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自己很忙、很累?亲爱的,厘清“我很忙”背后的情绪需求,是不是觉得忙才是完美、才能达到别人的要求?试着找出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别让“瞎忙”占据你的生活。

开始上班后,每天都很忙碌地生活着,自然而然地将“我很忙”变成一个口头禅。

“我很忙,所以我都无法早点睡。”

“因为很忙,所以下班后我都无法有什么额外的学习,更不用说进修。”

“我真的很忙,才没办法像你们一样维持运动习惯。”

“我工作很忙,没办法接你电话、看你的讯息啦。”

但吊诡的是,常喊“我很忙”的人,总是看到他又追完一季的影集了,也有的人,是每次看到他,都刚好有空在打电动;每次聊天,他都刚好把社群上的各种媒体消息都看完了,再忙都能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刷社群。

这是真的忙碌?还是自以为很忙碌?或是希望别人觉得自己很忙碌?

延伸阅读:每天都忙到能量耗尽?用这 8 个方法,为自己打造独处的空间

你会把“我很忙”这句话挂在嘴边吗?

以心理学角度来看,会把“我很忙”挂在嘴上,很多不是因为事情真的多到做不完,或是真的到了无法改善的地步,而是透过“我很忙”来改善自己的担忧与恐惧。

“忙”就代表自己被需要、被重视,而达到所需的人际满足感,透过这样的方式,就能“肯定”自己。

“我很忙”也可能是一种伪勤奋的象征。当很忙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把它跟学习成长划上等号,因为要忙很多事、有很多学习机会,以为这样的自己就会提高竞争力,未来找工作有保障。

在大学时,我第一次感受到工作最紧凑的时候,是在一间外商管理顾问公司中实习。那时候的工作作息为九点进办公室,开始开会、讨论、找资料、做简报,幸运一点,晚上十点就可以下班了,但是大部分是凌晨一、两点,甚至在大型会议的前一天,到凌晨三、四点也是很正常的。

那时候的我,几乎没说过“我很忙”,因为所有的精神都放在工作上,所以不会特别想到自己究竟有多忙碌。

回想起那时候,比自己更忙碌的老板、主管们,他们不太说“我很忙”,例如,如果跟主管约会议时间,即便主管当下再怎么忙,他不会只回答“我很忙”,而是会简单地稍微说明一下他目前在做怎样的工作,并且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择日再讨论。

在这些老板们的身上看到的不只是工作能力很强,他们在周末也有固定的休闲娱乐。有一位老板喜欢骑公路车,有一位老板喜欢玩线上游戏,而且还是职业选手等级,看着他们在会议中来回穿梭,却不曾感受到压迫性的匆忙。

那时候我才认知到一件事情:当你能好好应用时间,每件事情都有其目的与安排,再多的事情,你都不会觉得忙,因为在做每一件事情时,你都是专注在其中,而它们都是很中性的“一件事情”,当你赋予它意义与重要性,你就会想尽办法完成它,所以当你觉得很忙无法完成一件事情,可能有更深的原因,是因为你不觉得它真的很重要到,需要你排除万难达成它。

之前分享这样的概念时,有粉丝留言跟我说:“但是我工作上真的有很多事情,真的很忙啊!”我认为,重点不是事情多寡与紧急度,而是你面对工作与事情时的态度。事情本身是中性的,并没有好坏、紧急缓慢之分,最多只有一件、两件、十件、一百件之分,以及完成度之分、做的内容之分,其他就只是每个人赋予它的主观意义。


图片|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同场加映:避免瞎忙的 3 项练习:锻炼活在当下的脑力,把混乱当成机会与转机

INPUT 法则

“我很忙”并非禁语,而是不该沦为麻木的口头禅,尝试说服别人之外,也催眠自己:因为忙碌,所以焦虑是正常的、生活变差是正常的、口气不好是正常的,做事只做一半是正常的。

要真正表现你的能力,是当你完成事情后所显示的专案成绩、你的技能应用,而不是一直喊着“好忙”,就会让你变得很有能力、很厉害。“我很忙”这句话,不会让你真的进步与成长,只有自己朝向目标前进时,明确知道事情的意义、理想的模样,这时候每件事情才有其意义。

当你觉得很多事情开始忙起来时,试着把这些待办事项一一写出来,不只是订立目标才需要明确,你在设定工作内容、设定每天的目标与待办事项时,也要明确。

我自己设计了一个INPUT法则

  • Item by item 明确列出项目:你确切该完成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如果专案太大,是否可以把它小专案化?让每个待办事项都可以精确到完成的目的只有一个。例如,新接手一个A专案,目标是完成○○○商品开发,看似很明确的专案,但是各自要完成的子目标却很多,又例如一开始完成设计图,接下来要确认合作的开发厂商,后续排定行销流程、通路等,每一件事情,都该被独立出来成为一件件小专案,方便确认工作细节,同时也可以让自己不焦急,随时知道自己的进度。
  • Numbers 可用数字衡量:如何定义完成的程度?有明确的目标吗?例如完成五通电话、达成三笔成交、完成一份简报包含五大主题?
  • Priority 优先顺序排序:可以根据紧急程度与重要程度、是否攸关其他人的进度与否、营收成本考量等来排定优先顺序。
  • Utilization 盘点资源:是否有其他协助?是否有其他更有效的解决方式?
  • Time-bound 时限性:完成的时间?是一个长度?还是一个特定的日期或时间?

透过以上的方式,就让每件事情,回归到最中性、最理性的原貌,让重点放在“如何完成它”。

不必利用“瞎忙”来使自己活得有意义

但如果发现你对忙碌的期待,不是因为事情真的很多,那更应该做的,不是学会时间管理的技巧,而是找出你心中,为什么需要这么倚赖“我很忙”?是因为想逃避些什么?还是想要证明自己什么?还是还没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图片|Photo by Adrian Swancar on Unsplash

推荐阅读:从“完美主义”到“完成主义”,4 秘诀摆脱瞎忙日常

最常见的有“想证明自己的被需要”,若有这样的状况,可以再进一步思考,自己会不会出现讨好型人格的状况?你的忙碌会不会是建筑在别人对你吃豆腐、占便宜?

而这样的付出与忙碌,是不是真的可以帮自己建立起一段好的关系?同时要努力思考的是,如何增加自我肯定、提高自信心,因为当你对自己有一定的自信心,就不需要透过讨好的方式建立关系,而是可以更平等的沟通交流。

更多的是“瞎忙”,希望透过很忙来让自己活得有意义、进步的感觉,但就像是跑步比赛,若你跑的方向不是通往终点线,即使你跑得再快、再努力,你只会离终点越来越远,所以现阶段的你,重点不是在如何让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使自己不忙碌,而是重新厘清通往终点的方向在哪边?理想的自己又是什么样子?忙碌不会让你真的进步,只有用对方式、学习到对的技能、累积到相关的经验,那才是真的有机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