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进入亲密关系,长久下来,却变得像是一个人,各自过各自的状态?

文│萧淑月临床心理师 (心馥学堂)

“他自己一个人过得很开心,很像都不需要我”“如果我主动靠近,他有时还会面露嫌恶”⋯⋯。这是很多伴侣谘商中,不满的那一方提到的状况。

“都老夫老妻了,就比较没话聊啊”,“我只是把心思放在工作,没有讨厌的意思”。这时,常常听到另外一半这样回应。

但以前不是这样的!随着关系进入稳定的长期相处,给另一半的感觉,从亲近的温暖的,变成有距离的、少互动的。

除却有外遇、彼此有重大冲突,伴侣间变得疏离,还有另一个原因:抗拒亲密。


Photo by Chandra Daru Nusastiawan on Unsplash

没有亲密关系的室友

这份抗拒,在与另一半共同生活的时间长才会显现的,自己本来没有意识到,但关系越来越稳定之后,以为把对方当家人般的相处,但不只归于平淡,连对方往自己靠近都会下意识地拒绝。

就像某首歌歌词:也许你的心是单人房,多了一个人就会显得紧张。不是故意的,但无法跟另一半太过亲密,喜欢与伴侣的关系像是室友,各有各的房间,有时候在共同空间相处但不能太多。我的实务观察,抗拒亲密的情况,有男有女,但男性比例上比较高。

为什么会进入亲密关系却偏好独居般的状态,在此分享两种可能的原因:

一是在过去的成长经验曾对很亲近的人感到失望

这类的失望是出现的频率高但严重度不高,例如难过时想找抚慰,得到的是你要坚强、这没什么好哭的这一类的回应,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对这世界的认识就是有负面情绪要自己消化,别带给别人麻烦,或不要期待他人能同理,可以说是对于和另一个人亲密,有着不愉快的经验。

二是从小看着原生家庭父母的夫妻关系较冷漠

家庭气氛是少互动的,习惯这样的人际距离,虽然不喜欢,可是人总会不自觉的偏向熟悉的模式,在成人后的伴侣关系中,显得被动而淡漠。

一方逃避另一方充满不安全感

不论我们怎么想创造自己的幸福,若过去的经验缺乏有意识的去处理,现在的我们会受到过去影响。当这样无意识的影响太剧烈了,演变为逃避与伴侣相处,甚至抗拒精神上或身体上的亲近,另一半因此充满不安全感,关系满意度就很矛盾的是一方很高,一方很低。

在伴侣谘商中,我们探讨彼此心中期待的伴侣关系是如何,同时也会请双方分享自己的原生家庭、还有过去成长的经验是怎么样的,当对彼此的行为背后相关原因,有更多觉察与认识,就有机会从表层的安全感议题,深入到亲密关系的态度差异,能如何磨合。

遇到对方抗拒亲密,或是自己就是偏好“心理独居”,好好的结束关系,也是一种各自幸福的选择。不过愿意努力试试看的话,除了寻求专业心理师的谘商,以下是我的建议:若是你感觉到你的伴侣抗拒亲密,指责与过度的索求往往让对方跑得更远,对关系改善有益的行动是:不带批判的说出自己的需要,用邀请的态度而非要求。若是你发现自己有抗拒亲密的趋势,好好探索瞭解自己,培养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先拉近与自己的距离,再学着在亲密关系中与对方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