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人一定要结婚,若无适合的人,宁愿选择单身。

《两个女人住一起》描写另一种成家的可能,女人的归宿不再只有结婚,和好朋友住在一起也是一种家庭模式。

“一个人住很适合我。”

我认为这句话要体验个十年,才有资格说。就我而言,起初我觉得一个人住超棒,虽然有时也会和朋友一起住,但个性和生活习惯很不合,又共用不怎么宽敞的空间,导致双方压力都很大。

我也曾认为,在完全属于我的空间里,小至一张脚踏垫到晾衣服,甚至摆书的方式,都能按照我的想法做,才符合我的个性。直到过了十几年这种生活后,我似乎又开始累积起别的压力。

那是在釜山爸妈家过夜的某天早上。爸妈一大早就在准备早餐,瓦斯炉上不知道在煮什么,发出咕嘟咕嘟的沸腾声。我很自然地被搁放碗盘时互相碰撞的声音吵醒,闻到了米饭和汤的香味。我在声响与香气之中躺卧着,觉得好温暖、好温暖,莫名有点想流泪。

这些之所以会让我觉得那么温暖,也意味着我独自在静谧早晨起床时的温度并非如此。自从那天早晨之后,我开始留意自己一个人住时必须耗费的能量,尤其到了晚上,我会不自觉地花很多力气在胡思乱想与不安感上头。可能就是在那个时间点,那种疲劳感超越了独自生活的轻盈与享受。

但结婚似乎不是答案。为了逃避独处的疲累就跳进婚姻制度、婆家生活和父权制之中,无疑是自投罗网的愚蠢行为。假如真有魅力爆棚、足以把我变成爱情傻子的男人突然出现,也许就很难说,但这也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很自然地开始摸索其他的生活方式。


图片|Photo by Joshua Rawson-Harris on Unsplash

推荐阅读:舒淇婚后宣言:婚姻不是功课,爱情不可勉强,若无适合的人,宁愿选择单身

我曾经试探过朋友们要不要一起住,也曾打听过 Share House[1],后来碰到情况和我相似的朋友,最后就一起住了。我们都是釜山人,一个人在外头住了很多年,终于开始思考独居与结婚以外的生活方式,对方也和我一样,养了两只猫。

我们在银行的协助下,买了一间宽敞的房子,这比两人个别去找房子更加有利。一个人顶多只能找到一间厨房、洗手间和玄关全部挤在一起的十几坪套房,但两人共用一应俱全的三十坪公寓,不仅更宽敞也更舒适。

连四只猫也可以在前所未有的大空间里跳来跳去。最关键的是,这间房子有浴缸。我对于适合独居的小套房也没有太大不满,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浴缸。

如今我和同居人一起住了两年多,满意度可说是最高等级。同居人会负责做料理、洗衣服还有弄乱家里,而我负责洗碗、打扫、整理洗好的衣物,家事分配达到了绝妙平衡。晚上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时,只要想到家里还有另一个人在,紧张感就会缓和下来。

听到彼此的动静,自然而然地从睡梦中醒来,每天在家中打招呼(“昨晚有睡好吗?”“快点来。”“我出门了!”)为日常生活赋予了活力。

一个人住时,必须花很多功夫去维持“情绪温度”,但因为两人一起住,很自然地就能达到,我很喜欢。当然,我还可以尽情地泡在浴缸里,维持身体上的温度。

同场加映:“亲爱的,我想你了”为什么有一个好闺蜜,像有一个好男友?

还有最棒的一点,就是我们依然“单身”。每逢佳节,我们会各自回父母家,问候自己的父母。两边的父母都对我们一起住这件事非常满意,又或者该说是内心感到放心、踏实。同居人的母亲精通料理,总会准备我喜欢的小菜寄上来。

我既不用亲自登门拜访,或规划什么尽孝道的旅行,只要说一句:“好好吃!”就够了,单身的轻盈感和同居的优点就这样同时并存。当然,我们算是各方面都很契合的幸运案例。

假如当初我们认为在独自生活与结婚之外别无选择,就不可能会有现在的快乐同居生活,想想看,那有多可惜啊!

据说韩国的一人家庭比例超过百分之二十七。一人户就好比原子,自己可以生活得很快乐,但如果超过某个临界点,也可能和其他原子结合,最后形成分子。分子可以由两个原子结合,也可以是三个、四个,甚至是十二个。

结合可以很紧密,也可以很宽松。名为女人和男人的两个原子紧密结合,才是家庭根基的时代已逐渐远去,往后将会有无数种形式的“分子家庭”诞生。


图片|Photo by Sam Manns on Unsplash

你会喜欢:多元成家的落实:一个人是家,两个人有无血缘、性别同异,也都可以成家

好比说,我们家的分子式应该可以写成 W2C4──两个女人,四只猫。现在的分子构造,可说是稳定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