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并不可耻,拉开一些距离,我们才能看到情绪背后的需求,善待自己,给自己一些逃走仪式吧!

逃避不可耻,光明正大地逃吧

无法面对不可承受的情绪,与过去创伤深重有关,为避免再受伤,内心会出现检查员,一种称“超理性”,忽视感觉,不相信感觉。

另一种称“共依存”,忽视自己,只听从外界人事的反应,才能决定自己该怎么办,这两种负责自我隔离,排斥新的可能性,认为只有替代物不会伤害他。

上瘾是种逃避,找无意义的事让自己瞎忙,没准备好面对现实。逃避也是情绪,情绪是老大,先接受它才是上策,等它平静了再谈人生道理。因此要避免上瘾,反而该允许自己逃避、明着逃,接受自己在逃。

先接受小逃避——觉察身心分离的小动作

先从小焦虑开始觉察。每个人平常都有身心分离的习惯动作,像是不自觉咬指甲、撕皮、抠伤身体⋯⋯,这些小动作不是单纯的习惯,都是短暂的身心分离。

主动觉察这些小动作出现的前因,有意识地小逃避,接受自己有时需要分神、放空,不想面对。意识上知道很重要,先从小地方开始觉察,往后遇到大的冲击才懂怎么反应。

可以全员逃走,但必须设时限回来

人遭逢重大挫折时,“明天”顿时会失去意义,我曾因为这样而无法上班,临时请假搭火车去一个从没去过的小站,在站外小镇沿大街走了一圈,找家摊贩吃中餐,傍晚再坐车回去。

一边走路的时候,一边想着未来怎么办?人生之后要怎么收拾?如果一切重头又如何?我什么想搬去偏乡当农夫隐居。不过无论怎样逃,我设好时限,晚上得搭车回去。

有位研究所同学失恋,他允许自己醉三天三夜,完全与外界失去联系,第四天就正常来上学,然后哭着说他被抛弃了。

逃避时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坦荡荡地逃,做什么都行,那是种仪式,然后,要记得回来。


图片|Photo by Eutah Mizushima on Unsplash

推荐阅读:“正式结束,才会正式开始”有了仪式感,对生活就有更多爱

从逃避中找到真正的需求

若不允许逃避,反会启动潜意识的防卫机制,当它盲目满足内心渴望时,会像保龄球打出火鸡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倒,然后等理智醒来收拾那些被打飞打爆的残局。

与其这样,不如光明正大、坦荡荡的逃走吧。在逃走仪式里让能量宣泄,释出空间让大脑恢复理智,在逃走中的自言自语更能明白自己的需求为何。

面对真正想要的东西,想想自己还能做什么,就会在生理、认知和情绪面都觉得“逃避已经够了”,愿意摸摸鼻子面对现实,尽可能解决困难。

探索上瘾的心理机制

上瘾让人退到内心世界自寻刺激,不敢再碰真实世界,让身心短暂分离,让真正的情绪与需求不被看见。

同场加映:以“表达感受”代替“情绪用语”!比起生气,其实你更多的是不安

同时潜意识衍生无济于事的对应,以看电视、滑手机、吃不停或强迫洗手等重复且无意义的动作,分散对未满足的不满。沉迷于某种物质、行为、信念都是上瘾的预兆,必须警觉。

知晓真正的需求后,可以照顾自己、定义自己,能调整注意力,过滤着让营养有用的东西进来,在人际互动中有清楚的定位。

逃避是缓和情绪的方式,真正欠的东西总是要还,仍要面对压力与改变,但此刻先不要那么紧绷,允许颓废、堕落一下又何妨,休息过后就会有更清楚与更强大的能量,绝处逢生。

TIP:逃离后再想办法

先逃走,离开现场。逃走是种仪式,你会回来的,总是有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