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吗?”当一个人用一句话表达生活或是关系“一切都好”时,背后可能藏有数十句未述说出的残酷真相——因为本质上的不幸福,才会需要去“营造”幸福的假象。

在社会中,有些典型的家庭或关系,在社群平台上,看起来一派和谐,感觉伴侣双方感情和睦。然而,私底下的状况可能是长期无性、关系中充满窒息感。

与外在产生落差的原因在于人们习惯在社群平台上,下意识建立一个经过美化的景象,希望外人与自己都可以看着经过美化的和乐融融而欺骗自己处在一个幸福的状态中。然而,也就是本质上的不幸福,才会需要去“营造”幸福的假象。

这样声称有爱,但是无性也缺少真实交流的关系,似乎太过普遍,让人以为是一种关系发展的必然。但实际上,这样缺乏活力的关系并非不可转变。这样的关系被称为依赖共生关系(Codependency)。

附注:依赖共生关系(Codependency)是因后天环境的造就而塑造岀不健康的心理特质,以他人为重而忽略自己的真实自我,强迫自己接受环境中不和谐的关系,逃避现实,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而拒绝改变或害怕改变。

如此的心理状态发展至后期,在其情绪、心智、生理上皆会受创,当事者可能会觉得厌倦无力、沮丧、愤怒、退缩、孤立、无助,日常作息也可能受到影响,无法负担责任或饮食异常,严重者甚至会想自杀、有暴力倾向,这一切将严重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1]


图片|Photo by ryanking999 on PIXTA

声称充满爱与幸福的关系,问题在哪?

往往我们会看到共生关系中的其中一方声称自己在一个幸福的关系中,也深爱着对方。但为什么却看到关系中无性且缺少互动沟通呢?

当一个人声称自己的关系全然幸福与充满爱,这是一个极度简约的话语,在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中认为,越是简短、绝对的话语,背后往往藏着述说不尽的故事与辛酸。

一般的亲密关系中,不会在日常的每一刻都是幸福快乐的,关系中状态的起起伏伏就如同生活状态的起落一样常见。当一个人用一句话表达生活或是关系“一切都好”时,背后可能藏有数十句未述说出的残酷真相。若能中性、客观的描述自己的关系,这样不偏不倚的态度是成熟的、不隐藏的,关系往往也不会是共生状态的。

可以看到这样的共生关系中,有一方或是双方并没有把重心放在彼此身上,而可能是放在事业工作上、学习上、孩子上,让自己的生活很忙碌,看起来符合大众认可的成功范畴,不论是成功的男性或是女性,但就是保持着与彼此的“安全距离”,重心不会是在彼此身上。

你会喜欢:“在家工作,伴侣竟成最大的压力来源?”近距离相处指南:别让疫情,成为亲密关系的破口

共生关系不是亲密的关系,同时也扼杀了性冲动

在维基百科的亲密关系定义中,认为亲密通常是指密切的私人联系和归属感。它是通过很深的互相了解和认知形成的一种互相熟悉和喜欢的关系。真正的人类亲密关系需要对话性、透明性、脆弱性和互惠性。

而共生关系缺乏对话性、透明性、脆弱性,并不符合亲密关系特性。共生关系太过依赖与压抑,将会阻止双方亲密以及成长。

黏滞的共生关系也往往会呈现给人一种“忠贞”的感觉。共生关系是很倚赖对方的,因此生命基本容不下第三方的介入,所以通常共生关系是很少出现出轨、偷吃,因此给人感觉很忠贞的感受。

但若是单方面的共生关系,另一个不愿被共生的伴侣将会有巨大压力,将感到窒息,进而可能到关系外找寻出口,做出偷吃行为。

因此若是单方面的共生,将容易出现单方面共生的一半长期苦守寒窑,另一半则是想要藉由工作或是第三者寻求出口,就是不愿意待在令人窒息的关系中。

在两性关系着名书籍《新关系花园》中提到:“性冲力,都可以归因为浪漫过程的特殊状态,因为都是用幻想为性行为提供意义。”可以得知,性冲动需要有足够的幻想的空间,才能蓄积足够的性欲。而共生关系黏腻窒息的状态,使双方失去想像,也缺乏空间,正是扼杀性冲动的最大原因。这便是共生关系普遍是无性关系的主要成因之一。

同场加映:如何向另一半沟通“性需求”?关系心理学:练习不带责备,多用正向词汇去表达渴望

共生关系一定是罪恶吗?

共生关系,之所以普遍,是因为我们早期童年就是依靠着共生,藉由与母亲的共生,得到安全感与满足感,进而顺利长大。若成长过程缺乏足够的共生满足,长大也会陷入渴望共生,但是又害怕共生的矛盾状态(早年的共生不满足会在成年后自我诠释为:共生状态本来就不该存在,呈现渴望共生又害怕共生的状态)。

这种共生满足若缺乏有意识地觉察,我们长大成人便会试图去复制这样的共生状态,找寻伴侣时将会不断寻找着可以给予自己类似共生满足的另一人。寻找共生关系的习性,可以说是人们共有的习性。

因此,若你和伴侣感到这样的关系的舒适满意,不会有窒息感以及性冷感的话,那是可以持续下去的。但往往长期的共生关系总会在某个时刻出现裂痕,毕竟彼此对共生的需求很难全然吻合,因为我们都有各自的共生成长经验。

当有一个人受不了黏腻的关系时,这将会开始不断地冲突。这时候就是需要有觉知地去成长了,不然将使关系走向破裂或是维持长期的痛苦关系。


图片|Photo by Marten Bjork on Unsplash

如何转化共生关系?

要转化共生关系,首先彼此要分离、独立、自主。关键在于重塑那个缺角的自我,尝试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满的圆,使自己无需试图完满自己而与他人共生。

首先,要先重塑自己的界线。往往共生关系就是缺乏自己界线的人喜爱的关系型态,渴望自己或是他人的边界与自己融合,盼望另一个人来完满自己的人生,期待他人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甚至拯救自己的人生。

因此,重新树立自己的界线,明确自己哪些事情是自己需要做主的、是自己想要的、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也了解哪些是不适合自己去依赖他人的、不适合自己去侵犯他人的。

也试着明白,自己在这世界上将是独自一人降生,也独自一人离开,我们是无法终生依附在一个人身上的。

也许,这与自己过去的模式截然不同,会感到份外恐惧与无依无靠,也会不断历经分离失败的痛苦。但,拥抱这样的恐惧与失败,是分离必经的过程,同时也是成为自己的开端。No pain no gain.

延伸阅读:“我说不要,就是真的不要!”关系心理学:原生家庭决定你“说不”的能力

再来,我们便可以在逐渐开始做自己后,形成更多的内在力量。进而,我们开始梳理过去被压抑的感受与需求。

那些被深埋的未竟的需求将回到我们的视野中,我们开始勇敢地说 Yes 以及 No,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做出属于自己坚定的选择。这时候,我们开始能展开亲密关系的建构,拥抱自己的生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避免做共生关系的牢奴,在亲密关系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