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在神经层面上,我们认为“未来的我”更像是一位陌生人。因此当我们拖延时,大脑认为我们造成的麻烦,是“别人”的问题。

文|李沅羿@The Origin Within

“为什么平日自律、懂时间管理、有订下长短期目标、具执行力的我,会出现拖延的行为,好像武功尽废般呢?”

最近友人问关于“拖延症”的问题,搜寻过主要的中文网站后,发现普遍集中于时间管理和组织能力的建议,觉得有些不够全面,而且漏掉更重要的信息。

因为,真正的问题不是懒惰,不是时间管理,也不是工作态度有问题,更不是意志力或效率的问题,而是心正在向你发出讯息,大脑则是帮凶。

其实这并不难发现。大部份在拖延的人,不是每件事都在拖延,只是在“某些”事项上,不知怎的明明知道要开始做,却总是做不到;而且那些不一定是很大很重要的项目,而是“某些”看似并不特殊的情况。

时间管理的工具虽然能解决如何完成更多工作,但并不能解决拖延的根本原因——那些来自心理和情绪更深层次的原因。

下面这段话描述得非常好:

“事实证明,拖延症通常不是懒惰、冷漠或职业道德的问题。这是一种脑经质的自卫行为,旨在保护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

你会发现,拖延症往往是出于某种特定原因发展出来的,他们认为自己的表现与个人价值之间,存在异常强烈的联系。

这使失败或批评变得异常痛苦,这自然使人们在做任何反映他们能力的事情时,犹豫不决,这几乎就是一切。”

——David Cain


图片|Photo by Joshua Earle on Unsplash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人都用起“拖延症”这个描述,无论是偶尔懒散一下的人,或是死线斗士们。

“拖延”这个词,有点像“忧郁”般被滥用下来。真正的拖延症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反映着心理和情绪的状态。

已阅过不少关于“拖延症”的资讯,为什么要看这篇?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尝试过改善时间管理或组织力,情况反覆且持续造成困扰,那么这篇文章或许会适合你。

早前友人说她在网上做了一个小测验,发现自己有拖延症;她记起笔者毕业论文写的就是这个题目,所以想问问如何解决。(记性太好了吧!)

那星期因为太忙的关系,无法腾出精神和时间去跟她聊聊,所以便迅速在网上搜寻一下有用的文章。

当时能找到的大部份中文文章,普遍是集中于时间管理和组织能力的建议:

“别再拖到最后一秒才临急抱佛脚”、“每天编好日程表”、“把工作优先次序列好”、“把项目变成小份小份的”、“定立明确的目标和计画”、“设立奖励或惩罚机制”、“理性地去自我对话”、“不要再想了,马上就行动”⋯⋯

以笔者对友人的理解,她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不佳,或是缺乏组织力的人,因此认为把上述文章发给她的帮助不大。于是,笔者花了点时间与她谈谈,之后在网上搜寻资料。

真正的拖延症不是这样的,这跟不理解“忧郁症”和“拖延症”,以及媒体的滥用有关。

就像对忧郁症患者说:“思想积极正面一点”、“看开一点”、“做一些令自己开心起来的事”、“情绪化没用,理性点”,不单帮不上忙,反而是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

笔者整合了一些资料,希望让长期受拖延症困扰的人知道,真正的问题不是时间管理,也不是你的工作态度有问题,更不是意志力或效率的问题,而是你的心正在向你发出警号。

同时,亦希望大家对“拖延症”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好让你能察觉身边人的状态。

偶尔的拖延很正常

首先,世上没有“拖延者”(procrastinator),只有在拖延的人。意思就是说,拖延是一种暂时的状态(state),不是一种性格或人格。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 in Alberta)心理学教授及《拖延心理学 2》(The Procrastination Equation)的作者 Piers Steel 表示,适当的时候延迟一下工作或学习,最终能把它正确地完成,没有任何问题,这是很平常的事。

生活和工作有太多事要做,大多数人在某些情况或时候,偶尔都会拖延,但也没什么严重的负面后果,这不成问题。

例如: 你收到客户的电邮,上面是长长的工作清单,你不想即时处理;但你的老板会催促你在死线前完成,或是团队里的同事为了不得失客户,而替你回覆。

工作还是得以完成,后果可能是被老板训话两句,或是请同事喝咖啡吃下午茶,后果不严重且可承受,所以这种偶尔的拖延其实是 okay 的。

但是,若果长期拖延导致不能完成日常工作, 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时,就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

忽略长期拖延本身及其造成的原因,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从影响工作或学校的表现,到关系紧张(例如无法满足期望),导致降低个人的生活质素。

美国纽约市西奈山伊坎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Mount Sinai)心理学家和临床助理教授 Robert Schachter 表示,造成拖延的原因很多,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忧郁,症状包括绝望、无助和精力不足,导致难以开始或完成事项。

延伸阅读:拖延症候群:你无法掌握一切,但请先准备自己

拖延症是一种情绪调节的策略

“事实证明,拖延症通常不是懒惰、冷漠或职业道德的问题。这是一种脑神经的自卫行为,旨在保护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你会发现,拖延症往往是出于某种原因发展出来的,他们认为自己的表现与个人价值之间,存在异常强烈的联系。

这使失败或批评变得异常痛苦,这自然使人们在做任何反映他们能力的事情时,犹豫不决,这几乎就是一切。”

——Daivd Cain, Raptitude

《拖延心理学》作者 Piers Steel 形容拖延症是自残(self-harm)行为,因为我们不仅意识到自己正在逃避,而且明知这样做不是一个好主意;然而,我们仍然无法制止自己这样做,这是最折磨的部份。

拖延症不是一种独特的性格缺陷,也不是对时间管理能力的诅咒,而是一种应对某些事项引起的复杂和负面情绪的方法。拖延症是一种情绪调节,而且它不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范畴内。

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Carleton University in Ottawa)心理学教授及拖延研究小组(Procrastination Research Group)成员 Tim Pychyl 博士以及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心理学教授 Fuschia Sirois 博士,在 2013 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拖延症可以理解为“优先处理短期情绪修复,把长远的目标放在一旁。”(“the primacy of short-term mood repair … over the longer-term pursuit of intended actions.”)

简单而言,拖延症的重点是,比起处理该事项,身体发出讯号“现在迫在眉睫要先集中管理负面情绪。”

你会喜欢:惯性拖延,可能是你害怕成功:治疗拖延症的四个方法

哪些事会令你产生强烈的情绪?

每个人对哪些事项或情况感到反感或厌恶,则因人而异。同样一件事,每个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例如按时交功课,有些人一点感觉都没有,而有些人很亢奋,有些人很沮丧,有些人很焦虑,那是因为他们的内在不同。

我们在之后的文章再详细分类,例如《拖延心理学》中的五种拖延心态:

  1. 害怕失败
  2. 害怕成功
  3. 反抗权威
  4. 害怕离开人际舒适圈
  5. 用琐事逃避大事。

但通常都是由于与事情相关的更深层次感受,例如自我怀疑、自尊心低、焦虑或不安全感。当你盯着空白的文件,可能会想:“我不够聪明,无法撰写这份文件;即使我聪明,但其他人会怎么想呢?写作太难了。如果我做得不好怎么办?”

这些想法都可能使我们认为,将文件放在一旁,而开始打扫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当然,这只会加重我们与事项之间的消极联系。

任何时候,当我们回到事项上,这些压力仍然存在,伴随着的压力和焦虑亦增加,自卑和自责的感觉也开始出现。

拖延之所以会持续,是因为它能舒缓情绪

拖延的那瞬间,人会感到暂时的情绪缓解;但实际上,却在形成恶性循环。

例如:笔者读大学时,一开头只是延迟开始做功课,慢慢变成迟交数小时、半天、一天、两天、三天,后来毕业论文计画书足足迟了四个月。

基本上,只需要立即完成事项就可以减轻压力,但我们选择了拖延,亦得到情绪舒缓的回报。

根据基本的行为主义(basic behavorism),当我们因某件事而获得回报时,我们倾向再次这样做。这正是为什么拖延症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种很容易成为长期习惯的原因。

随着时间的流逝,长期拖延症不仅增加生产力成本,而且还会对我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破坏性影响,包括慢性压力、心理困扰和生活满意度降低、忧郁和焦虑症状、不良的健康行为、慢性病、甚至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

同场加映:赶上死线的快感令人上瘾!小心“拖延症”缠身

大脑已下了决定,先解除情绪的威胁,把问题留给“未来的我”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商学院(U.C.L.A. Anderson School of Management)营销学教授及心理学家 Hal Hershfield 博士说:“人类本身的设计,并不善于为未来作思考,而是专注于现在,以及为当下的自己服务。”

Hershfield 博士的研究显示,在神经层面上,我们认为“未来的我”更像是一位陌生人,不是自己的一部分。

当我们拖延时,大脑实际上认为我们正在推迟的,以及在另一端等待着我们的麻烦,是“别人”的问题——那是“未来的我”的问题,不是“现在的我”的问题。大脑的决定非常理智。

听起来好像很好笑,和很哲学性,但当面对焦虑或不安的工作时,我们脑里的杏仁核(Amygdala),会将该事项视为对我们自尊或幸福的威胁。

即使从理智上认知到推迟开始工作,会在将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压力,但我们的大脑仍然决心只关注当前如何消除威胁,研究人员称此为“骑劫杏仁核”(Amygdala Hijack)。

不幸的是,我们不能仅仅告诉自己不要拖延,用意志力去尝试推翻大脑的决定。就算现在有那么多提升效率的手机应用程式可作辅助,但解决如何完成更多工作的问题,并不能解决拖延的根本原因——那些来自心理和情绪更深层次的原因。

篇幅有点长,笔者在下一篇才写关于不同人逃避的东西、拖延症的种类、如何找出拖延症的根本原因以及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