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关系中,互动之后的回馈常常是我们能改善一段关系中的关键因素;然而我们常常没能接收到正确的讯号,而导致了与我们想要的相反的方向。

回馈经常是以“你就是这样,问题就出在你身上”的形式说出口,不过在人际关系中,“你就是这样”真正的意思是“在你和我的关系中,你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是我们差异交叉点的组合造成了问题。

你需要在周末放松休息,这本来不是问题,但是我需要你的关注,想要和你互动;你想在丧礼结束后立刻清空妈妈的房子,这本来不是问题,但是我想多花一些时间去悼念她;你只会说瑞典语不是问题,我只会说英语也不是问题,但是两个人凑在一起就一个头两个大了。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经常会发展为动态系统,造就作用与反作用的恶性循环。好比对珊迪与吉尔来说,金钱是一大问题。珊迪认为吉尔是铁公鸡,吉尔觉得珊迪挥霍无度。结婚初期,两人的差异只有一些小纷争,但在吉尔失业后,情况变严重了。

他们发现彼此处理金钱与压力的方式截然相反。当珊迪忧虑时,小确幸与熟悉的事物能为她带来安慰,如今她已经很少犒赏自己了,但一杯三美元的卡布奇诺,感觉就像是暂时远离担忧的小假期。而吉尔舒缓焦虑的方法,就是精算家中的财务,连象征性的省钱方法也照做,才会觉得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想当然耳,夫妻俩互相给予批评指教。吉尔骂珊迪:“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我们现在正是该节俭的时候,妳怎么可以乱花钱?”珊迪也回骂:“你真的有必要一路走回超市,把我买的葡萄坚果麦片换成超商品牌麦片吗?你有病吧!才三十五美分而已,真的有必要这么激动吗?”


图片|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两人互相责怪,并且都没看见自己造成的问题。观察这对夫妻,会发现他们的回馈如下:

但随着时间过去,情况也逐渐恶化。在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吉尔管控金钱的欲望越发旺盛,导致珊迪也愈来愈渴望小确幸。于是,珊迪将她的葡萄坚果麦片藏在柜子角落,发现麦片盒的吉尔则找她争论,不敢相信妻子竟背着他乱花钱。在吉尔看来,情况更失控了,他只好更努力控制金钱。

“妳乱花钱”转为“妳自私、没信用又完全不受控”;“你是小气鬼”转为“你是不理性又反应过度的控制狂”,而两位接受者都否定了对方的回馈,在他们看来,那样的回馈不过是证明对方疯了。

无论是珊迪或吉尔,都没有看见系统整体。当我们站在系统内部时,只会看见对方的行为与影响,自己只是在回应对方制造出来的问题。


图片来源|先觉出版

在个人与工作的人际关系中,很大部分的摩擦与回馈都是交叉点(喜好、习惯与个性上令人起冲突的差异)所致。约翰.高特曼的研究显示,已婚配偶正在争吵的问题中,有六九%都和五年前吵的问题相同。如此看来,他们五年后仍可能会继续为同样的事争执不休。

有时候,我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喜好、习惯与个性:好比,我们是怎么管理“不确定”的情绪呢?我们是如何体验新事物?什么事物能给我们安全感?

哪些事情会让我们精神百倍,哪些又会耗尽我们的精力?我们如何处理冲突?我们关心细节还是大局?是井然有序还是随心所欲?是时喜时悲还是情绪平稳?是乐观还是悲观?

延伸阅读:“你这样让我觉得不受重视”与伴侣沟通,需要站在彼此的立场思考

其实,我们在跟与自己不同的人相处之前,甚至可能没意识到自己有某些倾向。这就像一个美国人听到英国人说他有“美国腔”,忍不住笑了——说什么傻话?说话怪腔怪调的当然是那个英国人啊!

我们也不会看见自己在系统中的常态,尽管局外人总能轻易看出其轮廓。你对小孩用尽了耐性,“都跟你们说七百遍了,叫你们把鞋子从厨房拿出去都不听,你们到底是想怎样?”而公公来访时,就这问题对妳提出一些(不请自来的)指导回馈:“妳得贯彻一致,坚持到底。”

妳心头立刻燃起无名火,心想自己明明就有坚持,不然之前六百九十九次是说假的吗?妳在叫小孩把鞋子移开前就已经放弃,直接帮他们把鞋子拿出去。

然而,公公能看见妳在和孩子的关系系统中,本身看不见的部分。他看见妳一开始好声好气请孩子做事、温和提醒,后来开始威胁孩子,最后情绪失控。他也看出孩子学到的教训是,妈妈只有在开始叫骂时才是“认真的”,所以他们决定无视妳,继续看电视,等妳认真起来再行动。

退一步的意思是“退出自己的视角”,像公公一样观察你们的系统。别把视野局限在对方的过错,并且要注意彼此对另一方做出的回应,然后渐渐辨识出系统中的大规则。妳先前以为持续对小孩唠叨就是“坚持到底”,没想到这反而使问题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