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不能奢望对方都能“读心”,若有需求未被满足,请花时间与另一半沟通。同时若对方有这样的请求,请先试着同理对方的感受,彼此才有对话空间。

没有任何人能彻底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任何人能安排另一个人的幸福。

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

四十二岁的历史学家珍妮特.雷克向任职的大学提出学术休假来撰写教科书,而为了平衡独自工作的状态,她经常举办聚会,而且只要有邀约就接受。

珍妮特抱怨,她必须苦苦哀求丈夫罗伯特参加聚会,而罗伯特则认为珍妮特给予的压力是在侵犯隐私,并且对她“过度的社交需求”感到不以为然。

珍妮特还埋怨丈夫就算参与聚会,也会表现得失礼又不友善,罗伯特则反过来批评她“要求过多”。

雷克夫妇来找我谘询时,上述问题已几乎要摧毁他们七年的婚姻。显然,双方的感受都是真真切切的,也觉得对方应该要理解自己;但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没有一方能够理解对方。

双方之间的鸿沟实在太巨大,彷佛两人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星球,而且更糟的是,他们都深信对方有能力理解自己,只是不愿意而已。

“你不懂!”是人与人之间最常出现的指控

遭到误解会令人气急败坏,所以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为自己解释,接着挫败感会恶化成愤怒,因为比起不被理解,更令人难过的是对方根本没有试着去了解自己。

我们能轻易察觉自身感受,其他人也一定可以,对方只是太固执不愿承认,对方就是不在乎!所以,我们会试图强迫他人理解,导致对方开始觉得被逼入绝境,结果现在双方都很愤怒。如果对方以前没有心情去理解你,现在更是没有。

“人类的理解就像虚假的镜子,以不规则的方式接收光线,并且透过将自身本质混入,扭曲和改变事物的本质。”

——法兰西斯.培根

与其试图理解,不如激发同理心

我们必须了解,每个人都是透过自己的价值观和感知来看待现实世界,因此误解在所难免,有时候就是无法理解另一个人的想法或情绪。话虽如此,我们还是有可能做到感同身受。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相同的基本需求——对爱、感情、自尊、安全感、自我表达等等的需求。

当这些需求无法被满足,我们会感受到愤怒、恐惧、悲伤、痛苦和其他共通情绪,而只要把重点放在这类经常体验到的感受,你就能达到比理解更深层且更有意义的状态:同理。

同理心是相当珍贵的能力,因同理总是能化解敌意。以心理层面而言,若你能体会某人的感受,就不可能同时对对方生气。

激发同理心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运用类比,将一个人的感受转译成另一个人可以理解的说法。

为了协助雷克夫妇展开这样的过程,我向罗伯特提出一个假想情境,和他在工程公司担任设计团队的主管职有关:“如果你正在进行一个大型专案,却有团队成员在客户面前摆臭脸又显得很随便,你会有什么感觉?”

罗伯特坦承自己会感到非常不满,也许还会觉得遭到羞辱,因为同事的行为可能会让自己的名声受损。藉由一点点提醒,罗伯特开始可以理解这样的情境很类似妻子的经历——珍妮特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能让大家聚在一起并热烈聊天,而在她眼中,罗伯特失礼的行为会损及她的形象,更威胁到她生活中很重要的层面。

友谊之于珍妮特的重要性,如同商业合作关系之于罗伯特,而罗伯特抗拒社交的行为给珍妮特的感受,完全和他说自己会在假想情境中产生的感受一模一样。想通这一点之后,罗伯特的姿态明显软化下来。“我很抱歉。”他这么说。

雷克夫妇互相同理的过程只进行到一半,现在珍妮特必须体会丈夫的感受。


图片|Photo by Charles Deluvio on Unsplash

用类比法感受彼此的处境

我意识到,罗伯特之所以抗拒社交,是因为比起和人群(尤其是陌生人)相处,他更能自在面对物品和数字。透过贬低社交活动,以及表现出珍妮特没有权力要求他参与,罗伯特得以掩饰自觉的能力不足,并且合理化自己不够努力的事实。

为了协助珍妮特发挥同理心,我提起对她来说同等敏感的话题,也就是育儿能力:“假设每次你带小孩到托儿所,孩子都会在其他人面前做出讨厌的行为;

假设你不管怎么做,他们还是会调皮捣蛋。”珍妮特说自己会感到丢脸,也会觉得自己实在太失职,所以可能会避免和小孩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让自己不必陷入尴尬的状况—就像罗伯特需要避开与人相处,因为他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接下来,为了协助珍妮特体会丈夫因为受到批评而感觉到的不快,我问道,如果她母亲老是紧盯着她的育儿方式,又不停评论她的缺点,她会有什么感受?“我会紧张到心烦意乱,打从心底痛恨这件事。”珍妮特坦言,而这正是罗伯特参加聚会时的心境。

说类比挽救了雷克夫妇的关系可能有点夸大,不过这个方法确实改变了两人之间的气氛,从彼此反感变成互相同理。现在,两人可以平静地找到共识,并且像大人一样讨论彼此的不同了。

理解的终点不在于证明和找到理由,而是明白并且相信。

汤玛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

虽然上述流程可以应用于任何有误解产生的情境,但是在男女关系中尤其有效。在这类情境中,我发现某些类比方式可以达到最佳效果:对男性来说,是职场状况和自主权需求;对女性而言,则是人际关系问题和亲密感需求。

一般来说,不论职业、地位或外显价值观为何,男性和女性通常会分别从上述领域中寻求自我认同和尊重。

男性失业之后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很类似女性在一段感情结束后产生的情绪;男性陷入工作困境的挫折感,可以对应到女性成天忙于小孩和家务的感受;男性对遭到羞辱的恐惧,则类似女性对遭到抛弃的恐惧。

感受的力量大过于意义。如果你愿意努力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帮助对方体会你的,就能运用类比的方式来激发同理心。

实用启示

当对方就是无法理解时,请让对方体会你的感受。


图片|Photo by Christopher Jolly on Unsplash

推荐阅读:学会关注另一半的努力,不再把焦点放在伴侣的错误上

自我改善练习

  • 如果不被理解让你感到挫折,与其采取敌对态度,不如暂停一下,并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
  • 与其说教、批评或满口理论,不如运用类比法,协助对方体会你的感受。
  • 首先,辨识自己的情绪,厘清自己究竟感觉到什么,以及为什么。
  • 接着,想出适当情境,让对方体会你的感受。如果类比符合对方的个性和处境,就能发挥最佳效果。
  • 询问对方如果身在这种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请不要用指控的语气,说话语调要保持平稳、安抚。
  • 对方确认相应的感受之后,询问他或她是否发现你的体验有相似之处。你可能需要提示一下,例如:“你在我朋友面前批评我的时候,我的感受就和你⋯⋯的时候一样。”
  • 调换角色,想像出适当的情境,让自己可以体会对方的感受。
  • 让对方知道你可以理解他或她的感受。你应该会看到对方的敌意在你眼前渐渐瓦解,双方因此能以更开阔的心胸去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