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依恋者分三种:焦虑依恋、逃避依恋、矛盾依恋。如果你常常对一段关系感到不安全的话,也许你需要重新学习“如何相信”。

“最好的依赖,是相信对方离开之后还会回来。”

上面这短短的一句话,要能够由衷地相信它,相当的不容易,为什么会这样呢?

关系中的信任

在过去成长的经验当中,我们可能经历过各式各样的分离,在几次的受伤之后,我们可能会培养一种“不信任”的感觉,包括:

  • 不信任爱我们的人会始终爱我们
  • 不信任当自己受伤的时候,重要的人会在
  • 不信任当自己呈现脆弱的时候,仍然会被接纳

这三种不信任,形成了不安全依恋者在关系当中的纠结(Fusion)[1]

  • 焦虑依恋为了“确保对方一直在”,用“抓紧对方”来获得在乎的感觉;
  • 逃避依恋为了避免“如果我太依赖你,有一天你还是会走开”,一开始就和对方保持距离,这样不会受伤了;
  • 矛盾依恋的状况相对复杂,表面上很渴望对方能够看见自己的脆弱,但当对方真实关注、想要去呵护这个脆弱的时候,自己又会跑走——因为害怕自己变成别人的麻烦,然后有一天对方会看见自己很烂、最后把自己丢掉,这种矛盾的感觉来自于,在过往的经验当中,自己最在意的那个人,往往也是伤害自己最重的那个人。

最好的依赖,是相信对方离开之后还会再回来。

关系中的控制感

不论是上面哪一种情形,其实说穿了都是一样的:不相信关系可以一直继续。

形成这个信念的来源,大家早就知道了——在早年的依附关系当中,爸妈(或主要照顾者)在你需要的时候忽略你的需求,或者在你不需要的时候过度插手介入你的生活,让你对于关系的界线感到恐惧、没有控制感,所以:

  • 焦虑依恋者透过抓住对方来获得控制感
  • 逃避依恋者把对方挡在外面,避免被吞噬;
  • 矛盾依恋者一方面渴望对方爱自己,一方面又担心对方会伤害自己,所以反反覆覆,自己也觉得自己很烦。

回想一下大家耳熟能详的“陌生人情境”实验 [2],在这个研究当中,关键并不在于“妈妈离开婴儿之后婴儿会不会大哭,”,而在于“妈妈回来之后,这些婴儿的反应是什么”。

同场加映:“你乖,妈妈才要抱你”有条件的爱,只会让孩子不安

不安全依恋的婴儿可能会大声哭闹、假装不在乎、或者是呈现非常复杂的反应,没办法再跟母亲好好相处,这个过程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婴儿不会讲话,我们只能够透过观察法,但有个解释,我觉得可以作为其中一种参考:这些婴儿展现出来的行为,也反映出了他们“是否相信妈妈会回来”。

如果他们心中怀抱着某一种相信,这种坚定的信念,就能够在妈妈不在的时候安稳他们的情绪,也能够让他们在妈妈回来的时候,好好地拥抱母亲。

在我的理解里面,心理学把这个信念称做“依恋图像”(Attachment Figures),翻译成一般人的语言就是:你相不相信你妈妈(或主要照顾你的人)在离开之后,还会回来?你相不相信你的伴侣,在忙碌、不读不回一阵子之后,还会回你讯息?你相不相信他注意力没有放在你身上一段时间之后,你仍然值得被爱?


图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好的依赖是为了让彼此能够分开

记得我在刚开始接案的时候,遇到一些不安全依恋的个案,有些时候谈一谈,他们会超过原先规定的时间,那时候我都很心软,觉得再多谈 5 分钟 10 分钟没有差别,直到有一次我问了我的督导,为什么设定时间界限这么重要,他告诉我一句惊为天人的话:

“其实时间的界限,也是训练你和个案之间的人际界限。除此之外,也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分开、再见面、再分开、再见面的过程当中,建立两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上,还是要维持一点时间的弹性)

换句话说,如果我无限制地延长时间、甚至是当个案讲某一些话,他就知道讲这些话会让我不忍心打断的时候,我也是在训练他的“不安全依恋”:以后他就会学会,某些言语、某些字词、某些表情跟眼泪,可以打破这个界线。

那么下次他可能就会有另外一种信念是——是不是我没有讲这些话、流这些眼泪、展露出这些情绪,你就不会继续认真的听我说话?

发现了吗,你的心软是滋长对方不安全依恋的养分。一样的状况也会出现在伴侣的互动关系当中。

真正好的依赖并不是两个人永远黏在一起不分开,恰恰相反,当两个人能够适当的分开,并且在每一次分开的时候仍然相信,彼此还有机会再重新遇见,这个“相信”才是安全感的来源 [3]

延伸阅读:婚姻不幸福,与原生家庭相关?关系心理学:你的焦虑依附,来自从小的不安全感

从尝试里找回控制感

讲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如果你是一个在感情里面充满不安和担忧的人,要尝试去“相信”对方不会把自己吃掉、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需要很漫长的旅途。那该怎么办呢?

我的想法是,从每一次的尝试里面找回控制感。

  • 焦虑依恋者——在对方没有回覆讯息的时候,多给自己一分钟,和心中的焦虑相处。如果你都不愿意陪伴自己,又如何奢望别人来陪伴你?重要的是,在一段时间过后对方回覆你讯息,你要告诉自己:你看!就算是这样,对方也没有走开。然后从每一次的这个尝试里面,建立一点点的相信。
     
  • 逃避依恋者——在对方打电话给你、或者是好像要“侵犯”你的领域的时候,“先不要”先入为主地以为对方要对你做什么让你窒息的事情,跟梁静茹借勇气,打开你紧闭的双眼,深呼吸仔细看看,眼前的这个人他想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爱你。然后或许你会发现,眼前这个靠得很近的他,并没有你想像当中那么可怕。
     
  • 矛盾依恋者——先试着接纳自己是矛盾的,然后在矛盾的声音里面,好好的去感受一下,自己“要的是什么”。有些时候你讲出来的话和行为、推开对方或者是抓住对方,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反而是你在逃避的东西,一次就好,不要输给自己的恐惧。尝试在下一次和对方互动的时候,说出“心口如一”的语言、做出“内外一致”的行为,然后同样的仔细观察,结果是否如你想像当中可怕。


图片|Photo by Raychan on Unsplash

悲观的乐观

不安全依恋的人经常会想像糟糕的结果,想像对方终究有一天会不爱我、想像感情终究不会长久、想像对方看到我的真面目之后,一定会离开我,所以我不如先离开他。

的确,我必须承认人生很多时候会发生糟糕的结果,但并不是每一次。

改变你对于这些想像、这些信念的“频率”,依恋风格的改变,也可能在此发生:

  • 对呀,他没有回我讯息,很可能是劈腿,但也有可能是他在忙。前面这种可能蛮容易发生的,但后面的可能也是一种可能。
     
  • 对呀,所有的感情最终都会走向坟墓一般的结局,但也有可能会一起扶持走到最后。前面的这种可能蛮容易发生的,但后面的可能也有微小的机率会发生。
     
  • 对呀,幸福美满的事情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但有些时候我也会有一些好运、遇到一些爱我的人。前面的这种可能占据了我大部分的人生,但后面这种可能也可能会发生。

正所谓等不到天黑,烟火不会太完美,你也可以让黑暗先出现,再允许光明的乍现。我把这种想像,称之为“悲观的乐观”,也就是说你不需要全然的正向,甚至你可以 99% 都是负向,但允许一点点阳光,照进你生命的裂缝 [4]

然后在这个裂缝里,安全感会慢慢地萌芽,开出一朵小花。就像你一样美,就像你一样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