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脸书与 IG 上坐拥超高人气的作家 Peter Su,分享“为什么大家突然那么喜欢看金句?”的看法,以及给后辈们写作金句时的两条实用建议。

如果要列出象征台湾“金句代表”的年度名单,新生代作家 Peter Su(本名苏世豪)肯定是近两年的第一人选。


图片|Cheers 快乐工作人 提供

处女作《梦想这条路踏上了,跪着也要走完》,初试啼声即登上 2014 博客来华文书籍销售排行之冠,超越肆一、蔡康永、九把刀等常胜军;紧接着,2015 年 1 月出版的《爱:即使世界不断让你失望,也要继续相信爱》也常驻热销排行榜迄今;

Peter Su 的 Facebook 粉丝专页,更有近 50 万网友按赞追踪。居高不下的人气与买气,不仅在出版业间延伸出“金句现象”、“Peter Su 旋风” 等专有名词,书中大量出现的语录、文青风照片与自拍,与以往畅销书类型大异其趣,更引发热议。

“老实说,每次看到有人讨论 Peter Su 在红什么,我都很想在底下留言‘我也不知道啊!’”聊起自己两极化的评价,Peter Su 爽朗大笑:“我说不出什么太有哲理的话,就是习惯写短短的句子,记录自己的生活。也许是刚好吻合年轻读者的胃口吧!”

其实,这位 28 岁的年轻作家并不像书中呈现的如此“文青”。他乐于分享,哪怕是不怎么愉快的回忆,说起来也滔滔不绝,提起自己广泛流传的语录更是眼神发亮。

他另外和朋友一起经营的“语录控”粉丝专页,以一句句黑底白字、超高转载率的金句深入人心,简介写着:“我就是个语录控,需要每天一篇来滋润我被社会伤害的心。”简单直接,正是 Peter Su 的内心写照。

“我认为金句对人的影响不是立即的。有句话你可能听到了,记下来,它会就在某一天、你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产生呼应,然后给你力量,”他认真表示。

这不免更加令人好奇──究竟,对 Peter Su 影响最深的金句又是什么?这位一鸣惊人的新锐作家,又是从何发现“金句的力量”?以下,是他对《Cheers》杂志的第一手自述。

延伸阅读:“生命很简单,是我们太造作”王菲的七句经典语录

你必须接受过去,才能走向未来,最终找到自己

回忆起“人生当中影响我最深的句子”,第一个浮现在脑海里的身影,是我爸爸。

那年我刚上国中,爸爸骑着机车来接我放学,等红绿灯时,他突然冒出一句话:“你功课不好没关系,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尽全力去试试看。”

当时因为年纪太小,我听完没什么感觉,只把它记在心底。但从此之后,每次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这句话总会适时出现在耳边,甚至形塑我的价值观。

举例来说,15 岁国中毕业那年,我决定报考复兴商工,宁可一个人从台东搬到台北读书,也想好好钻研从小喜欢的摄影和绘画。18 岁高中毕业后,我选择放弃大学文凭,目的是想快点进入业界,累积资历和经验。19 岁开始更当起“青年背包客”,从南非、欧美一路旅行到亚洲⋯⋯。

乍看之下,我人生的步调好像跟同侪很不一样,与其说我勇敢,倒不如说,是爸爸的那句话让我更容易做出选择:既然找到目标,就别再犹疑不定或大绕远路了,把全副力气都花在那件“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吧。

第二个浮现在脑海的身影,我把他称为“改变我一生的导师”,是台东一间盐酥鸡摊的老板。

高中毕业、决定不继续升学后,为了陪伴家人,我搬回台东住了一阵子,期间就在盐酥鸡摊打工。独自在台北生活 3 年后,重新回到成长的地方,感觉很复杂,因为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一个人要磨合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由于妈妈是原住民,我从小就有很多原住民朋友,大家天天玩在一起;到台北读书后,身边又换成另一群一起拍广告、做设计、看非主流电影的夥伴。两者对我都很重要,但不知不觉间,我发现自己会下意识地开始“切换”。

和原住民朋友在一起时,我会调整说话习惯和音调,甚至用他们的族语寒暄,就怕被套上一句“你台北人喔?”;但只要回到台北,我的言行举止又立刻变回都市里该有的样子。

时间愈久,我的自我定义愈来愈模糊,究竟哪一个自己,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样子?

就在我一边闷闷不乐、一边炸着盐酥鸡的时候,学佛法的老板陆续和我讲了好多关于“放下”的故事。其中有句话,我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你只有接受过去和现在的模样,才有力量去追寻未来,最终找到你自己。”

你会喜欢:幸福插画|《愿我化作一棵树》:放下,也是一种选择

哭,并不是因为脆弱,是因为你已经坚强了太久

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处在一个人人都经历过的转捩点,既想摆脱过去的束缚,又想放手去追寻眼前还没得到的东西,反而卡在两者间,变得什么都不是。

大概过了 8 个多月,我才突然理解了老板口中“放下”的含意,其实是要我学着去喜欢自己现阶段的状态──接受过往那些组成“你”的元素,也不要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唯有如此,人才会走得更加踏实。

这样的体会,不仅是自我认同,更展现在我阅读习惯的转变。高中时期的我,是一个非常排斥励志书的典型文青,会故意穿全身黑出门,觉得这样才叫特立独行,而且认定所有隐含正面力量的句子都有个附属含意,叫做“废话”。像《在我坟上起舞》这类晦暗风格的小说,或那种主角位处社会边缘、带点黑色的故事,才是我衷心喜爱的作品。

从嗤之以鼻,到自己也书写起鼓舞人心的句子,转变从何而来?

仔细想想,是从 22 岁那年,爸爸突然病倒开始。当时因为作品获得客户赏识,我已经在美国洛杉矶工作一年,满心以为往后人生就是拿到绿卡、移民海外,从此展开自由自在的生活。怎么也没想到,不过是休假回台湾,在凌晨 1 点接到一通“爸爸休克了!”的电话,未来就全盘翻转了。

当赶搭早上第一班飞机直奔台东医院,看见爸爸罩着呼吸器的样子时,我都还非常镇定。直到我独自陪他待在病房,按着手动控制的呼吸器,每按一下就掉一滴眼泪,才真正体会到,那些你以为永远会存在的人、事、物,原来说变就变。随后,我发现家里还有数百万元的庞大债务,身为唯一的经济来源,我能做的,就是一肩扛起这个家。

那几个月,我常常抽空带着笔电到医院附近的咖啡店工作,拼命赶设计稿;累到没有心情工作时,就对着 Facebook 发呆。有一天,我随意逛着网页,游标正快速往下滚动,有句朋友转贴的“励志小语”突然映入眼帘:“哭,并不是因为脆弱,是因为你已经坚强了太久。”下一秒,我就在咖啡店里哭了起来。

如果是以前的我,一定对这种文字非常反感。但在一个人身心俱疲时,一句触动你的话,会让你觉得“就是这样!”接着整个人就瓦解了。发泄过后,明明现实生活没有改变,心里却得到安慰,就像有股力量,鼓励你再多撑一下下,也许不久后转机就要发生。

同场加映:“如果标签撕不掉,就勇敢迎击它!”2020 全球女性影响力论坛,力量金句集!

一句话的力量,可以伤害一个人,但也可以拯救一个人

从那之后,我开始在 Facebook 上书写心情。为了鼓励自己,我的文字都以态度正向、用词温暖的“一句话”为主。

没想到,动辄上万的分享数、数不清的私讯,内容几乎都是网友主动和我分享自己的故事,鼓励我一起加油,甚至感谢我在低潮时为他们带来安慰。在那之前,我从没想过这些文字除了疗愈自己,竟然还可以疗愈别人。

3 年来,随着《梦想这条路踏上了,跪着也要走完》和《爱》两本书陆续出版,我的正职也从设计变成写作,甚至被形容为所谓的“金句作家”或“语录作家”。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大家突然那么喜欢看金句?”在我看来,有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快速阅读的习惯。

比起长篇大论,用短短几个字呈现一个完整概念,再切中读者阅读当下的心情,不仅容易打动人,更能吸引他主动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二,是社群时代的特性。

如果说我们从小被教导该从事哪些职业、该追寻哪些梦想的教育是种“洗脑”,社群就是让我们加速醒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世界”的工具。在社群里,没有人能压抑你、决定你要按谁的赞或订阅谁,因此简单易懂、能引起愈多人共鸣的东西,就有机会成为主流。

这一年来,我受邀到不少学校演讲,每逢 Q&A 时间,问题总是五花八门。不过,观察久了,现在的我在演讲结束之前,一定会加上一句:“你们其实都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需要一点推波助澜的肯定而已!”

就像《被讨厌的勇气》书里的句子:我们都害怕被笑、害怕被讨厌,导致你不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是不敢去要。在我看来,那种想找到一句话证明“我没有错”的笃定感,才是大家需要金句的根本因素。

回想当初那段充满压力的日子,我很清楚一个人脆弱时接触到的文字、音乐甚至电影,都会成为决定他走向“正面”或者“负面”的转捩点。所以,我非常相信“一句话的力量”──只要运用得当,一句话可以伤害一个人,也可以拯救一个人。

给金句写作者的建议

掌握 2 原则,一句话就能感动人

  • 浅显易懂:

在社群平台上,白话远比华丽文采更受欢迎。用简洁文字说明一个架构完整的概念,最符合快速阅读的习惯。

  • 以“共通点”建立共鸣:

以日常生活情境举例,会让金句更鲜活,例如你我都有的生活经验,像亲情、友谊、暗恋、分手、梦想等。另一个做法,是从自己或身边朋友的真实故事切入,“只有你自己读起来有感的句子,读者才会有感。”

网友最爱的 Peter Su 金句 Top 3

询问每次发文几乎都会引发上万按赞数的 Peter Su,转载率最高、感动最多网友的金句是哪些?他综合 Facebook 粉丝团与签书会中搜集的读者意见,为《Cheers》精选出 3 句:

梦想这条路踏上了,跪着也要走完。

Peter Su

许多没事找事问“你在干嘛”的,都是“我很想你”的婉转表达。

Peter Su

有一天,或许你会发现,最感动的不是你完成了,而是你终于鼓起勇气开始。

Peter 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