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做错选择了?”面对结果摇摆不定,怀疑自己的决定、后悔错失的选项,而陷入焦虑情绪中⋯⋯这样的心结,该怎么调适?

作者|蔡秀娟 谘商心理师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找人讨论着是否该离职,但讨论的内容很容易变成:“离职啦,那边不适合你。”、“离职!不要选择一个让你受委屈的地方。”、“那边真不适合人待!”等等。这些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又怎么会不懂?但就是迟迟无法下决定。

对于离职摇摆的你,也许会对即将做出的决定感到怀疑与焦虑,而选择后的自己,不论去留,内心都会浮现:“另一个选择会不会比较好?”

不停拉扯的情形就是心理学谈的“决策后失调”,它指的是,一个人在做出决定后,会和所有“被选上者的缺点”产生不一致,同时也和所有“未被选上者的优点”产生不一致。

简单来说,你在ABCD四个工作选了A,接着你会把“A的缺点”列出来,然后把“BCD的优点”列出来,放在一起比较并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图片|Photo by primagefactory on PIXTA

同场加映: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怎么办?2021 CFG 性别骇客松:环境是主观的,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自己情绪

瞻前顾后,更容易经历“决策后失调”

为什么我们在决定后不是迎来轻松,而是陷入苦恼呢?

其实跟社会规范有关,我们的行为表现受到所处情境的标准影响,所以在做每件事前,我们会预期他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及评价,若做出符合社会期待的事,便会感到安心。

我们也会在一次次经验中,内化这些社会规范,成为个人的价值理念。这种概念类似于心理学的“基模”(schema),它指的是我们会根据过去经验,形成对人事物的理解,并存于记忆中。

我们对工作这件事,也会有着工作的基模,认为在工作岗位中的自己应该有什么样子、应该怎么跟他人相处、应该待多久才能离职等等,所以,基模的形成跟你所处环境中的人事物有很大的关系。

延伸阅读:总是惯性讨好他人?比其别人喜不喜欢,做一个最喜欢的自己

在我们文化当中,每个位置好像都有着属于它应该呈现的样子,想到工作,你想到的是“事业有成”、“吃苦当作吃补”、“坚忍不拔”、“拒绝当烂草莓”?紧接着,脑海浮现的是自己有没有符合社会对这个职位的想像。

而这些想像,也许不是来自一个人或一次经验的告诫,而是在我们生命经验中,你一言我一语所建立的出来的,所以当选择跟大多数人不同的时候(大家劝留,但你选择要离开),越容易迎来排山倒海的声音与眼光,我们就越容易动摇,并开始懊恼起自己的决定,思考着没有选的那个选项。


图片|Photo by Scott Graham on Unsplash

你会喜欢:如何知道离职不会让我后悔?专访曾彦菁 Amazing:我想的不是要做什么工作,而是想过什么生活

选择过程衍生的声音及眼光,难以避免,我们可以将其搁置,并试着把焦点与心力放在厘清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你可以尝试用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来帮忙自己思考。

它主要在讲人类的动机与需求,并认为一个人内在需求的“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被满足的越多时,内在动机就会持续维持。因此你可以藉由这三者需求来问问自己,回想目前工作环境中的状态 。

  1. 我能拥有决定、执行业务的空间?(自主性)
  2. 我能完成工作交付的任务,以及从中获得成就感?(胜任感)
  3. 我能与同事及主管之间有良好的互动及相处?(归属感)
  4. 以上三个状态,每题以 1-10 分来评分,最高 10、最低 1 分,满分 30。

所以,能不能换工作?当然可以呀,只要你想为自己做些改变,永远都来得及,最怕的是在一个不适合的环境中,你出现了“没有能力”、“没有可能”、“没资格”的注解给自己!

身处社会规范的我们,有着内在的为难与拉扯,但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做出一个“我好、你也好”的双赢选择。选择本身是双面刃,不论你选择去或留,都有存在的意义及价值,不论是正向或是负向的评价。

好好整理自己对于身边人事物的感受与想法,试着帮自己在选择后坚定并相信自己所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