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一种朋友,在名人过世时,他也会跟风在贴文上哀悼?其实那是一种心理现象⋯⋯

什么是“错失恐惧症”?

“错失焦虑症(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 FOMO)”,是派屈克.麦金尼斯(Patrick J. McGinnis)2004 年在哈佛商学院的杂志《The Harbus》,发表的题为〈麦金尼斯的两个FO:哈佛商学院的社会理论(McGinnis' Two FO's: Social Theory at HBS)〉的文章中所提出。

起初,“错失恐惧症”并不是针对网路或是社群媒体,而是指当你错失了所属某个团体的活动、无法参与某些社交互动,甚至被团体忽视或排除在外,因而产生的焦虑、害怕,甚至忧郁。

黄伟俐医师举例,像自己门诊中,不少忧郁症的青少年,不是因为课业、感情、家庭等因素,而是因为被原来所属的团体疏远、排挤,因此产生错失恐惧,进而忧郁,所以错失恐惧症也有人称为“社群恐慌症”。


图片|Photo by Luke van Zyl on Unsplash

网路社交助长“错失恐惧症”,特别是年轻族群

网路社群兴起后,随时可以看到人们低头不断滑手机。如此专注在网路上的资讯,除了网路成瘾之外,其实也有不少人是被“错失恐惧症”所困扰,希望在社群媒体上,即时而不断地参与互动与分享,却也不知不觉养成了要尽快得知他人讯息,并即时回应讯息的习惯(例如不能忍受 Line 上有未读讯息等),同时也会关注别人对自己讯息的反应。

在这个过程,从心理上保持与他人或群体的联系,透过情绪的互动,进而得到一种虚拟的归属感,最后造成类似强迫性的接收与回应讯息,会因为害怕错过讯息而焦虑不安,甚至会担心不被接纳与失去归属,这即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错失恐惧症”。

举例来说,“老佛爷”Karl Lagerfeld 过世时,很多跟风悼念的人,可能对他的了解只有“香奈儿”,对时尚界也没兴趣,却跟着一起痛心疾首地发文悼念,感慨时尚界失去了瑰宝,只为不想和别人不同、担心被排除在外,这些都算是错失恐惧的行为。

黄伟俐医师表示,错失恐惧症虽然目前还不是精神疾病的一种,但容易进而导致忧郁、焦虑等状况,产生睡眠障碍、肌肉紧绷、烦躁、自律神经失调等问题,特别是对年轻族群,有较大的影响。

你会喜欢:6 位韩国高人气 IG 插画家,画出情侣的 26 种心动瞬间

我有错失恐惧症吗?试着回答这 10 题看看

参考国外 PsychCentral 网站提供的简单测试,可以让你了解一下,自己有没有错失恐惧的倾向。以下 10 个问题,每个问题都以 0~4 分来评分,把所有分数相加,就是你的总得分。

0 分:一点也没有
1 分:很偶尔
2 分:有时候
3 分:经常出现
4 分:几乎每天都有

  • 我觉得,我花在“了解别人在做什么”这件事上的时间,有点太多了。
  • 我在旅游的时候,也喜欢打开社交平台,看看朋友都在做些什么。
  • 我很害怕自己的朋友有着更好的生活。
  • 当我临时有事不能参加聚会时,会觉得很烦恼。
  • 我很害怕别人的生活体验比我更好。
  • 如果我有和某个朋友见面的机会,但是没有见成会让我很沮丧。
  • 当我看到朋友们在没有我的场合聚会、旅游,玩得很开心,会觉得很伤心。
  • 当我不知道朋友们在做啥的时候,会觉得焦虑、紧张。
  • 理解朋友们小圈子的“内部笑话(in jokes)”,对我而言很重要。
  • 当我玩得开心的时候,把行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分享到网路,对我来说很重要。

0~14 分:没有 FOMO 倾向
15~22 分:有一点 FOMO 的风险
23~29 分:中等程度的 FOMO
30 分及以上:重度 FOMO 患者

同场加映:IG 滤镜怎么用?盘点六种必用的限动特效!


图片|Photo by Rosie Fraser on Unsplash

如何缓解网路、社群时代所带来的错失恐惧症?

专家建议几点:

1. 切割清楚使用手机的时间,例如规定自己睡前、吃饭时不能滑手机,或是一天当中某个时段将手机关机等等。

2. 将手机的社群软体删除,改只能用电脑看。

3. 每天留点时间静心、沈淀自己,如冥想、看书、听音乐等等。

4. 享受当下,不要一直关注别人在做什么,或者别人怎么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尽量享受过程,即使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自得、拥有成就感,而不是想着“如何在社群媒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