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故事给孩子听,不只是消磨时间的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教育,教导孩子知识、价值观,以及与人互动的方式。
文|李坤珊
每天只要用一点点时间与孩子共读,那怕只是一点点,一份只属于爸爸独特的爱和记忆,就会像是旋律般的,在孩子的心底,永远低吟,不舍离去!
那天,12 岁的女儿宁宁走进我的教室,我正在念《月亮晚安》(上谊出版)给班上的孩子听。她站在远远的一端,捂着嘴巴、眯着眼睛、笑笑地指着我的书。我对她笑了笑、点了点头,看着宁宁走出了教室。虽然不曾交谈一句话,我想,我知道她的意思⋯⋯。
在回家的路上,我问她:“妳刚刚为什么笑那本书呀?”她说:“我记得我还是小 baby 时,爸爸每天都念那本书给我听。”当天深夜,我与远在亚洲出差的宁宁爸爸通电话,告诉了他这件事。电话的那头,静寂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想,我知道他在想什么⋯⋯。
时间的河会走,但记忆会恋留,不舍离去。十一年过去了,只要看到、甚至听到《月亮晚安》,宁宁和她爸爸会手牵手一起走回那十一年前的记忆,走回到一个大男人怀里拥着小宁宁的那个每一天、每一晚⋯⋯。我常常在想,要是我们的生命中,没有这些记忆,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同场加映:我们都希望有个“木村拓哉”系家人:不做严父,要当像朋友的爸爸
幸福记忆的选择
这些记忆的搭筑,是一种选择,一种对“与孩子共处”的选择,一种“好累,但我还是要与你在一起”的选择和执着。而这些记忆,会幻化成不同缤纷的形式,同时住在小孩和大人的感觉、思考和身体里。一缕花香、一阵微风、或一本书影,就可以把我们带回记忆里,带回到爸爸和妈妈的怀里,带回到那个想望的城堡里⋯⋯。有的记忆,会令人掉泪。但拥有记忆,真的很幸福,尤其是爸爸妈妈给我们的。
只要一有时间,我会常常驻足在 2 岁孩子的教室里,看他们在玩什么、说什么?而我最常观察到的,是他们抱着娃娃、拖着一本书,在哪儿都没关系,就这样的“念起书”来。从小小孩的语调和动作,几乎不用猜想的,一眼就可看出他们正在复制“亲子共读”的记忆,复制那个在日日夜夜,爸爸妈妈给他们的幸福记忆。
没错,“亲子共读”会是非常独特的幸福记忆!当小小孩坐在大人膝上共读的那个时刻,他们就是无穷宇宙里的唯一。他们肩靠着肩,一起进入同一个幻想世界,一起回想由书中内容所引发的记忆,一起思考、一起嘻笑、一起面对忧虑和恐惧。所以这个记忆的组合,是非常独特的,它调合着知性和感性的元素,也把亲子对谈的可能性和版图,跨越了所有的界线。
但很可惜的,每一说起“亲子共读”,我们脑中出现的,屡屡都是妈妈与孩子的画面,而实际情况也的确是如此。根据调查发现,几乎每位爸爸都认同念故事书给孩子听的重要性,但还是只有少数的爸爸会选择去营造这个记忆。不管这些爸爸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在小小孩对爸爸的记忆里,这个可能的幸福成为不可能,这个可能的美好时光或沟通机会,空白就是空白。而时光是不会回头的,空白就是空白。
“亲子共读”会是非常独特的幸福记忆!这是一种选择,一种对“与孩子共处”的选择,一种“好累,但我还是要与你在一起”的选择和执着。
爸爸,你是我的宝藏!
父母同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不同的“亲子共读”模式,提供了孩子不同的机会去吸收丰富多元的表达语言、肢体语言、知识和价值观。只有父亲与母亲都参与共读过程,孩子的阅读世界才会宽广而丰盛。别小看揣在怀里的,只是个正牙牙学语、语意不清的婴幼儿,由他们的反应,你确实可以清楚看出父亲参与“亲子共读”,对孩子的明显影响。
以我们家为例,因着个性和专业领域的差异,孩子的爸和我从一开始,虽蓄意地选择了以不同语言来与她共读(我念中文,而她爸爸念英文)。但不经意间,我们甚至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身体语言与宁宁共读同一本书。而宁宁也从初始拿书给我们念时,就显现出她有不同的模式面对爸爸和妈妈。
她拿图书给我时,会说:“妈妈,请念”,然后面对我坐下(因为我喜欢观察她的表情),她边听着我念,常会边以手敲指着文字部分,并不时点头。但与爸爸共读时,她会用力跳进爸爸的怀里,先嘻嘻笑几声,然后说:“Read, Please!”在共读的过程中,她甚少用手去指内文,但会不断地说着书的内容物,一直笑!有时两人还会追逐一阵,然后再坐下一起儿共读。读书和游戏之间的界线,在他们父女档里,是不存在的!
从我们录的影带里,很清楚地看出,宁宁与我共读时,对图书的言语反应,趋于固定的故事文词,也比较注意文字在整体共读中的地位;但与爸爸在一块儿时,较常出现的,是描绘物品细节的语词,也有较多的情绪表达句子,例如:“You silly goose(妳真顽皮耶)!”而自从弟弟小福出生后,她更融合了爸爸、妈妈、甚至幼儿园老师的念书方式,“念书”给弟弟听。 不仅动作神似,在用语上也夹杂着多元的语法和语用型态。甚至她会使用不同的共读规则,绘声绘影地“指导”连一个字都还不说的弟弟!
不同的“亲子共读”模式,确实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和学习。女儿在与不同人共读的过程里,吸收了丰富多元的口语、肢体语言和价值观。每一个大人,都在孩子心田里播下不同的种子;不同的成人,也同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了他人所无法取代的宝藏。
图片|来源
爸爸,你是我的唯一!
不与孩子共读的父亲,或许并不觉得经由共读,而能和孩子一同喜爱阅读有什么重要?但他们也因此,失去了与孩子建立他人无法取代的默契和瞭解的机会!
我热爱童书,在没有孩子前,常常会拿一些自己喜爱的图书与先生分享,但从他脸上的表情和勉强挤出来的微笑,我知道他并不觉得童书有什么大不了的。
宁宁出生后的头几个月,他也只是被动地顺从我的要求,念书给孩子听。到了女儿 8 个月会自己翻书、10 个月时又会爬着拿书请爸爸念时,先生竟愈念愈起劲,不仅有表情声调,更会配合女儿的反应来进行。又再加上我适时地称赞,他每天下班回来的第一件事,都是问女儿:“要不要爸爸念书给妳听呀?”
在宁宁两岁前后,能自己语意不清地背诵一些书的片段时,父女两人一起背诵和嬉笑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往往,我先生看见某一物品或情景,就即刻联想、背诵出某一本相关图书的内容给宁宁听,然后自己说:“耶!这是一本好书!”宁宁听到后,也会赶快从图书篮内取出那本图书,笑嘻嘻地交给爸爸,坐在他怀里一块儿再看一次!
从对童书不感兴趣,到挚爱与孩子共读,先生在态度上的转变,绝不是强迫自己地“为孩子好”。促使他如此改变的主要动力,是在他与孩子共读的过程中,有机会瞭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参与孩子试验语言和探索图书的成长过程。所以,他能和孩子在图书的国度里,说着只有彼此能懂的语言,在眉目间传送着只有他们彼此瞭解的默契!宁宁宝贝也会回报爸爸一个个大微笑,还说:“我爱爸爸,我喜欢爸爸念书给我听!”
同场加映:“家长不在身边时,也能好好照顾自己”给儿童的三部防疫绘本
当小小孩坐在大人膝上共读的那个时刻,他们就是无穷宇宙里的唯一。
爸爸,我喜欢你的方式!
丰富的心灵和成长经验,一定是多元的!“妈妈是安全堡垒,爸爸是最佳玩伴”已是众所皆知的谚语。爸爸能提供给孩子的,本来就不同!所以在爸爸选择了参与孩子共读的经验和记忆时,他所选择的书目和阅读方式,是可以与妈妈迥异的!
比如说,爸爸对自然科学有很高的兴趣,他可以选择比较接进日常生活现象的“知识类”图书,以命名(例如,“这是树叶”)方式先向孩子说明“这是甚么”,然后再以特有的途径,或加入解释、或加入小小动手操作经验,带着孩子以不同的观点瞭解事物、经验过程。
更比如说,假使爸爸的个性比较外向,他可以混杂着动作、游戏和戏剧,热热闹闹地与孩子共读。共读,没有一定的规则,因为它是属于成人与孩子间的个人故事。共读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因为它对孩子的影响没有界线。我曾亲眼见到一位父亲,又跳、又混声、又追逐地与孩子念一本有关恐龙的小故事。整本小书,图画其实并不精采,但那位父亲的想像力和特有人格特质,让我这个外人听得如痴如醉,更别说他的小宝贝,会是多么的投入,又多么期待与爸爸每一个共读、共玩的独特时光了!
孩子的心灵,是同时需要父亲和母亲相伴和滋养的。即使您是个忙碌的父亲,也请每天花几分钟与孩子共读,这样你们之间就会有一份独特的爱。假如,您有一个仍在传统观念里站岗的先生,请把握机会称赞他与孩子共读的举动,并指出孩子对他的独特反应。在这样不断地鼓舞之下,便能拭目以待先生与孩子间越来越窝心地共处和共读了!
时间的河会走,但记忆会恋留,不舍离去。四十年了,我仍感觉到爸爸念书给我听的感觉,我仍记得前庭的那张小椅子,虽然,我再也看不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