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纵使被背叛,他也知道自己值得被爱,而可以很快地康复起来,这都需要透过“学习”来达成。

上一篇文章〈母女关系心理学:为什么在我妈眼中,我从来不讨人喜欢?〉我以两个临床实例,说明了母女的早期关系创伤,即一种基本信任(basic trust)的背叛(betrayal),如何让人们必须走进晤谈室跟心理师“聊疗伤”。

今天我延伸这个主题,想及成人关系中两种常见的信任感之背叛:

(1)被所信任的好友骗取利益
(2)对象的出轨对象就是自己的闺蜜/好兄弟,或情人瞒着我们跑去“多人运动”

我想起精神分析师 Kristeva 说过:“⋯⋯真正的卑贱是无道德、阴险、鬼祟、不择手段,那是掩藏(真相)的恐惧、佯笑的恨意⋯⋯是出卖你的负债人,是拿刀捅进你肚子的朋友!”[1]

让我们记得,信任感破裂的痛,真的是像被朋友拿刀捅进肚子一般令人重伤!

推荐阅读:《湖畔春光》谈同志情欲:明知道会受伤害,为什么离不开他?

人性关系的底线:信任

以心理学来看,让生命变得有意义的三种基础感受为“希望、信念、信任”(hope, belief, trust),其对立面是“不信任、玩世不恭、绝望”(mistrust, cynicism, despair)等情绪。因此,有些人可能会说,人类关系的底线,便是信任某人会把你视为具灵魂与需要的同袍,而不是对你进行操纵,好满足他自己的外在需要或去增益其自我。[2]

可以想像,一旦二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多少像是母婴关系里,婴儿对母亲的信任。婴儿毫无防卫地向母亲敞开内心的种种需要,他相信母亲会保护与满足自己,他可以把不适与屎尿丢给她处理,反而得到她悉心照顾。

然而,这同时代表自我与他者(术语:自体客体,selfobject)由于没有界线,而充满受伤的可能性。

在此零和关系的受限二人世界里(limited world of zero-sum relations),对信任的背叛,绝对会产生莫大的心理伤害,因为某人能随时偷走你的所有物,他的所得等同你的失去,他的快乐源于你受到的伤害。

这个心理伤口,我们称之为“背叛创伤”(betrayal trauma),其核心是因着对信任的背叛,导致“外在现实”与“一个社会依赖性的必要系统”间的冲突。熟人间的强暴,便是当中最不幸的一种。

当我们被所信任的好友骗取利益,好比我们告诉对方自己的秘密,却被公开以损人利己,或是我们借钱给对方却一去不返、甚至当了保证人而被讨债等等,这种背叛都冲击着关系的信任感底线——人性的底线,使我们不只有外在的损失,更彷佛潜意识中母婴关系的“脆弱性”(满足 VS. 被剥夺)都备受冲击。


图片|Photo by Aliaksei Lepik on Unsplash

心理空间的崩坍:突然成了陌生人

也许人会说,背叛,是我们一般在亲密的关系中视为理所当然、不必多想的相互性(mutuality)受到突然的、彻底的、创伤式的丧失。二人间的“合作”突然变成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因为关系中原有的时空连续性已被打破。

这个关系时空的“断裂”会反映在心理上。复杂多元的“心理空间”从原来的开放、可渗透的边界、与他人交换想法与幻想的过程,由于这个宇宙的无预警崩溃,便改为封闭、僵化、二元(只有好-坏的世界)、如数据般失去情感的一维空间。

听说有些人发现对象的出轨对象就是自己的闺蜜/好兄弟,或情人瞒着自己去“多人运动”时,他们第一时间不是发飙,而是“默默把门关上,把眼睛闭上”。为甚么会这样?

因为当信任关系受到背叛时,人们会掉入一个封闭的心理空间里,不想再思考、不想去面对。

往往是知悉“真相”一段日子、人们稍微安顿自己以后,才会展开下一步动作:绝地愤怒的反击!从最夸张的情杀,到只是痛骂对方一顿,都是某种“人性”的反应。

我想到 Kristeva 在另一个段落提到:“卑贱情境的形成,是出于不认得身旁所有人,换言之,对主体而言,没有人、事、物是熟悉的⋯⋯”[1]

难道这不就是一个信任的关系被狠狠背叛下的情境吗?我所信任的人,彷佛把我当作无物,他不再认得我们的情谊;相对的,过去我所信任的人,在这一刻变得无比陌生,彷佛我们过去的情愫只是虚妄的梦。

没有人不被欺骗,所以我们需要好父母!

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一个人从来不被欺骗,这是甚么处境?一出悲剧。

因为他从来不相信任何人,就不会被骗——临床上,某种形式的精神病人,便怀疑所有人事物,这正是基本信任崩坍的结果。因此,人性地,既然我们必然会有被骗的时候,学习如何去处理与面对生活中无可避免的背叛,便是成长重要的一环!

若回到童年,我们需要的往往就是父母的教导、指引、抒解、转移。精神分析师 Bach 就指出:

适当的父母教养(adequate parenting)会教导小孩如何克服背叛,以及从最初的震惊、二元思考的“封闭空间”(closed space)里头,回到一个好的心理处境,一个既是你、也是我,能够容纳脆弱性、不确定性、模糊与变化的“移动空间”(moving space)。[2]

如此,即使大部份人们的关系都是不确定与不完美的,那份源自出生的“信任盟约”就能被圆满,呼应了我在〈母女关系心理学:为什么在我妈眼中,我从来不讨人喜欢?〉文末提到的:后期生命的经历,也是能够补偿起步时的匮乏。

当然,父母不可能只是出张嘴,说教般地说说。相反,父母得提供一些生活的例子,加上陈述时的态度,让小孩乐于跟随与尝试,放下被背叛的痛苦。这个教养的成就,可是会持续一生,让小孩保有情绪调节,知悉去建立并重获适当自尊的方法,并在失败和背叛面前活着、怀抱希望。

作者 Harris 我,人生活了二十几年,也不乏两次因帮忙陌生人而被骗的往事——我可是伤心死了,因为我的信任被背叛,彷佛我只是个傻子。幸好的是,父母没有一声“你怎么这么蠢?!”的责骂,却是告诉我:

“若不是你内心善良,也不会被骗啦!钱被骗走了,也回不来,一直想着只会令自己难受,不是吗?现在爸妈我们都不在意了,这次就当作是给自己买个教训,以后在拿出自己的良善时,多几份警觉,小心点就好了!没事的!”这段话深深地慰藉了我的心灵,并使我在几天后,便离开了阴郁的情绪。

你会喜欢:在家待久了好烦闷!四款情绪舒压 App,不出门也能转换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