on Unsplash

3. 既然你可以在这一刻不爱他,那么你也可能一次又一次地爱上他

最令人关注的问题来了,你真的还有可能重新爱上他吗?考虑以下三个问题的答案:

  • 有一段时间你们的关系真的很好。(你们互相逗彼此开心,互相为对方疯狂)
  • 你们不曾有过口头上、身体上、情绪上的虐待行为。
  • 你现在讨厌他的很多事情,但是你过去很喜欢和尊重他。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并且你和他现在(或曾经具有)共同价值观、尊重和信任的基础,心理学教授 John Gottman 认为,你还是有可能重新爱上他的。

只不过,你们现在的关系质量可能不如从前。如果你们一起努力探索怎样才能回到以前的状态,你就有可能会再次爱上对方。

同场加映:一位妻子的婚姻焦虑:关系走入无感期,怎么重新爱上对方?

二、如何判断自己是“真的不爱了”?

接下来,KY 良性恋爱教练继续带着大家直面那个残酷的可能,如何判断自己是“真的不爱了”?

真的不爱了,不是一个瞬间(moment),而是一个过程(process)。

来自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Hemesath (2016)博士招募了 10 位女性和 5 位男性,他们都在婚姻中经历过真的不爱了(falling out of romantic love (FORL) in marriage)。

通过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她从其中 9 位受访者的叙述中发现,FORL 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而且还包含以下几个阶段:

STEP 1:亮红灯(Red flags)

这个阶段的人们会认识到这段关系从不曾让自己快乐,或者是意识到再这样继续下去行不通。

STEP 2:尝试努力(Efforts to remedy the concerns)

在这个阶段,人们会试着重新投入这段关系,尝试通过最后的努力修复感情,或讨对方欢心。

STEP 3:不在乎(Indifference)

此时,人们会陷入矛盾的心理或者变得冷漠。他们觉得自己不在乎这段感情了,并且接受这段关系真的只是如此。

STEP 4:结束了(Done)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真的不再爱了。此时人们会选择放弃,决定分开。

你会喜欢:家的心理学:被好友或伴侣背叛以后,我可以如何修复自己?


图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另外,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他们在此过程中经历过痛苦的情绪挣扎(emotional struggle)。

有孩子的人大多是担心伤害到孩子,还有一些挣扎是关于后悔没有在婚前看到一些值得警惕的信号、没有早点离开、担心被评判、不确定决定是否道德,并且有人仍然关心、在乎伴侣,害怕会伤害对方。

研究者还从 13 位受访者的故事里发现,这些人都有过一个明确的、被自己清晰觉察到的“不再回头”的节点(Point of no return),这个节点一般都发生在第 4 阶段,它意味着这个人下定决心、不再计画和尝试去和解了。

所以,表面上,很多人会说,在某个瞬间,我们会感到自己真的不爱了;实际上,在这个瞬间发生之前,我们早已经历了很多次的挣扎和失望。“真的不爱了”是一个充满否认(denial)、愤怒(anger)和自怜(self-pity)的痛苦过程。

还有哪些实用的方法能够帮我们判断自己是真的不爱了呢?且听下篇分解。

下篇:如何判断是否“不爱了”?关系心理学:分手不只是单方决定,请试着给关系一个更好的结尾

参考资料:
Barzen, I. (2020, February 7). "I Don't Love You Anymore" Is Not a Reason to Break Up. Medium. 
Carroll, L. (2021, February 21). "I Love You, But I'm Not In Love With You" - What Does It Really Mean? Mindbodygreen. 
Hemesath, C. (2016). "Falling out of romantic love: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the meaning of love in marriage." Graduate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16721.
Lopez-Cantero, Pilar & Archer, Alfred. (2020). Lost without you: the Value of Falling out of Love.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23 (3-4):1-15.
Weiss, RL (1980) Strategic Behavioral Marital Therapy: Toward a Model for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Vol. 1. In: Vincent, JP, Ed., Advances in Family Intervention, Assessment and Theory, JAI Press, Greenwich, 22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