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变动的弹性,人人不同,我们都有一套自己的适应规则,也许得花一点时间,但我们都能渐渐地找到变化后与生活相处的模式。

你要记得:无论靠近或疏离,爱你的人一直都在。

作者|蔡秀娟 谘商心理师

为有效因应 Covid 19,台湾进入第三级预防警戒,细看警戒的内容,你会发现,其内容大多强调着需要减少非必要活动或聚会,简单来说,就是保持社交距离与减少与人互动,以堵断病毒的传播炼!

但刻意保持社交距离、减少人际互动,其实与人的心理需求和归属感有所抵触。我想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心里都会有一种难熬且孤独的感受,甚至有些人,会伴随着不安及害怕,担心着自己无法再跟在意的人见上一面。这样的不舒服感,基本上会随着时间的推进,去调整自己并获得其他的归属感。

如:取代面对面的人际互动,改为通讯软体联系、不可以密切接触;分流上班者于交接班时留下小纸条,保持跟他人的情感联系。

这个过程,也是就是心理学中谈的“调适”与“适应”,它指得是一个人在因应环境变化时,会经历短暂的失衡,我们会试着改变内在认知结构(调适),以符合环境的现况及要求(适应)。

而适应其实是一个变动历程,我们在面对不断变动的环境时,内在会经由一次次的适应,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预测及控制力。

但对于某一部份人来说,适应“减少与人互动”会尤其困难,这群人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焦虑型依附”的人,相较之下,自给自足的“逃避行依附”或“安全型依附”的人来说就相对简单一些。


图片|Photo by zhang kaiyv on Unsplash

焦虑型依附的人可能会在这一次疫情下出现哪些情况?

明明分流上班,却在非上班时段出现在公司中,表示自己需要保持人与人的连结。

少了社交聚会后,取而代之的不是自我照顾与投资,而是购买酒精想要在孤单时麻痹内在空虚感。

明明说了,现在疫情晚点碰面,但却还是积极的要来赴约,而且是风雨无阻那种⋯⋯

你可能会有所不解,并认为他们不落实防疫,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当所有人忙着适应疫情带来的变化、影响,他们担忧的是自己该如何避免被满溢的孤单感给淹没,害怕因为无法与他人接触而失去从他人身上获得关照。

焦虑型依附通常是处于一个我不好(低自我价值),但对方好的心理状态。在关系中,有着高度的不安感,他会担心自己不被爱、不被接纳甚至被丢掉,因此着急的寻求与他人的靠近与连结,尽可能引发更多的关注与回应。

焦虑依附的人通常是以他人为主,认为自己需要有他人的存在才能衬托其价值与意义。

在理智面,他们都懂,在非常时期下,必须减少人与人的互动;可是在情绪上,对他们来说,内在对于外在的不安及焦虑,会大到完全占据其心思,以至于他们根本没有心力、时间去留意自己及当下环境的现况。


图片|Photo by Pam Menegakis on Unsplash

焦虑依附者如何在疫情的压力下,取得“内在焦虑”与“现实环境”中的一个平衡,你可以试着这样做:

1. 关注自己,取得生活的掌控权

刻意的花时间跟心力在自己身上,并在心中不断的告诉自己,现在暂时把他人的一切隔开,试着在自己跟他人之间画出一个光环(可以真的用纸笔画出来也可以想像的方式),将其视为一个保护罩,并把焦点转移到自己身上:你的想法、你的感受,你的需要是什么?

2. 建立生活中心理及物理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指我们透过一个动作,使自己能在不同心理状态、物理情境之间产生转换。

过去的你,可能凡事以他人为主,并因着他人的回应来转换你当下的状态,那么你现在要做的事情是:试着问问自己一天的生活你想怎么开启、怎么进行、怎么结束,而对于这样的生活型态又该怎么执行呢?

仪式感是一件满足个人风格的事,没有既定标准,建立仪式感不仅是在物理环境上提醒自己现在该做些什么,更可以让心理有一种预备进入另一个状态的感受。

3. 好好的谢谢自己,并跟自己说声辛苦了

在每一次关照自己的过程中,都花一些时间去看看自己在过程中的努力跟尝试,因为在过程中,你可能会因关照自己而衍生出一些对自我的“负向评价”。

请谢谢自己,即便知道会不舒服的情况下,仍愿意尝试的勇气。

跟自己说声辛苦了,不管在每一次的尝试中你持续关照自己多久,都请鼓励及肯定自己在当下想让自己更好的心意。

我们永远是自己行为主人,需要在有限的环境中去找到自己可以承担及调整的部分,如果你总是把焦点放在对方何时要回应自己、对方对自己的感觉或想法,时时刻刻被这些主宰着自己的生活,等同于你把自己的一切交付给了他人,但自己却没有丝毫的掌控力。

没有人喜欢在关系中矮人一截,也没有人喜欢全然的依赖在另一个人身上,所以刻意去营造出一些时间、空间,思考及感受自己这些焦虑不安背后的自己,怎么想、怎么感觉、怎么行动,并进一步去问问自己这些行动,有助于自己减缓焦虑吗?还是增添焦虑呢?

希望我们每个人在透过觉察后,可以在有限的情境下,去创造出让自己感觉到平等跟舒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