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遗传或天生?是否会随着时间改变?我们又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

“性格”,是个体为了适应外部环境而表现出的一种特殊风格。性格是一种精神态度,是个人在和外部环境发生接触时表现出的特点。性格也是一种行为模式,个人通常以此为依据,来增强社会感、追求优越感。某种意义上讲,性格是一种生活技巧,颇具个人色彩,能让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无所顾忌地继续生活。换句话说,性格是为了维持某种特定的生活习惯才形成的,既不是遗传的,也不是天生的。

性格的实质和源头

我们所说的“性格”,是个体为了适应外部环境而表现出的一种特殊风格。性格是一种社会概念,只存在于个人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所以,考虑鲁宾逊的性格问题,毫无意义。性格是一种精神态度,是个人在和外部环境发生接触时,表现出的品性和涵养;性格也是一种行为模式,个人通常以此为依据,来增强社会感、追求优越感。

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人都把占据权势地位、超越他人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向前迈进。这个目标决定了个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模式,让个体以某种特殊的风格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性格特征是个体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外在表现,因此,只要知道个体的性格特征,就能大体了解这个人对外部环境、朋友、社会和生存压力持有怎样的态度。性格是整体人格获得他人认可、占据优势地位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性格也算是一种生活技巧。

很多人都以为性格是遗传来的或者天生的,其实不然。性格和生存模式一样,都是后天养成的,颇具个人色彩,能让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无所顾忌地继续生活。换句话说,性格是为了维持某种特定的生活习惯才形成的,既不是遗传的,也不是天生的。


Photo by Alexandre Chambon on Unsplash

比如,有些人不是生来就懒,而是懒惰使他有一种受重视的感觉,且能让他轻松地生活。换言之,他们把懒惰当成追逐权利的工具,比如,让母亲、伴侣帮自己打扫房间,可以让人获得权威感。有人喜欢展露自己的缺陷,他们说:“要不是这种缺陷,我会成为一个更有才能的人,取得伟大的成就,可是,人生就是这样无常,我偏偏有这样的缺陷。”很明显,他把这种缺陷当成在失败中顾及面子的利器。还有一种人因为对权力的无尽渴望,陷入了和所处环境无休止的战争中,为了适应这场战争,他形成了好胜、嫉妒、疑心重等性格。

我们认为这些性格和人格一样,既不是天生、遗传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行为模式是性格特征的基础,有时个人早期的人生目标极大影响了性格特征的发展方向。这是一种次生因素,而非原始因素,形成于个体的某个隐藏目标。所以,想要瞭解一个人的某种性格特征,首先必须弄清楚这种性格特征是在什么目标的引诱下产生的。

综上所述,个体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世界观,都和他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如果我们心里没有任何目标,那么一切思考和行动都无法发生。这个目标从人出生时就已存在,并开始引导心灵的发展。与此同时,它还给了人一种特殊的模式和特质。这种目标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中,所以每个人都能成为独特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特殊个体。我们由此可以知道,了解一个人的目标和行为模式,有助于瞭解他每个行为的隐藏涵义。

延伸阅读:你了解自己吗?19 张插图让你一眼就懂心理学知识

至于遗传,对心灵现象和性格特征的影响非常小。没有任何与现实有关的证据可以证明,性格特征来自遗传。在追溯个人心理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确实会有一种感觉:这些现象似乎都和遗传有关。

可是,家人、国民、种族成员间的这种性格上的相似,很容易就能透过以下事实解释清楚:人透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被公众认可的行为,形成性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对青少年来说意义重大的事实、特质、表现和形式,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能够促进模仿行为的发生。比如,有时候,有视力缺陷的孩子会对那些需要看的知识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当然,不是每个有视力缺陷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性格特征,因为不同的行为模式,会使孩子的求知欲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换言之,有视力缺陷的孩子有可能变得细心敏锐,也可能变得呆板固执。

对于那些有听力障碍、戒心很强的孩子,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加以分析。通常来说,这些孩子在社会上遇到的危险比正常孩子要多得多,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必须发展某种或者某些感官能力。他人的讽刺、嘲笑和歧视,会使这些孩子变得敏感多疑。很多正常孩子可以参加的娱乐活动,有听力障碍的孩子都无法参加,可想而知,他们难免会仇视这些娱乐活动。

所以,“残疾的人天生敏感多疑”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基于同样的理由,犯罪性格与生俱来的说法也是错的。有些家庭确实会出现很多犯罪分子,有些人看到这种情况,就说犯罪性格是先天的或遗传的,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是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种家庭中变成模范和榜样的作用,孩子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而然就把这些卑劣的行径,比如盗窃,当成一种谋生手段。

追求优越感的方式,也可以这样分析。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可以使孩子产生价值感和优越感,学会追求优越感的技巧。每个孩子追求优越感的方式都不一样,这种技巧可以透过学习、效仿(身边那些已经获得他人认可的人,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受人敬重的人,便是他们效仿的对象),加以改进。这就解释了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的性格为什么总是非常接近。每代人都用这种方法向祖先学习,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他们也学会解决各种困难的知识。

延伸阅读:《我们与恶的距离》:给需要疗伤的社会,一场大型心理谘商

优越感必然是一种极为隐密的目标,因为社会感不允许它公然发展壮大。换句话说,它必须潜藏在暗处,在友善的面具后面发挥作用。我们必须再次声明,如果人与人之间能有更深入的瞭解,优越感就不会在暗处生长得如此茂盛;如果每个人都能以敏锐的目光洞察他人的性格特征,我们就不会受到伤害。每个人都会深刻地意识到追逐权力没有任何好处,如此一来,人们自然会压制甚至消除自己心里的权力欲。所以,我们只要深入研究人们的表现、人与世界的关系,并合理利用研究结果,就能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友好。

我们生活的文化环境如此复杂,以至于个人很难自如地解决纷至沓来的人生问题。按理说,学校本该是提升智慧,进行心灵训练的最佳场所。可是直到现在,学校最重要的职能也只是把知识材料原封不动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让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消化和吸收各种知识,而非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事实上,这样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校只是我们的理想,即便有,也十分罕见,根本无法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人们至今也没有意识到理解人性最重要的前提是什么,传统的学校告诉我们的只是评价人性的标准,让我们可以分清善恶对错,可是它没有告诉我们如何修正自己的观念。我们只好带着这样的缺陷(人人都有)在艰难苦痛中饱受折磨。童年的偏见和谬误被我们带到了成人,就像金科玉律一样不容侵犯。

什么时候人们才能意识到自己被困在了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从未真正触及事物的真相?总之,我们对事物所做的种种解释,都是以提升个人形象、增加权威感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