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听见歌再唱》中的教练方雅各(马志翔 饰)和音乐老师黄韵芬(陈嘉桦 Ella 饰),带领一群国小的孩子,唱出属于自己传统布农族文化的美丽合唱。

文|蔡秀娟谘商心理师

在电影《听见歌再唱》剧情里,合唱团比赛失利后,男主角方雅各(马志翔 饰)鼓起勇气,去问大学时期敬畏的陈老师。

方雅各:“老师,我们输在哪里?”

陈老师:“那群孩子都是布农族的吗?”

方雅各:“我们都是布农族的!”

陈老师:“那为什么他们唱歌跟平地的小孩一样?”

这句话让人开始思考着,是阿,为什么他们明明拥有歌唱的天赋,但却选择掩盖它呢?

从电影中,可以发现,布农族学生努力地让自己跟其他儿童乐团一样,不管是在姿态或是声音的表现亦是如此。但为什么,我们会想掩盖自己真实的样貌,而选择跟他人相同的样子呢?

对自己的看法,是从每一次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

其实这可以从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来思考,一个人对自我的看法,有一部分源自社会文化,因为我们的文化其实内建许多的角色规范。

因此,我们会在成长过程中去观察及模仿,并对我们所演的角色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透过他人及环境的正负向回馈,让我们发现外在对角色期待为何?进而决定自己要投入多少比例来回应这个外在的期待。

这个过程就是自己概念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谘商心理学中心理剧谈的角色目录。

所以,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其实是从每一次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进而让我们慢慢学会,什么是被喜欢什么是讨厌,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在别人一次次的回应里,学会欣赏以及不欣赏自己。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人对自我的怀疑其实并非偶然,它可能来自社会文化的评价,以及我们身处其中的自我内化,它不见得显而易见,有时候是以一些隐微的方式发生在生活之中。

如:他人的一个神情、一个姿势或非语言的讯息,这会让人担心着若自己真实的样子被看见,我会不会被拒绝、不被喜欢,对于表现真正的自己有着好多担忧。


图片|《听见歌再唱》剧照

当我们急着想成为别人,也就是否定了自己

这样的心理学状态,可以从电影《听见歌再唱》中,久埔国小在看到其它学校表演后的这一幕来思考。

学生对着方雅各教练及黄韵芬老师(Ella 陈嘉桦 饰)说:“教练我们不要唱了”、“我们的声音又跟他们不一样”。这种内化于心中自我怀疑及挫败感,其实也代表着每人心中都渴望自己能被他人及环境所接纳及认可。

另外,布农族小学生努力想学会儿童合唱团的角色规范,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跟其它学校学生一样”是很重要的,除了意味着“被看见”及“被肯定”外,也代表着自已值得鼓励及掌声;更重要的是,这会让一个人感觉到,原来自己可以做到、原来自己值得这样的掌声。

不过,很多时候,即便我们再怎么努力去达成其它人的期待,表现的再怎么好,若过程中少了自己原本的特质,也就只是心理学中的“有条件的接纳”。

有条件接纳,意味着自己必须符合社会文化期待中的某种样子,才值得拥有回应;然而,很吊诡的是,如果一个人所呈现的样子并不是自己真实的样貌,那么即便获得再多掌声,心中都会有种不踏实的感觉,那个感觉里头潜藏着害怕及担忧,担心着自己若是哪一天不一样了,会不会就失去了这些关注以及肯定了呢?


图片|《听见歌再唱》剧照

同场加映:“小时候,你想在睡前听见的话”Ella 陈嘉桦〈晚安歌〉:晚安了,谢谢你今天也很努力

我们终究要从模仿别人中走出来,成为自己

这群久埔国小的布农族学生是不是真的只能模仿别人呢?

在电影的最后出现了一些转变,女主角黄韵芬老师在一次的部落聚会中发现,其实布农族人人能唱,校长说:“掌声可以擦亮这群孩子的自信,但发现我们给予孩子的肯定太少。”

方雅各与校长提到:“过去他们模仿着平地的小孩唱歌,模仿的再像也只是一样而已,并不能凸显出布农族孩子们的特色,这次,想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样子去展现,让他们去享受掌声。”

最后,孩子们开始从中长出自信、开始喜欢自己,从最后这几幕,可以感觉得出来,孩子周遭的大人们逐渐有些转变,他们开始重视这群孩子原本的样子,希望他们能够展现出自己。


图片|《听见歌再唱》剧照

如何创造让更多不同的声音被听见的机会?

如何让身处在主流文化中的我们,允许不一样的差异存在,进而给出一种不一样也可以的氛围,让很多因不同而选择模仿、放弃的人愿意为自己踏出一步呢?我想这关键在于“理解与支持”。

就像是电影中,黄韵芬看见布农族孩子的生活型态以及唱歌天赋;方雅各发现孩子们需要舞台展现自己;陈老师提醒孩子要忠于自己的声音特质;校长看见孩子们的自信可以透过掌声擦亮。

他们四人对学生及其布农族身份有一定的理解,而这份理解往往可以松动原本的一些认知,因此带来更弹性的视野及态度,进而营造出一个友善的氛围,使周遭的人感受到并能慢慢的展现他们真实的样子。

你会喜欢:专访唐凤:缺口就是光的入口,你的不一样很有贡献

我们常说不一样也没关系,你就做自己。但这件事其实跟一个人内在的心理强度有关,也就是说,我们要一个人做自己,那我们就必须创造出一个友善包容的环境,让他们在其中扮演着自己。在他们因现实感到沮丧时,我们能温柔且耐心的告诉他们,凡事不是只有好与不好的解释,也许是适不适合的问题。

鼓励他们再去找寻一个适合自己的舞台,而不是要他们做自己但却无法在生活中给予他支持,因为这样会让一个人在现实中感觉到挫败与胆怯,人际与环境的支持其实就是让人养成自信的关键!

电影的最后,在上舞台前,黄韵芬与方雅各提议,希望在这一次舞台,孩子们可以唱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样子。

他们放下了主流文化中的合唱团及指挥的角色规范,学生们在老师的允许下,唱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快乐的唱着,秉持着布农族的精神,仔细聆听别人的歌声再唱出相对应的声音,我想这是一种专注在当下,真心想把自己所拥有一切分享给台下观众的心意,这对我而言,就是无与伦比的美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