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愈趋多元化的今日,也引来了隔代价值观的论战,即便你期待于关系中拥有绝对的自由与意志,很多时候还是迫于无奈,需要让出自己的坚持、各退一步。

从原生家庭出走,我们在多元家庭关系的实践上,还有许多难关需要跨过。

每逢年节喜庆,家族间的聚会总会使一堆夫妻紧张不已。面临传统节日,免不了要进行家族聚会,而传统习俗充斥的聚会,将会使婆媳问题或是丈母女婿问题被迫浮上台面。

笔者注:也有岳父女婿问题、婆女婿问题,但本文拿最被人所知的问题名称做论述,以简化陈述名词长度。

婆媳或是丈母女婿问题,是在东方社会中十分显着的家庭议题(相对西方偏个人中心的社会)。

笔者认为原因有二,第一个是东方社会传统上以家为单位,容易忽略个体性,往往家庭成员间的界线不清,使得跨代问题大增;第二个是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概念冲突,传统往往充满父权、多半以男性为尊,与现代性别平权意识上升的趋势冲突,跨代之间的问题便十分难解。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若将亲密关系视为庭与家庭结合,婆媳、丈母女婿的问题难以移除

时常听到有人会说:“结婚不是两个人、而是两家人的事。”甚至在交往阶段,就植入了这样的概念到相处中,希望婚前双方就要对见双方家长这件事抱持隆重谨慎态度。可以看出,双方家长的意愿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人世界的自由婚恋也不过是近五十年来的事,过去明文禁止自由婚恋,直到近代修改法律才落实了自由婚恋,因此部分传统遗留至今也不甚意外。

“结婚是两个家的事”这个想法是婆媳、丈母女婿问题的最大根源,也是把个人物化、亲子界线不清的体现。

一个完整的人,做出决定与他人缔婚姻是出于个体的自由意识,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然而,却有许多父母认为孩子需听从自己的安排,因为孩子是自己花心血养大的“财产”;也有些孩子认为父母是自己永远的保护伞,放手任父母决定自己的人生。

无论是哪一种,当你与这样家庭观念的孩子缔结伴侣关系时,势必产生冲突。

每个家庭的个体界线不同,亲子界线不清的父母很有可能试图侵犯他人,因为他们早已习惯混乱的界线;而拥有混乱亲子界线家庭的孩子,也是助长婆媳、丈母女婿问题的帮凶,放任自己父母去侵犯自己的伴侣界线,形成恶性的轮回。

被传统束缚住的关系,欠乏关注彼此的需求

华人社会中有很多礼俗,中间充满了很多性别不平等的影子,例如:女性结婚后不是原生家庭的一份子、某些节日只允许回到男性的原生家庭,不允许女性踏入原生家庭的大门等等。

不少老一辈婚姻中的伴侣会恪守传统规范,完全忽视个体的需求。当个体不愿意时,便会冠上违逆传统、不孝顺、不是好丈夫或好太太,甚至贴上伤宗害祖的标签,而这样的窘境甚至来自于另一半的压迫。

婚姻中,角色化的情形特别严重,礼俗教条中有对婚姻伴侣双方无尽的规范,尤其是婚姻仪式的繁琐与威权化遗留,往往使人喘不过气来。

一个人不能随心展现自己,而是要扮演好被规范的角色,这是一个人一生角色化最彻底的时期。

要扮演好一个媳妇、女婿、父亲、母亲,往往很难同时拥有自己,需要忽视自己的需求、作好牺牲才得以因称职得扮演好传统规范的角色。

这样的人们在意的是外界对这段婚姻的看法,而不是婚姻内的彼此是否感到幸福。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怎么样类型的家庭,容易在婚姻中有婆媳问题?

1. 孩子是爸宝 / 妈宝

孩子接受父母的束缚,同时也依赖父母。无法独立于父母之外,物质与精神都无法做到独立。

当孩子依赖父母时,除了容易致使父母采取更严密的控制外,更无法独立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之外,粘腻界线不清的家庭关系成了必然。

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成立家庭时,也无法在父母侵犯自己伴侣时站出来维护伴侣界线,甚至成为侵犯他人的那个人。

2. 家族有过于强烈的连结

家族氛围常以众人齐聚为家族成功的表征,认为好的传统便是以家族为重。

这样的家庭时常会要求晚辈遵循传统、尊重长辈意愿,家族的纽带时常成为捆绑后辈的武器,要求外来的妻子或丈夫必须遵守家族传统。

若读者看到未来伴侣被家族传统束缚而无力挣脱,自己也要有遇到类似的礼数束缚的心理准备。

如何避免婆媳问题、丈母女婿问题发生?

1. 允许双方不遵守传统

尊重父母有遵循传统的习惯,同时也要父母尊重自己不愿再遵守传统。

例如:允许彼此过年过节时各自回自己的原生家庭、允许各自不拜访对方的家庭(若彼此父母无法遵守界线的话)、允许遵循双方意愿不生育等。

过去所有认为理所当然的习俗都可以协商,以双方协商的结果为重,因为婚姻关系本质是两个人的,不应让两个家族介入决定。

这时有读者可能会说:“这样哪叫结婚,哪叫成家?”这其实更是一种对关系本身带有剧毒的想法。

若关系充满了“应该”、约定俗成的想法,这样个关系是非人性的,是物化的,是朝着一个模型去发展的,谁是伴侣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人可以完美的套入自己的期待中。

2. 婚后不与父母同住、不托婴

通常婚后与父母同住或是托婴给父母,将容易依赖父母。依赖使亲子关系界线逐渐模糊。

同住屋檐下,外来伴侣面对自己父母的管教容易无所适从,而托婴于父母,更容易权责失衡,容易发生祖父母认为自己有照顾之实因而也有管教之权,将造成隔代教养的观念摩擦。

因此笔者认为,若要婚后与父母同住或是托婴,就需要有意识地了解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冲突,虽然这样的依赖可以减缓经济上的负担,但同时也增加了精神上的负担。

其实婆媳、丈母女婿这样的隔代冲突,问题根源说起来是很简单的,也就是冲突可能发生的当下,伴侣是缺位的。

简单来说也就是,自己的伴侣可以避免这样的隔代冲突。但是亲子关系的渊源与情结是错综复杂的,能跳出这样的模式中避免婆媳、丈母女婿问题是困难的。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关系本质回到两人身上,跨代问题便无须存在

我其实目前是个不婚族(表示未来有可能改变也不一定),但关系的本质是一样的,不论伴侣关系进入婚姻与否,都应回归到关系双方为主,否则关系本质必然是物化的。

我认为带自己伴侣见家长不需要是件大事,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家人就像了解自己的一部分一样自然,无需论及婚嫁才能严肃的碰面。

我也同时认为伴侣同居可以分床睡或分房睡取得更好的生活品质,甚至当邻居即可。同时,我认为伴侣无需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爸妈”,若不想要拜访也无所谓,我愿意尊重伴侣意愿,也会与自己爸妈积极沟通这个情况。

这样不受传统与父母的束缚之下,跨代问题要存在也困难呀。面对传统与束缚,我都有能力选择接受或拒绝,这样才是真实的自由(有各式选项而不是只能遵守传统),而这样的自由使我经营的关系以彼此为本位,真实、幸福的亲密关系便成为可能。

愿越来越多人能避免传统与父母的界线侵犯,把伴侣彼此的需求放在第一顺位,远离复杂的家族羁绊问题,专心经营关系本身,将使得亲密与民主化的婚姻关系越来越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