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谚语说的是三思而后行,但海苔熊建议,在你将想法化为行动前,有五件事你必须思考!

你有成为那个你想要成为的自己吗?如果没有,是什么阻碍了你?在季节转换的时候、在清理衣柜、顺便换季的时候、再把一些旧的东西都拿出来断舍离、放入新的、夏天的、清凉的衣服的时候,你是否也在生命当中,慢慢放入新的新的自己呢?

同场加映:给想在新年重新开始的你:每月养成新习惯,一年后有什么改变?

最近有一件事情非常困扰我(细节我就不谈了),我左思右想都想不到什么好的方法,但很意外的在一次散步的过程当中(感谢一样喜欢散步的康德提供的灵感),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思维模式,分享给大家:

MRCOLong 马卡龙思考法

“早知道当初不要这样做就好了⋯⋯。”有时候你可能一个情绪、冲动下很想要做一件事情,结果做了之后,反而事后后悔。可能是买下一个东西、跟一个人讲真心话、报名健身房、开始修复和母亲的关系等等。可是不论你做什么,好像有些时候都会达到跟你想像中不太一样的结果——买了之后结果都没有用过、讲了真心话反而被误会、报名健身房结果都没去、想要和妈妈和好结果反而大吵一架等等⋯⋯有没有可能减少这个后悔的机率呢?

下面这个认知思考模型,或许可以协助你去想想,如果时光倒流,怎么样决定对你来说会有最大的获益效果。

  1. Motivation: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但是不是指责的语气而是好奇的语气),它带来的好处是什么?例如:报名健身房可以调整自己的体态;和妈妈关系和好,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2. Risk:这件事情它的好处有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风险?例如:可能报名健身房之后不会去、懒惰病发作;可能和妈妈沟通之后,发现自己越来越讨厌妈妈,适得其反,之后才感觉维持距离才是最好的选择。
  3. Control:如何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又能够维持一部分好处?例如:找朋友跟你一起报名(而且是要那种很积极的朋友,不论如何会把你拖去的那一种),先从增加跟妈妈传讯息的频率开始,而不要搬回家住。
  4. Original intention:你的初衷会因为这样的调整依然存在吗?例如:你想要减肥是为了维持健康的体态,增加你的自己的自尊心,找朋友一起去,是会让你觉得自己跟他越来越靠近、越来越有信心,还是会让你时时刻刻地把自己跟他一起比较?如果是后者,你可能要考虑其他的替代方案;跟妈妈修复关系,最主要是希望你可以藉由这种方式建立你自己这段关系的安全感,这件事情的初衷是来自于,你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然而,当你尝试和妈妈修复感情,你真的就会觉得自己值得被爱吗?还是你还可以再多做一点或少做一点什么事?
  5. Long term meaningfulness:长远来说,做这件事情在你生命历史里面写下的意义是什么?例如:觉得自己年纪也到了一个岁数了,如果继续胖下去,虽然不会被杀掉,但是很有可能会有许多的生理疾病,所以调整自己的体态,只会让自己的晚年可以过得更快乐;而修复跟母亲的关系,长远来说是希望妈妈最后在世的这些日子,可以不要那么的辛苦和痛苦,光是能够让自己在意的人过得快乐,就是一个重要的意义。

你会喜欢:“没人督促就没动力”找朋友一起运动更适合你的四个理由

上面这五个步骤,我把它称做马卡龙思考法,因为英文第一个字听起来很像马卡龙,想到就觉得很好吃,应该方便容易记。


图片|来源

留意你的情绪,那是你心所在的地方

但上述这整个系列的讨论,有一个很很重要的 Bug——它没有考量到你的情绪,就是很理性的去思考各种优劣。如果我们要把情绪也加进去,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扪心自问:“现在我决定要做的这件事情,我到底想不想去做?”如果你得到的答案是“我应该要去做”那么大多数的时候你做完会获得安心的感觉,但却无法获得快乐;如果你得到的答案是“我想要去做”那么很有可能在完成这件事情之后,你会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脑袋是一个很棒的东西,真希望人人都有一个。但也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让它稍微休息一下,在经过理性的思考之后,也把情绪和心灵放进去一起参与,然后你就会发现,你不只是一个机器人,还是一个完整的人。

你会喜欢:妳愿意成为现在的自己吗?选择做一个妳喜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