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你真是个乖孩子”,不如给予真心的爱与回馈。

李安导演曾经说过:“与父母的关系,能够彼此相爱就够了,不必要制造一个阶级观念。”面对上一代与下一代,练习带着足够的爱,去暖化那些僵化的相处模式,以及在“希望你乖”背后深深的期盼。

上篇:“乖孩子最终,将无法拥有稳定的亲密关系”亲爱的大人:别再用“乖”来掩盖命令

上集中,分析了他人要求乖巧背后的因素是什么,再来分析一味乖巧的人长大后又为什么总是摆脱不了心理问题,希望读者看了上下两篇关于一味乖巧会造成的心理问题,对自己以及自己养育后代的方式有所启发。

不要教孩子乖,那怎么教育孩子呢?

确实,孩子在成长过程,需要瞭解世界上的危险、人际互动的基本规则,以应付成长过程中的危机与人际关系。

但是,过于强调乖巧与顺从的教养方式,往往强迫了孩子接受了教养者的价值观,不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情绪、需求与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这样的教养方式,往往忘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而将孩子物化了,物化成一个没有能力面对世界、属于教养者的财产。这中间是缺乏信任的,信任孩子有能力与这个世界建立起健康的互动模式。

那,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去爱,而不是乖巧与顺从。

而什么又是爱呢?可以拿美籍德裔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在其经典着作〈爱的艺术〉中提到爱的四要素:“关心、责任、了解、尊重”,作为孩子学习爱的四大元素。


图片|Photo by Elijah Hiett on Unsplash

过分乖巧,对孩子来说,不是好事

教孩子真实地去关心他人,包含关心父母自己,而不是只能待在自恋的幼稚状态中忽视他人。

教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情绪以及人生负责,而不是在为自己负责以前,就开始尝试负责他人的行为、情绪与人生,包含将父母的责任转挑到自己肩膀上。

教孩子深刻、如实地了解他人与自己,若缺乏了解,关心与责任将会成为盲目的控制与自我审查。还要教孩子尊重,尊重自己与他人,不被人跨越界线也不跨越他人界线,维持与他人健康的距离。

我知道,相对教孩子顺从乖巧比起教他们爱来说困难许多,但这是一个孩子是否可以成熟与独立的关键呀!

另外,也别忘了社会教育以及同侪影响,同学、恋人、朋友、同事等等都起到很大作用,许多智慧将会在孩子独立步上人生道路时渐渐习得,而无须在孩子幼小时强加自己的经验给他们,这反而使孩子视野固化狭窄。

只需教他们爱,使他们有足够能力踏出家门,有健全的心智面对家门外的世界,予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即可,至于,其他的部分,父母能否安心放手呢?

延伸阅读:梅琳达盖兹:让孩子懂自己被爱,不是因为乖,而是因为在这个家

为人子女,怎么面对曾经只要我们乖巧的父母呢?

若我们曾经因为身为子女,被要求乖巧顺从,而感受到许多痛苦,可以选择责怪、归咎痛苦给父母吗?

我认为若还无法放下、原谅父母的话,是可以责怪与归咎的。但,等到我们较为平静时,或许可以开始思考,父母是不是也是被要求顺从乖巧而长大的呢?

我的父亲十分讨厌我表达真实的看法与感受,也时常会在我表达后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尝试惩罚我。直到最近因为要照顾奶奶而与爷爷奶奶同住一个月后,我才很真实的观察到奶奶的暴烈脾气。

而这让我不禁联想起父亲在奶奶的养育过程中,更高压地被控制与强力地被要求顺从,是否也没有被给予空间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呢?因而在成长后,他也无意识地习得了奶奶养育的模式,自然地,我也被强力地要求要乖巧顺从。

我认为,父亲没有像我一般幸运,可以接触内在成长、心理学,他没有机会习得向内观察自己固着行为模式的能力,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困在不健康的状态中。

因为我的幸运,我有机会尝试跳脱以往的模式,并同理长辈们在高压家庭中长大,他们无法摆脱家庭给予的桎梏,复制了类似的原生家庭。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是否可以因感激我的幸运,而超越这样的模式,进而不再复制“乖巧顺从模式”到自己的关系中,进而同理、谅解父亲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并带给我得以顺利成长的家庭,虽然它——原生家庭曾经带给我痛苦的伤害。

我认为,当我们没有放下对父母的不谅解,是很难超越父母养育我们的模式的,因为那些怨恨将使我们陷入无意识的状态中,我们将会带着父母教会我们的方式,去复制出类似的原生家庭,以及教出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痛苦“乖孩子”。

唯有深刻觉察,我们才有机会停止复制固着的模式。

不要当乖孩子,去当个懂得爱的人

自从三年前开始内在探索后,我一直努力做个全然真实的人,一个不断给予爱的人,而不是去扮演一个父母期望中的乖孩子。

虽然物质不富裕、不符合社会成功标准、父母依然很担忧,但是,我当下的生活很平静、鲜少焦虑与忧郁,并时常感受到生活的喜悦。

愿大家也可以努力找回正视自己真实感受与需求的勇气,并享受真实的生活。

不要努力地乖,去努力真实地爱。

延伸阅读:“你乖,妈妈才要抱你”有条件的爱,只会让孩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