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没有对错,当我们生气时,其实可以透过一些“实作”帮助我们排解怒气,而不需要伤害到他人或自己——我们需要的是“求助”与“练习”。

一个人不会因为遭受痛苦而失败,但会因为遭受的痛苦没有意义而失败。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Emil Frankl)

向日葵的故事:无法控制自己乱打人的母亲

文洁是一位九岁孩子的母亲,由于丈夫工作繁忙,文洁几乎独自一人带着女儿长大。除了照顾孩子,她还要上班,每天的生活非常忙碌,女儿总是不听话,丈夫也没有时间听她倾诉。

久而久之,文洁除了脾气越来越不好、动不动就发火之外,还出现了打人的现象。和丈夫吵架时动手打丈夫,还经常火气一上来就打孩子。

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文洁来找到了我的门诊,她对自己生起气来就控制不住要打人,而且成了习惯这件事非常苦恼。

我问她打人时,脑中想的是什么,她说往往是脑里一片空白,但这时拳头已经挥出去了。事后她非常后悔,但总是控制不住。打人之前是愤怒、生气;打人过后则是后悔、自责,为她带来了二次伤害,整个人的状态非常糟糕。

根据文洁的情况,我带她学习了紧急压力事件应对训练,并且尽量多练习,并订下了“打人时能够想起来使用,先不要管方法管不管用”的目标。

如果晚上回忆当天发生的紧急压力事件,情绪波动仍然很大,就练习沉思式放松反应训练——负面情绪。此外,我还教她一些宣泄情绪的小方法,例如打枕头、撕纸等。


图片|Photo by Joseph Chan on Unsplash

一周后,她兴奋地告诉我,她打人的次数下降了一半,每次想打人时都运用了握拳式放松反应训练,非常有效,当下就感觉身体软了、没劲儿了。

此外,进行沉思式放松反应训练时感觉很神奇,本来想起一件事很生气,但一用上这个训练火气就没了。打枕头、撕纸这些小方法她也很喜欢,不用对着丈夫孩子发火,就能把怒气处理掉,感觉轻松很多。

我问她为什么还会想打人,她说这多半在管教孩子时才会发生,其实自己一直都可以控制,先前只不过想透过“打”这种方式让孩子长些记性。

一起前来的孩子也说妈妈变了很多,每次看到妈妈在握拳头,就知道她在努力调整自己;和丈夫的沟通也更顺利了一点,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言不合就动手。整个家庭的氛围也变得更加融洽。

你会喜欢:甜点大人学:相爱成更好的自己,就像抹茶红豆塔那么融洽

芳博士说

认知、情绪、行为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端,都会相互作用和影响。对文洁来说,她的压力表现习惯呈现在行为上,也就是打人,只要她感受到压力或生气时就会反射性地动手,这是她的大脑将情绪和行为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

大脑很擅长建立联系,如果我只是要她调整认知,效果相当有限,甚至无从下手,因为大部分打人的当下,她脑中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只是一片空白。

显然,她的情绪可透过打人得到释放,藉此消耗负能量,但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方式,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偏偏她自己明知道这样做不好,却又控制不住。

其实类似的情况很多人都遇过,尤其是那些不善于及时宣泄负面情绪的人,例如,明明有情绪但无人倾诉,或是习惯压抑忍耐来处理负面情绪的人,很容易就会莫名其妙地想发火、打人、摔东西,自己却说不出具体明确的原因;或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发很大的脾气,明显与事情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主要是宣泄、转移和升华,其中宣泄是必须做的,否则负能量在体内得不到释放,后患无穷。在事情发生当下,透过握拳、呼吸,消耗一些能量,能帮助我们顺利度过情绪发展的最高峰。

情绪的产生与特定事件有关,后续便会逐渐平复下来。在这之后,更要主动采取方法将残留的情绪垃圾倒掉,不能认为事情过了就没问题,或是时间久了就好了,这些都可能造成情绪垃圾在体内累积,损害健康而“气出病来”。

还有一个大家常误会的重点:宣泄情绪的关键并不是向某人释放,而是只要能把那股劲儿抛出去就行了,这也是有些人在生气时会去跑步运动的原因。

跑步除了能够转移注意力外,还可消耗负能量;我建议的打枕头、撕纸这些小方法之所以有效,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