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很深的她,如何探索自我,透过五层的疗愈,层层堆叠出全新的自己。

文|HAN HSU・许涵

“因为一个人,留在一座城;也因为一个人,离开一座城。”

独自旅行了 738 个日子,想恭喜通过了对自己的考验。证明自己能够好好一个人生活,即使孤独也耐得住寂寞,不需要没有意义的取暖陪伴。证明自己在感情上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就算遇到外表或精神层次有致命吸引力的对象,即使再眷恋再不舍,只要关系失衡,都有主动说清楚和结束的理性和勇气。

在两年前差不多这时候的一个晚上,我提出了分手。

那个每次都紧抓不放苦苦哀求原地守候的人,终于死心了醒了有勇气开口了;所以,是真的结束了。或许缘分曾经很深很长,但是这次是真的不会有以后了。

那个晚上,告别的是长久以来勉强维系没有未来共识的残破初恋长跑恋情,也是 19-29 岁那个始终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可以拥有幸福的我。

自此,我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低潮。令我陷入巨大恐慌混乱的,不仅是一个人在异地工作不顺心而已,而是我根本就彻底失去了人生方向,完完全全的那种。

我一直是个对目标执着且愿意花很多心力从长计画的人,学生时代起,我就有跟伴侣在异国生根长驻的想法,那个理想是,我们会一起在异国打拼生活,然后结婚生孩子,我们会有车子房子,他继续工作,接下来我创业,或许困难或许争吵,但是我们会一直在一起,当对方的最佳队友,如同以前学生时期,考前凌晨挑灯苦读的每一次相互扶持打气和克服难关。

“只要我们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只要不是你,什么都不要。”

从来没有想过人生的答案,除了在上海待两三年回印尼之外,会有其他的选项;感情除了嫁给初恋长跑的前恋人,会有其他的选项。分手后,我毫无准备,毫无头绪面对接续我接下来的人生。

我站在人生的路口,仓皇地左右张望,不知所措孤立无援,无处可去。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在上海,曾经我是为了再次回到印尼才来到上海;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在零售业工作,曾经我是为了在印尼经营梦想中的社会型品牌企业;
我不知道怎么接受和回到单身身份,这么多年我的名字一直和另个人连在一起;
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够再次和异性互动,毕竟在初恋以前,我就一直是很害怕异性的;

然后,我不知道我是谁,因为我从来没有如此迷惘过。然后,除了迷惘之外,我也感觉身体里一股前所未有的怒意,胀满我所有细胞,充斥我每一根毛发。

那是一种白白浪费葬送所有大好青春,却一无所获血本无亏人生都毁了的怨气。我气一再背叛辜负我的人,但最气的始终还是感情里一再妥协卑微的自己。

那些过去几年感情中开始出现其他人而累积的负面情绪,并没有随着关系结束而消失,反而高涨到理智临界值,几乎就要无法承受。

那段时间,内向不喜欢社交的我,一反往常地开始不停邀约不同的人。就像个快被淹没窒息的人,抓到人就抖着手嘴角颤着不停地诉说。妄想藉由倾诉,能减轻排清我心里的迷惘和怒意。

延伸阅读:冰岛式幽默:交朋友请从“聊天气”开始

第一层疗愈:多说几次,你会发现不堪的故事变得不再那么难以启齿

不停地藉由倾诉,建立增加人际亲密连结性的归属感,的确让失去了一段感情纽带的我,觉得没有那么孤单了。一些朋友跟我说,很高兴我愿意和他们分享这些故事,因为这代表对他们的信任。那些温暖和伸出的援手,是我至今依然很感谢的!

“真正的放下,是你不介意再度提起。”

《一个人的疗愈》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一个人的疗愈》(The Grief Recovery Handbook)的副标题。(在这本书上我学了很多,推荐给每个心里有伤痕有心结,想疗愈自己的人。)

我觉得这是相辅相成的,当你能够诉说那些令你难堪的过往的时候,代表你的心已经向别人敞开。

而那些故事随着你反覆地跟不同的人诉说,以及得到不同角度的回馈,也开始感到它似乎不再是件会再伤害到你的事了。

或许一开始讲的时候,那些残忍的情景在脑海里重现仍会让你疼痛哽咽,但你会慢慢地发现,提到这些老故事第 101 次的时候,因为太熟悉整个描述过程,你已经开始不需要仔细回想组织语言进入情绪,就能背出所有细节和经过及精准地描述出感受。

渐渐脱离主角“受害人”角色,能够用说书人“第三者视角”去看整件事,甚至能够用毒辣的言语,自黑自我解嘲调侃一番


图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第二层疗愈:多认识几个对象,你会发现原来外面森林这么大

很多人说,忘记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爱上另一个人。尝试过以后不得不说,真的非常有效!但我觉得这句话其实不太负责任,我的意思是,对自己不太负责任。在那段最混乱的期间,我遇到了一个非常喜欢的对象:他叫做 C。

C 拥有一切让女人动心的条件,高帅聪明年轻体格好。世界 TOP 名校毕业,在四大工作,以前在学校还是个体保生,拿过地区冠军。外型等级大概是路上有 10 个女人,有 12 个人会转头,10 个是女人,还有另外 2 个是男人的那种。

他说其实连走在路上也很常被喜欢同性的陌生男人示好,所以只喜欢女人 200% 直男的他,有时候还真的挺困扰就是了。这点我也是亲眼见证过的,有天我们一起吃完饭之后牵手在路上散步,他突然把我拉转了一个方向,说他不想从那两个男人前面经过。这么一个高大风流倜傥带点玩世不恭的男人,就这样像小男孩突然看见凶猛的大狗一样落荒而逃。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非常丢脸地,在见到他的瞬间,脑袋爆炸性一片空白,双颊爆红,瞬间忘记自己要说什么。他让我知道,什么叫“一见钟情”。那种感觉强烈到像“被雷劈到”,头上满满一千个惊叹号丝毫没有空隙!我才知道原来电视剧和电影演的所谓“强烈 chemistry”是真的存在,丝毫没有夸大。

他也是个非常温柔可爱热情的情人,会在你要回家的时候,依依不舍地把你抓过来又搂又亲的,用柔情不舍的撒娇语气说:“你要走了喔。”哪个姊姊能不融化站出来说说?我不相信!也是那时候懂了什么叫做“温柔乡”。回忆起来,这是一段虽然短暂,但是非常浪漫的一段。

我知道 C 是个好情人,但是要的绝对不会是一段稳定交往关系。甜蜜的约会,的确让我转移注意力,忘记感情上的挫折和不愉快,不过以为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我,还是不小心越陷越深。

主动坦承说破,离开 C 之后,迎接的是,更混乱的自己。

还没来得及沉淀思考,厘清自己的失落和各式情绪从何而来,又叠加了另段关系结束带来的困惑,当时我的脑袋就像卷在一起的毛线团,越扯越乱。

你会喜欢:“我以为我放下前任了”为什么要结束一段关系这么难?

第三层疗愈: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接受所有感受,并且挖掘从何而来

随着混乱持续扩大的同时,我也见了一轮几乎所有来上海以后认识的朋友。从台湾到内地;从年纪比我小的、年纪和我差不多的,到年纪比我大的;从女的到男的;从完全没有恋爱经验的,到阅人无数的情场老手。而见 Diana 之前,我丝毫没有预期,这次的对谈将会成为推动我的人生到下一个阶段的关键齿轮。

我和 Diana 是在一个旅游团认识的,觉得新年登高望远寓意挺好,所以当时来上海的第一年,帮自己安排了一个生日和元旦在安徽黄山上醒来的行程。整个团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是独自参团,所以巴士上也理所当然地坐在一起。

一开始我打算安安静静地参加完整个行程,所以并没有想和她交谈的意思。但后来不知道因为哪件事,我们打开了话匣子,甚至聊了漫长的整个巴士回程。那次的交流长谈,也让我对 Diana 生活和工作上的热情积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约她聊聊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一位年龄大我几岁的单身活力女性,应该可以给我一些有别于同年龄朋友的人生见解。听了我大致想跟她聊的事情以后,“我刚好最近正在学教练技术,你愿意让我试试吗?”她问。我点点头,觉得做什么都好,反正不会更糟的了。

“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人?”
“这些原因从哪里来呢?”
“真的是你自己需要的吗?”
“你为什么会一再的原谅呢?”
“⋯⋯”

那一次在咖啡厅里她问了我许多问题,藉由她的引导,我开始思考这两段关系对于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那些情绪来自于哪里。

聊着聊着我发现所有的线索都直指核心,我的最根本问题,其实来自于原生家庭“亲子关系”中,没有修复的缺憾还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我豁然开朗,然后一种非常舒畅奇特的感觉突然涌上来!

那个刹那,从第一次经历感情不忠累积的长年莫大怒气,消了,像是跟着我夺眶而出的泪水,被擦拭掉。

这十年对我来说,已经不是白白浪费掉了,我终究是藉由自己的体会领悟,明白了些什么而有所获。

我气的,其实不是失去的这段关系,而是那个多年筹备的计画;我怨的,其实不是逝去的十年青春,而是认为我并没有从这段关系中,获得和付出相应的养分和成长。“那个人”是谁根本不重要,而是这面镜子所反射出的“自我内心世界”。

隔天 Diana 传了一个影片连结给我,是童书作家 Shel Silverstein 的《The Missing Piece》。启发我很大的观念是,每个人都期待“那个人”出现解决自己的问题,填补自己生命的缺口和灵魂的缺角,殊不知只有先“圆满自己”,才是一切的解答。

只有当你谁都不需要的时候,才能遇到真正适合的人!

第四层疗愈:寻找关于“两性”“婚姻”“爱情”“人生”内在价值观,拥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回答

这段时间的其中一个迷惘是,对于感情所有的一切名词,我并没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和价值体系,观念都来自于社会价值观,而很多都是传统产物,已经不见得适合当下的情境时代背景或者所有人。

心理学有个理论叫做“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当人们拥有两个相互矛盾的想法时,会产生不安的感觉。为了改善这种不适,会不自觉地改变原来的行为或想法,以安抚自己所相信的理念与行为间其实没有冲突。

这十年一直有一种不愿深究多想的鸵鸟心态,心里也知道这不是一段健康的关系,深怕想下去,无法面对自己一直以来无谓的坚持。谁会想承认自己一直在做错事,像是个脑袋有洞的神经病呢?

提分手后,我更是被社会各种对“女性”、“年龄”、“物质条件”的歧视,吓得觉得自己人生好失败。

当时的我情境条件是:30 岁,刚转职,在部门从助理熬起,异地举目无亲,单身,什么都没有。也像很多逼近 30 和 30 以上的女性一样,害怕自己因为年龄增长,快速地在两性市场上失去价值,生孩子更是有时间压力的啊。

这一切的恐慌,就在我参加完一场适婚男女联谊后,冷静下来。

走在外滩酒店往豫园的路上,我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其实活动才刚进行 1 个小时,我就有夺门而出的冲动。我问自己真的想要那些,社会价值观认为我们在某个年纪应该要拥有的那一切吗?一个有银子车子房子和事业的男人,喜不喜欢他不是很重要,嫁给他生小孩才是重点。

我对一切感到恶心。我是人吗?还是配种的动物?

和 Diana 聊完之后,我能感觉到沉睡已久,或者说被长年被压抑的自我觉察已经苏醒。我开始知道怎么引导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答案很清楚,或许对于想找什么样的对象,当时的我还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相信自己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可以给予自己快乐,不需要勉强自己和不爱的人在一起过生活。对于这种为了结婚而结婚的场合,实在感觉莫名其妙。

走吧,回家!这里不适合我们。我把自己带回家。

同场加映:谢绝相亲催婚急救手册:我单身,是我的选择

第五层疗愈:思考什么是适合自己长期发展的对象,要什么和不要什么

我和 I 的相遇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还是无法想像他到底怎么出现在我的人生里的。

心里真正放下 C,已经是半年多以后的事。只能说虽然已经有能够理智处理感情的自信,但情感面毕竟还是有点难控制啊。因为希望能够多认识一些异性,进一步搞清楚自己对于不一样异性的定位和看法,而下载了交友软体。

在和 I 交谈之前,我总是无法和这些交友软体上的男人聊超过五句。但 I 不同,我们很容易交谈起来,而且聊的都是价值观和家庭背景。

一开始我就明显感受到他有别于这些软件上其他男人的种种特别,和我对他的那种莫名的熟悉连结感。虽然我们从来没有去过对方的国家,认识之后一半以上的时间相隔了 9000 多公里。

很快我们彼此也都感受到了异样,到底我们怎么每次都把天聊得像小说一样长的?聊太来的同频,让我很常忘记他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外国人,还会不小心讲出亚洲梗。有一回提到哆啦A梦,他满头问号我这才意识到:“对喔,其实我们吃的米和喝的水,文化背景完全不一样唉!”

“唉唉,你知道什么是精神式高潮吗?我每次看 I 传来的信息都有这种感觉。”忍不住跟闺蜜这么说。

长达一年的长讯息深聊,和偶尔的视讯电话,却从来没有见过面,很难形容我对他的复杂感觉。那是一种难得遇见棋逢敌手、势均力敌的对象,你来我往大汗淋漓的畅快过瘾。

但是我也清楚像风一样居无定所喜欢流浪的他,并不具备稳定发展的条件。虽然我们最后并没有见面,但这段时间我也从和他的交流中,把理想对象的条件轮廓画的更清楚了。

对我而言,这段长达两年的疗愈之旅,也在和 I 断了连系之后,画上休止符。很幸运能遇见外表和精神层次这么吸引我的两个对象,

面对喜欢不一定要拥有,我想我已经具备这样的成熟。

人生始终是一场无止尽的修行,感恩所有遇见。

让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