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北地区租金虽贵,但还是有许多有店面的店家,让你在半夜疲惫的时候能坐下来,填饱肚子再回家。

童年记忆里的早餐好像总是勉强接受,青春的肉体在大清早似乎还没消耗完前一晚的能量,只能硬着头皮把父母准备的食物往嘴里塞,不是什么太美好的回忆。

印象中母亲吃得清淡,她喜欢煮白粥配罐头,或者蒸一锅地瓜和馒头,数十年如一日。而父亲起床得早,偶尔他会去附近的早餐店买水煎包或三明治给我吃,但我始终觉得这些早餐要不太乏味,要不就太油腻,囫囵吞枣吃完这些食物后不但没有精神一振,反而时常感到反胃、脑袋昏昏沈沈。当时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一定得吃早餐?

同场加映:高颜值食谱:在家就能做的水果花三明治

自从成为上班族,早餐顿时摇身一变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它让生活和工作的界线变得模糊,不仅能饱腹,还代表着自由自在的远方。办公桌上摆着早餐袋,来自老板的灵魂拷问彷佛能沾染些许培根蛋饼的香气,肃杀指数降了 10%,大吸一口冰美式还有压压惊的功能。


图片|作者提供

刚来上海生活的台湾人都会有相同的疑惑:上海的早餐店怎么那么少?确实,上海专门贩售早餐的实体店面没有台湾密集,而且店面极小、放几个蒸笼就装不下其他设备了,不过早晨的路边摊倒是不少,我猜是因为上海店租高昂的缘故,再加上早餐的贩售时段短,租实体店面的压力太大,还不如用流动摊贩的模式经营。

上海也有台湾人经营的台式早餐店,但价格不便宜,随意吃下来花个台币一两百元跑不掉,只能偶尔当做犒赏自己的一餐,很难时常消费。

这几年在上海工作观察下来,发觉当地同事的早餐变化不大,很多人每天都拎着相同的透明塑胶袋进公司,里头装着大量的包子或煎饼。我曾去寻找过同事推荐的早餐摊贩,有的观察现场觉得卫生堪忧,有的则是太油、调味过重。

总而言之还是水土不服,觉得这些食物不太符合我的台南胃口,从此以后我对同事们买的早餐就兴趣缺缺了。

也许不是同事们太不挑,而是台湾人满脑子都被食物占据了,挑剔的味蕾根本 24 小时不打烊。今天要吃烧饼夹油条、萝卜糕加蛋,还是鲔鱼沙拉三明治?饮料要配冰咖啡、豆浆红茶,还是奶茶?早餐店的菜单写得密密麻麻,像极了排列组合的考题,无限增生的选项简直没完没了。之前跟上海朋友聊到我的食物选择困难症,他们都表示很难想像,早餐就早餐,吃饱最重要啦。

延伸阅读:听过选择疲劳吗?无法选择并非选择障碍,而是因为你太累了

前几个月我还没回上海,深夜在台北街头闲晃,朋友说肚子有点饿了,咱们去豆浆店吃个宵夜吧。坐在明亮的永和豆浆大王,手里握着一杯冰凉的豆浆,头顶吹着旋转电风扇,此时我才体悟到:原来不是每个城市的凌晨 1 点,都有一家冒着热气的豆浆店在转角等你。

原来这就是乡愁的模样。


图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