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的影响重于言教,父母的每一次抓狂,都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言行举止。作为父母,可以先从认识自己的情绪开始。

不想抓狂,从察觉怒气开始

“不抓狂”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些人觉得抓狂的相反就是无时无刻都沉着镇定、保持冷静,而且永远不会和孩子发生任何形式的冲突。

他们认为“不抓狂”代表快乐、耐心和活在当下,无论孩子往你筋疲力尽、累到瘫软的双脚上砸了什么屎事,你都会在脸上挂个大大的微笑,心里唱着歌来回应。

这种思维强烈散发出完美主义的气息,而且显然对我、对你或世界上任何一个爸妈都不管用。

你会产生冲突、疏离、不愉快的感受和强烈的情绪全都极为正常,实属合理的情况,而且完全不代表你做错了什么。

与他人紧密生活在一起并不容易,就算对方是你深爱的人也不例外;如果其中一人长期压力爆表,另一个还是大脑不成熟的小孩,那情况就更加艰钜,充满挑战。

身为一个临床社工师,比起那些承认自己家庭关系紧张的人,我更担心那些说自己从来没和家人吵过架的人。

你可能会被排山倒海的情绪压垮却仍能自制而未失控;你可能会气得要命、怕得要命、难过得要命或困惑得要命,却还不到有害的程度。你可以在不爆炸的情况下让孩子知道:此刻的你,心中有非常强烈的感受。

不抓狂的重点在于拥有恰好足够的自我觉察能力,以注意到内在心灵与外在环境发生的事,这样你才能有意识地选择保持镇定、冷静下来,或是在做出反应前闭上嘴巴,就算你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也一样。

即便你完全摸不着头绪,不晓得该怎么回应孩子恶劣、讨厌的行为,而且尚未到达令人恼火暴走的程度,但你今天就是受不了,我保证,这时不管你想到什么相对冷静的点子,一定都比抓狂时所爆出来的反射性回应来得有效,也更有同理心。

你会喜欢:总是把事情往坏处想?可能是你的“次级情绪”在作祟

爸爸妈妈,先别急着发脾气

为什么应该停止抓狂?答案看似不言自明,然而这些年来我和许多父母聊过,很多人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乱发脾气会出问题,所以我想解释一下。


图片|Photo by Jon Flobrant on Unsplash

抓狂对你完全没好处。

每次暴怒发飙,你的神经系统都会陷入混乱,无法正常运作,压力荷尔蒙也会高到破表,几乎所有身体部位都会受到负面影响。最终,长期紧张不仅会导致血压升高、免疫系统虚弱,还会造成偏头痛,毁掉你的睡眠。由此可知,经常性失控及相关压力会引发慢性健康问题。

不过,这些负能量冲击的不光是你的身体。随着时间过去,这类暴走行为会重新设定你的大脑,而且还是不好的设定。你越常对孩子发飙,脑中的“抓狂神经元路径”连结就会变得越强、越紧密,进而提高大脑未来抓狂的机率和速率。

此外,还会破坏你和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花点时间,想想上次对孩子抓狂的景象。感觉很糟对吧?失控不但吓人,还会带来羞愧、焦虑与孤立感。

每一次情绪爆炸都会削弱你的信心,让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成为你想成为的理想爸妈。最重要的是,抓狂伤害到你身为父母的自我感受。

抓狂对孩子没好处。

这段是不是跟刚才讲父母的那段差不多?其实那些冲击在孩子身上更为显着,因为他们的大脑和身体尚在发育中,所以特别容易受到压力荷尔蒙的负面影响。

父母闹脾气会让孩子感到焦虑、羞愧、害怕和疏离,导致他们更难学习、吸收新的资讯,也更不容易敞开心胸接受新的经历(例如不敢吃盘子里没见过的食物,或第一天去新学校上学适应不良等),连带影响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这些用来回应父母抓狂、令人不快的强烈感受同样会触发孩子自身的导火线,让他们更有可能以宣泄的方式来展现情绪,严重的话甚至会崩溃。

最后,不论你希不希望孩子学到这些言行举止,身为父母,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做行为示范。

每一次失控抓狂,都可能无意间形塑孩子的大脑及神经系统,使他们的情绪触发因子,可能是学校和家里的事,或是藏在他们小身体与小脑袋里的事,在受到刺激时会出现类似的行为。

我们失控的举止正好就是自身渴望改善的问题,你一定不希望孩子将来重蹈覆辙,复制出同样的关系型态。你的父母若经常对你乱发脾气,表示他们无意中教你在压力情境下做出类似的反应。幸好,你可以打破这种代间教养模式。

同场加映:为何我们容易对关系患得患失?你是否曾在情绪无限上纲的家庭成长

冷静的父母造就出冷静的孩子。

我们的脾气与能量起伏有助于创造家庭氛围,为家庭关系定下基调。

每一次情绪失控,家里的气氛就会变得更紧张,不仅让人感到精疲力竭,还会加深家人之间的分歧,带来满满负能量。相反的,爸妈越冷静,孩子也可能会越冷静。

我的意思并不是要你为他们的行为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但是,只要能避免火上加油,别害孩子的负面精神状态的火苗越烧越旺,就能为整个家带来重大且显着的改变。

说了这么多,你应该有点明白抓狂的吸引力了吧。抓狂迅速又简单,不太需要思考(承认吧,我们都有对孩子发飙而且还觉得很爽的时候),有时又效果奇佳(算是啦,大概持续几分钟这样)。

如果你经常发飙,把孩子吓得屁滚尿流,他们当然可能会乖乖听话,对你唯命是从,以免又要被你的情绪和怒火轰炸。

可是,战战兢兢并不等于尊重,你的孩子很快就会长大成熟,有足够的能力掌控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你上次对情绪变幻莫测又时常暴怒的老板做了什么,你的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回应你,那就是闪避,闪避,再闪避。

一旦他们开始躲你、疏远你,父母的角色就会更加难为,也没那么好玩了。虽说重建关系永远不嫌晚,但你真的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挑战自我。

信任是亲子教养的基础,对孩子来说更是格外复杂又棘手的问题。他们天生就很信任父母与照顾者,因为这些角色本该负责保护他们的安全。

因此,每当父母对孩子发飙,孩子往往会责怪自己,毕竟这么做比质疑或怀疑那些生养他们的人容易得多。随着时间过去,孩子可能会开始容忍他人的恶行,甚至认为这些行为理所当然,并将原因归咎于自己。

延伸阅读:不断批评孩子,孩子不会停止爱你,他们只会停止爱自己

幸好,事情还是有转圜的余地。我们会尊重自己信任的人,也就是那些以诚实和良善来对待我们的人。一旦对那些人怀有敬意,我们就会想帮忙,想让他们开心,即便派对赞到不行,还是愿意遵守门禁—好啦这是谎话。

你的孩子当然不想抛下那场超酷派对,但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有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机率,不会在带着满身廉价啤酒味走进家门的瞬间被疯狂炮轰,那他们就比较有可能乖乖离开,回家跟你分享他们的经历,告诉你有个男的企图让他们抽大麻菸等诸如此类的事。

身教的影响重于言教,而孩子的小脑袋不见得分得出来聪明教养与情绪冲动之间的差异。

每一次抓狂,我们都是在亲身示范,教孩子做我们不希望他们做的事,同时形塑孩子的大脑,让他们更容易再次出现失控行为,与培养他们的信任、训练他们冷静完全沾不上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