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过,然而在陷入情绪漩涡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择学习“启动当下”三步骤,聚焦练习,让问题不是只停留在焦虑的层次,而是能找出心中的“刺”,进而讨论并解决。

三十岁时的你,最担忧什么?如果这是一个人生选择的关键时刻,你会想选稳定的铁饭碗,还是充满冒险的创业?

我们总是对这个年龄点充满了期许与憧憬,甚至是想望,但会不会其实这个年龄点也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梦魇?那就彷佛是一道门槛,直到真的跨过去,才发现完全不是想像中那回事。

我离开华视时,就是三十岁,职涯重新开始。当时相交多年的男友远在美国求学,未来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未知数,我忽然感觉从二十到三十岁这十年间所做的决定,没有一项有留下来被优化。

那时身旁的三十岁朋友都很“焦虑”,我也一样,没车、没房、没事业、没存款、没伴侣,很少人喜欢三十岁的自己。


图片|Photo by Keenan Constance on Unsplash

早已下载好的金钱观程式

想到我在华视担任记者时,明明薪资稳定、福利优渥,却选择在三十岁时放手一搏而辞职,也许就是因为下载了我父亲的金钱价值观程式。

此生我和父亲的交流不多,他也已经过世了,但在极少数的交谈中,有两段话一直让我深深记着。其一是对于金钱的观念。

国中时有一次和他聊到“节俭美德”的话题,只见父亲听了我对如何节俭的一些想法后,板着脸说:“想要有钱?省能省下几个钱?要有钱就要想办法去赚,不要只想着省。”

或许是父亲十分厌倦祖父那种教育工作者要两袖清风、文官无财的人生观,所以对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认同,终其一生,我的父亲都处在对家族和世界的叛逆中。

他这番话不同于当时的主流价值,却解放了我的金钱观。我常觉得符合天性的事做起来比较不费力,当时没什么牵挂就离开电视台,或许和这个想法很有关系,因为没有把优渥的薪资当成存钱的依靠。

也因为“靠自己”、“要想办法赚”的观念,我这辈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仍坚持一定要工作,即使走上创业的路,在不安稳、高风险的新创事业中也对此从未有过纠结。我想,这应该就是下载了父亲的这项金钱观程式。

除了金钱观之外,父亲在我大学毕业时曾对我说:“二十到三十岁这十年间,几乎会决定人生大部分的事,例如选择职涯,选择伴侣,会结交到可能伴你一生的朋友。三十岁以后就是优化期,要优化和经营前面十年的选择,所以这十年很重要。”

现在回想起来,只能说这种三十岁魔咒真的太逼人了。不知道全世界是不是都中了孔老夫子“三十而立”的毒,现在富比士杂志(Forbes)还会选什么“三十岁以下菁英榜”(Under 30),就在表彰那些三十岁以前有所表现、闯荡出名号的人。

我觉得“三十”这个数字,一定可以荣登人生最焦虑数字冠军。

同场加映:《飞天小女警》长大了?真人版延续童年回忆,聚焦女孩成年后的抉择焦虑

三十“而立”还是“而已”?

但看看现在,环境似乎更糟,高房价、高竞争、低起薪,而且价值典范转移快速。现在年轻人面临的社会现状,比起我的年代甚至我父母亲那个“台湾经济奇迹”的时候,更加不易生存。现在一般人要完成求学、人格养成、事业小成的“而立”,可能已经来到四十岁了,所以说连续剧反应人生,以前所谓的“三十而立”,现今真的变成“三十而已”。

但越不容易达成的事,越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媒体也喜欢年轻的面孔,世界吹捧少年有成的故事,这让更多的“三十岁”产生焦虑与痛苦。相对于别人的“英雄出少年”,每天照着镜中的自己感觉到如此旁徨渺小。

其实我离开华视时,并没有想好下一步要做什么,脱去记者的光环,与一般人无异。转职不容易,转行会更困难,相较其他已在职场特定领域工作一段时间的三十岁求职者,还真不知道自己应该投入那个领域;心中以为是想要“做什么”,其实真正要面对的是有什么“可以做”。

过往的人生经验及伴随年龄增加出现的“内在”成长,可能会决定往后数十年的人生呈现怎样的风景。以结果论,我似乎混得还可以,所以应该可以安慰大家将三十岁视为人生中的重要“伏笔”,寻思什么样的内在成长可以帮助自己在诸多挑战中一步步走向“而立”。

但若是面对心境与我当时一样心慌的朋友,我却说不出要大家正面阳光宛如迟早都会顺利的那种打高空话术。几十年的人生工程,讲道理容易,但在每个当下面对生存或发展的关卡时,这些“内在成长”虽能帮助我们好过一点,然而面对每天要应付的具体事项,并没有明显帮助。

你会喜欢:为你挑片|《三十而已》:未来有无限可能,愿我们永保“而已”的勇气

启动当下切割法

人生真的不好过,常会担心很多事,不断深陷悲伤,挖出过去的悔恨,召唤未来的忧郁,然后在脑中不断试验各式各样的方法,接着又开始为自己无法平抚情绪而觉得糟糕。我就是那种在晚上容易把事情越想越糟的人,但是一到白天又会觉得好过一些,这些思绪千回百转,在三十岁那段期间特别严重。

后来我用了“启动当下切割法”来减缓这种情绪,延用至今,分享给大家。

如果你开始对某件事担心,导致有“不好”或“不舒服”的感觉,很多人会劝说“不要多想”,但依据我的个人经验,还真难做到,因为如果能“不想”就不会成为困扰了。遇到这种状况,我反而会想办法“聚焦思考”。

我会先问自己现在最担心什么?是经济?工作?自己或他人的身体状况?或是担心某件已发生或未发生的事?我们会陷在情绪旋涡中,常常是从一个点开始,接着越来越放大到觉得一切事情都糟透了。这种四面八方袭来的思绪,把自己往不同方向拉扯,但是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担心什么。

所以第一步请先把担心的事具体化。例如最近身体到处不对劲,心情也糟透了,接下来你可能会习惯去想:万一身体真的发生状况,家里怎么办?工作怎么办?小孩怎么办?越想就越悲。这时,请停止无由来的胡思乱想,先聚焦到身体最不舒服的是哪个部位?有什么症状?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第二步。想想自己能为所担心的这件事做些什么?例如你聚焦到觉得胃最不舒服,有吃不下的症状,接着就问问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请至少想出三个具体做法,例如:第一,挂号看医生,做检查;第二,疑似造成不舒服的东西明天开始都不吃;第三,向药局问问有无方法减缓症状。要做什么没有任何标准答案,如果认为应该要去附近土地公庙拜拜也可以,完全没有限制,

但一定要想些可以确实“执行”的事。一旦开始聚焦、找寻原因,就先把其他不相关的事情移到一边,担心和焦虑可以先缓和一些。

第三步则是让自己可以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对自己有所作为,拿回主动权,就能让焦虑感降低一些。

最后搭配“切割法”,告诉自己,既然想出了要做的事,其他那些担心的事得等做下去才知道实际会怎样,还没发生而且超过自己当下能做的那部分,担心也没用。


图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把握现在,从完成小目标开始

完成“启动当下切割法”三个步骤后,可以用双手环抱自己,告诉自己:“你好棒!你已经想出有好多事情可以做,做完之后,明天对下一步再继续想其他做法。”奇妙的是,有时天一亮,担心的事情就烟消云散,又或是事件有了不同发展。坏事总是让人痛苦万分,但它时常从没真正发生过。

“启动当下”这三步骤在执行上,具体来说就是:第一步,聚焦;第二步,专注在能做的事而且开始行动;第三步,切割掉不能做的,留待后续再想。最后一个步骤其实是转移注意力,避免把对未来的理想值,或把自己无能为力的困难点无限放大。

透过这三步骤的练习,会发现外在的事总是千变万化,我们只需要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够了。适时让自己完成一些小目标,自然就会慢慢把担忧转换成信心。

延伸阅读:什么是“错误愿望症候群”?远大抱负对改变现状没帮助,得从渺小的目标着手

“启动当下”也可以运用在职场或企业上,当面临不确定性很高或危机管理的时刻,就适用这方法。

日本奇异电子公司(GE)的董事长安渕圣司,他在任内刚好目睹雷曼事件发生。当时美国总公司陷入金融风暴,很难兼顾其他分公司的连系,日本奇异公司根本无法得知美国总公司的情况。安渕圣司没能得到进一步讯息回应或安抚同事,于是他利用“启动当下”法则,先避免团队陷入猜测,让资讯透明。

而且他诚实面对多方询问,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没有结果就说没有;没有耳语流传,也没有小道消息乱窜。他的做法就是先聚焦在最担心的事情上,并列出前后顺序,和大家共同思考眼前可以做什么。

我们也可以练习集中精神做每天可以做到的事,在过程中完成各种小的目标,做完了再想。不要把对事情的想法和事情本身混淆,因为想法中包含了诠释和判断,而这些都不是事实本身,只是想法而已。当我们遇上大脑过度运转的时刻,把想法聚焦在当下,就有助于回到事实,并且只处理事实,从而减缓对未知与无助产生的焦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