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图书馆还是书店,在光鲜亮丽的现代上海里,还是藏有种种限制,这背后代表什么?

文|荔枝小姐,2013 年台大 MBA 毕业后独自来到上海工作,见证各种光怪陆离的事件。始终觉得东方明珠塔长得很像一串贡丸,看着看着,就想家了。FB:《荔枝小姐在上海》/ Podcast:《荔枝小酒馆》

以前在上海三天两头就跑图书馆借书,最近在上海出门的少,把家里能看的书看了好几轮,相当怀念穿梭在书架之间、手上抱着一大叠书本的借书时光。

疫情底下的上海图书馆

如今上海要进图书馆变得困难重重,总图每日限流 80 位进馆名额,而且要事先在网路上预约。

而我住处附近的儿童图书馆则是进馆前要先扫码登记身分,出示你的电子健康证明,量体温,这才能踏进图书馆,如果没戴口罩的话也是不能进去的。

借书证还分阶级?

虽然是上海图书馆的忠实读者,但我觉得上海的借阅制度其实不太公平。

  • 0 押金的读者证只能进出图书馆,不能外借书籍。
  • 100 元押金的借书证只能借阅普通外借的书籍,通常都是比较老旧冷僻的出版品,我想看的书通常不在这个分类里。
  • 1000 元押金的借书证是畅行无阻的 VIP 金卡,可以借阅最齐全的馆藏,不过光缴 1000 元押金还不够,非上海户籍的读者需额外提供长期居住证才行,也许馆方是担心书籍遗失不易追讨吧?
  • 如果你是上海户籍的读者,普通外借不用缴交 100 元押金。

1000 元人民币的押金对于许多读者来说实在太高额了。在上海,连借书都能感觉到社会阶层的差异。

延伸阅读:中产背包客与流浪北漂者,在北京看见两种中国

消失的独立书店

如果上海图书馆借不到想看的书,你也可以选择去实体书店看看。

1990 年代中国许多知识份子开始自办独立书店,上海的季风书园就是其中一间,另外还有南京的先锋书店、贵州的西西弗书店,都是这波独立书店浪潮下日渐茁壮的书店品牌。

图片|作者提供

季风书园开在上海图书馆地铁站里头,以前我在图书馆借完书之后总喜欢来季风逛一逛、看看这期书店的主题是什么。

我觉得季风书园是全上海选书选得最硬、也最固执的地方,书本分类以哲学、政治、历史类的图书居多,小清新的畅销读物只能瑟缩在角落。第一次走进季风就强烈感受到创办人的企图心,他希望透过书本的力量启发读者独立思考、关切时事的能力,甚至有些在其他书店买不到的出版品,只有季风敢卖。

除了卖书,季风也时常举办各种主题的讲座、播放纪录片、自办独立影展。例如 2014 年季风邀请了林生祥与钟永丰来书局里对谈,记得当天季风书园座无虚席,我只能勉强站在墙边踮着脚看完整场活动。

同场加映:【阅乐专栏】独立书店等不等得到春天?

图片|季风书园公众号

如此特立独行的季风,最后仍然在各种复杂因素下黯然歇业,结束营业那天店里挤满了来送别的老客人,大家都好舍不得。季风结束营业的隔日,我在愚园路上的书局闲晃,听到店员们气愤地聊着季风停业的事情。

“你知道吗,我之前开的书店就是因为同志议题被关店了!”一位女店员努力压抑她的语调,但仍然掩盖不住她的愤慨。

从此以后上海再也没有值得逛的书店,只剩下打卡拍照用的空壳书店。

珍惜台湾自由的阅读风气

台湾除了公立图书馆,还有好多大型连锁书店与各种主题的独立书店,书籍出版的题材比起中国当然自由多了,而且内文的翻译&印刷,通常也是台版较佳。

来上海之后才深感台湾根本是爱书人的天堂,身在幸福国度的你,是不是该去充值一下文青价值啦!

(你会喜欢:台湾四百间独立书店的故事:人的灵魂越美,书店就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