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时候,孩子在学校受到欺侮,回家后却不敢跟大人说?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关系,从什么时候被毁掉了⋯⋯

常理来讲,孩子受了欺负,最先想到的应该是从父母处寻求安慰和支持,但在一些案例中,我们看到的却是相反的情况,孩子宁愿选择一个人默默忍受,也不愿意将自己的遭遇告诉父母。

是什么让这些孩子不再将父母视作可信任的依赖对象?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图片|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我和妈妈不是同一国的

台湾作家吴晓乐写过一本探讨当代教育现状的书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书中讲了她的一个学生的故事:

优秀学生蔡汉伟在一次跟同学的打闹中不小心撞到了头,汉伟妈妈知道后又心疼又气愤,她立刻来到学校,不顾老师正在上课,把所有参与“欺负”汉伟的同学一一叫出教室,又要求班主任联络这些同学的家长到校。

汉伟妈妈先是一个人把那七八位母亲狠狠地羞辱了一顿:“你们疏于管教,导致发生这么严重的意外,医生说有轻微脑震荡,你们必须赔偿。”

接着,她又训斥班主任:“错得最严重的人是你。你为人师表,学生游戏时没有尽到看管的义务就算了,等到学生实际受伤了,还糊涂得不知道通知家长。做老师的,你不难为情吗?”

汉伟妈妈教训完老师和家长后,带着胜利的笑容低下身子对一旁的汉伟说:“不要害怕,无论你长到多大,妈妈都会保护你的。”

那一刻,汉伟感到全身冰凉,他不想站在妈妈身边,他害怕别人误会他们是同一国的。

自那天起,汉伟在学校的日子变得难过了,常常有人在他身旁窃窃私语:“哎,他就是那个⋯⋯”“对,听说他妈妈很⋯⋯”“所以是他让班主任⋯⋯”

期盼已久的毕业旅行来了,没有人愿意跟他一组。

好不容易熬到上中学,汉伟的日子也没有变得好过,他在小学的“事迹”很快传遍新的学校,他仍然被孤立,受排斥,他的学习成绩也跟着一落千丈。

而后面发生的这一切,汉伟的妈妈都不知情。“脑震荡事件”后,汉伟没有再跟父母透露分毫他在学校受到怎样的对待。他不再信赖妈妈了。

欺负我的,不只那两个男孩

另一个故事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 Joel Haber 的童年经历。Haber 11 岁的时候,社区内有两个男孩总是欺负他,他们常常趁 Haber 不注意,把他推倒,然后两人击掌相庆,一起嘲笑他。

每当得知 Haber 被欺负后,Haber 的爸爸总是暴跳如雷,他告诉 Haber 必须学会用拳头捍卫自己的尊严,他让 Haber 练习拳击,以便受到欺负后可以还击。Haber 不敢违抗父亲的命令,但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真能打回去。

一个午后,Haber 在外面玩,那两个男孩又来挑衅他。Haber 准备像往常一样赶紧逃回家,可是一转身却看到,父亲正站在家门口注视着他。Haber 说,那一刻他的惊慌前所未有,因为这一次,他已经无路可退了,他觉得,当时正在“欺负”他的,不仅仅是那两个男孩,还有他的父亲。

Haber 最终出手还击了,他迈出了爸爸期待的那一步,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丝毫的成就感,而且那两个男孩后来更加变本加厉地欺负他。

父母好心做坏事

以上这两个案例并非特例。每当家长听到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都会感到大脑充血,既为自己孩子的“无能”而懊恼,也对那些欺负人的可恶小孩恨恨不已。冲动之下,逼孩子打回去,或是出手教训对方的情况并不少见。

只不过,父母们的这些行为往往是“好心做坏事”,不但没有真正帮到孩子,反而将孩子置于更加难堪和痛苦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难理解孩子为什么被欺负了也不敢告诉家长。

由于不敢跟父母讲,这些孩子更容易成为长期被欺凌的对象,心理和生理留下严重创伤。

父母该如何做才能真正保护孩子?

家长真心想帮孩子,就不能凭着一时头脑发热冲动行事,应该先想想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是在帮孩子解决问题还是在给他制造麻烦?对孩子的人格和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是他今后人际关系的助力还是阻力?

具体可以在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保护孩子不受欺凌伤害的屏障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只要是亲密的,那么即使发生再糟糕的事,因为有父母的保护,孩子也不会过于悲伤。

心理学家 Gordon Neufeld 讲过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带 4 岁的儿子去踢足球,第一天训练,就被球队大一点的孩子奚落嘲笑。

这位父亲当下很想冲过去教训一下那些少年,但这时,他看到儿子挺直了小身板和他们对峙,双手放在背后,抬头挺胸,对着那帮孩子说:“我不是愚蠢的笨蛋!我爸爸说我是足球运动员。”

Neufeld 认为,这对父子的关系亲密且互相信任,父亲根本不用直接出手,已更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心里,父亲的认可意味着孩子的内心被看见了,让他可以忽略其他孩子对自己的侮辱。

相比之下,没有与父母建立起亲密信赖关系的孩子,因为内心没有被看见,也就不具备这道保护屏障,他们的情感更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伤害。

加上这类孩子较少在父母面前吐露心声,不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这使得他们受到伤害后更不容易从父母处获得帮助。

推荐阅读:“掉门牙被笑又没什么?”小事上支持孩子,他能累积力量面对大事

二、加强家校沟通互助,建立有效的监管系统

欺凌行为绝不仅仅是发生在某两个或者某几个孩子之间的单个事件,而与整个班级和学校氛围有关。

因此,家长和老师必须明确对欺凌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共同建立起互助协作的监管系统。

假如孩子有需要老师照顾的情况,家长应该主动跟老师沟通,不要忌讳,坦诚说明,争取老师给予孩子更具体有效的帮助。

电影《 Wonder 》中的 Auggie 就是一个特殊的孩子,他的面部有着严重残疾,可以想像,Auggie 的“与众不同”必然会招来同学们的异样眼光和恶意对待。


图片|《Wonder》剧照

为了让 Auggie 的求学之路不那么艰难,Auggie 的妈妈首先找到校长说明了 Auggie 的情况,寻求支持。

在正式开学之前,校长安排了几个孩子先带着 Auggie 参观学校,让他们和 Auggie 做朋友,以免 Auggie 被孤立;Auggie 受到欺凌后,校长立刻约见欺凌 Auggie 的孩子的家长,坚定表明了对欺凌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此外,班主任还常常在黑板上写下引导孩子们思考的座右铭:“当面临着正确和善良的选择时,选择善良”、“你的行为就是你的纪念碑”、“没有人是孤岛”、“善意的言辞成本最少,而成效最大”。

正是 Auggie 妈妈和老师、校长的共同努力帮助 Auggie 更快地被同学接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关于《Wonder》这本书,我写过一篇书介,里面更详细写到父母的爱如何滋养着受伤的孩子。

你会喜欢:“教养孩子,谁说快乐与杰出只能二选一?”矽谷教母教养秘诀大公开

三、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爱,强大孩子的内心

研究发现,容易沦为被欺凌对象的孩子通常具有被动、消极、服从、焦虑、容易紧张等特征,他们的弱势更多体现在心理上而不是身体上。

因此,比起强健孩子的身体,更重要是强大他们的内心。通过对孩子的接纳、尊重建立起孩子的自信自爱;

允许孩子说不,通过不评判的倾听,鼓励他们表达自己。这样的孩子在受到欺凌时,才有抗争的勇气和力量。

当 Auggie 朋友问他“你不考虑做一下整容手术吗?”Auggie 回答:“有没有搞错,我可是费了好大劲,才变得这么帅的。”然后两个人一起哈哈大笑时,我们就能明白,关于他外貌的取笑不再能打倒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