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真实的人际连结有渴望,但社会中充斥着假性亲密关系。要怎么做,才能接纳彼此真实的样貌呢?

你认为什么是亲密关系?

在维基百科对亲密的定义中指出:“亲密通常是指密切的私人联系和归属感。它是通过很深的互相了解和认知形成的一种互相熟悉和喜欢的关系。真正的人类亲密关系需要对话性、透明性、脆弱性和互惠性。”

我们通常认为伴侣关系、亲子关系为亲密关系的范畴,然而,当我们检视社会当中大多数的伴侣关系、亲子关系时,是符合维基百科上的充满对话性、透明性、脆弱性与互惠性的吗?彼此拥有很深的互相了解吗?

我想,这个答案是否定的,然而我们又为何习惯称之为亲密关系呢?

社会中充斥着“假性亲密关系”,使得关系中充满沈默的冷暴力、要求对方牺牲的控制、委曲求全的压抑自我、陌生不清的彼此认知等等。不论是伴侣还是亲子,真正达到维基百科所描述的亲密关系是非常稀少的。

推荐阅读:何谓“假性亲密关系”?放下责任的枷锁:真实的亲密关系,可以与婚姻无关

亲密是需要刻意学习的,不是理所当然可以习得的能力

事实上,亲密关系不像走路、奔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学会。

它是一种需要人们不断刻意学习及练习的能力,让我们能克服内在各种妨碍亲密的模式,因此才能与其他人产生真实的连结。

过去,在我展开自我探索之前,我是一个感情中的控制狂,不愿意接纳对方真实的模样,而是用各种手段尝试使对方符合我的期待,强硬的将对方放入我所期待的模型中。

我曾经是个敏锐的人,便认为自然而然就拥有创造亲密关系的能力,然而,当一段又一段,开头充满激情,结尾充满悲情的关系重复上演时,我才开始发现并非如此。

当你与父母的关系充满了谎言,以及自我防卫,让你即便拥有成功的外表,仍然被家庭关系中的假性亲密侵蚀,使得亮丽的生活充满空虚,有很长一段时间,华而不实是我在社群平台上的真实状态,扮演着其他人称羡的生活,实际上却没有办法经营真实的亲密关系,只能活在谎言与不断更迭、烟花一般的短暂关系中。

如果,我们成长的经验,并没有教会我们爱,甚至还带有严重的情感创伤,更没有良好的亲密关系模范让我们参酌,这样一来,几乎难以习得达成亲密的必要能力。

而使我们终其一生都难以挣脱于营造“假性亲密关系”的回圈,会不断促使我们无法与最靠近的人达到亲密。

一般而言,尤其是亚洲家庭成长环境中,不容易提供足够滋养、自由的空间,父母很难为孩子提供有效亲密关系的典范,并长期示范给孩子情绪勒索、冷热暴力、高压控制、物化彼此等非亲密的行为,严重者,甚至会在孩子心中烙印了伤痕,在这样成长历程中的孩子,几乎不可能自然地学会亲密的能力,反而,可以预料的,会承袭父母的模式,发展出类似的假性亲密关系,复制出雷同的亲密关系。


图片来源|Photo by Tuyen Vo on Unsplash

同场加映:关系心理学:如何建立深度交流的亲密关系?

人类拥有与他人连结的需求,而距离真实连结的距离便是真实的亲密能力

我想,我们称伴侣关系、亲子关系为亲密关系,多少表示我们与伴侣、亲子真实连结是有所渴望与期待的,而人际间真实连结的关键便在于我们是否拥有与他人亲密的能力。亲密能力涉及一系列的技巧。

心理学家 Harriet Lerner 对亲密关系有一段很美丽的描述:“在真实的亲密关系中,没有僵化的沈默,没有自我牺牲,没有背叛自我;关系中的每一方,以一种平衡的模式,展现各自的坚毅与脆弱,缺点与优点。”

推荐阅读:“我对你还不够好吗?”打破亲子关系的恶性循环

我们能不能在差异、争执出现时,不停止沟通呢?我们能不能在自身的需求没有满足时,不强迫对方牺牲来迎合自己呢?我们能不能在对方需求不满足时,不要求自己背叛自己去讨好对方呢?我们有没有勇气在关系中除了表现出自己看似迷人的一面,也同时展露自己真实脆弱、害怕被人嫌恶的一面给对方呢?我们能不能在恐惧出现时,勇于面对恐惧而不使用谎言来包装自己的不安呢?

那,我们要如何学习真实的亲密关系呢?或许可以阅读内在成长书籍或文章、参加深刻的人际交流聚会等可以离开狭隘的个人观点的世界,往外探询真实亲密的典范,向之学习,并向内觉察自己的固有问题。

当然,没有完美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过程势必会遇到许多挫败,毕竟我们旧有的假性亲密模式已经存在我们身上大半辈子。有时,尽管我们已经自认尽己所能学习,依然时常感到被误会,甚至被排挤孤立,而我们却不清楚原因。

此时,我们可以回顾我们以往的关系史,找寻类似的轨迹,或许我们可以因此发现我们下意识不断重复的模式,那些模式正是阻止了我们通往亲密路途的关键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