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些孩子很聪明,不需要你的提醒,他就已经知错了。这时就别再苛责他,给他一点温暖和改进的动力吧!

一位妈妈忧心忡忡地跟我说:“我女儿昨晚对我大吼!她第一次回嘴大吼!”

我认识这位妈妈和他女儿很久了,女儿品学兼优,功课从来不用担心,自动自发,还很爱看书,会自己照顾自己洗澡洗碗乖乖准时上床睡觉,谈不上非常活泼外向,但也不是那种会回嘴争闹不休的孩子,所以妈妈的忧心我可以理解,我也觉得有点诧异。

“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在期末考前,女儿迷上了魔术方块,班上有位同学很擅长玩魔术方块,还可以到处比赛,因此班上也跟着流行起来,几乎人手一个魔术方块,天天下课都在喀喀喀的玩。

女儿也开始天天下课回家开始“喀喀喀”,写完功课吃完饭就又开始“喀喀喀”,直到该睡觉的时候还舍不得放下。妈妈本来也不以为意,认为这是一种激荡脑力的玩具,直到期末考前女儿还是迟迟不愿放下,妈妈开始念她,没想到女儿心不甘情不愿,开始“摆脸”。


图片|来源

妈妈因为担心女儿荒废学业,直到考前最后一晚,忍不住跟女儿说:“你也太夸张了,明天都要考试了,今晚不能再玩魔术方块了!拿过来,考完我再还给你。”女儿负气交出魔术方块,碰一声回到房间倒头就睡。

妈妈原以为女儿会稍加复习再去睡觉,但是没有。这和以往女儿那么精心求学的态度落差太大,妈妈不觉开始担心考试结果,果然,这次数学发下来,平常都能轻松考到 95 分以上的女儿,这次只有 89 分。

女儿回家闷不吭声,妈妈看到后忍不住一题题看着到底错在哪里?发现女儿写错的题目,大都是因为粗心,倒不是因为题目太难,妈妈更觉得不解,对着女儿说:“你看看这题,16.2+4.5,这题你不会吗?”

女儿没回答。

妈妈对于这种不回话的态度不满,因此又提高声量:“我在问你话,这题很难吗?”

女儿静默片刻,当妈妈第三次询问“这题很难吗?你有检查吗?”的时候,女儿突然大吼:“对!!!怎样!我就是觉得很难!”然后就冲回房间,碰一声关上了门,在里面大哭。

妈妈正准备要对着摔门的动作发脾气的时候,惊觉自己也被女儿的大吼吓到,一个过去十年都非常贴心温顺的女儿,难道要开始提早青春期的叛逆了吗?我想和她一起检讨考卷也错了吗?

延伸阅读:教养的秘密:最难教的孩子,其实个性跟你最像

“女儿一定自己也很难过。”我说。

“他自己考前都不复习,一直玩魔术方块⋯⋯。”妈妈对于魔术方块仍耿耿于怀。

“但她一定自己很难过,没考好。”我还是想把焦点放在女儿的情绪上。

“可是她还吼我耶,还给我摔门!她以前都不会这样⋯⋯。”

“你问他这题难不难,他一定觉得这题不难但我竟然还是写错,这真不像我,好难过。”我继续强调女儿的情绪,“但他实在没办法回答,这题很简单,都是我自己的疏失。”因此他只好尖叫回应。

妈妈静默,聪明的妈妈通常这时候就会听出来,自己的焦点是来自自己的角度,而忽略了那句问话对女儿来说是很难“照你的意思回答的”。


图片|来源

孩子在自己知错的状况下,最不需要的是再多一个指责他的大人

女儿第一次考得这么差,从回家就开始闷闷不乐,像是一只因为出去贪玩而受伤的小动物,他需要的是回家后,让妈妈呼呼,看看他的伤,替他擦药包扎,而不是妈妈针对他的贪玩再继续指责和批评:“是不是跟你讲过了!叫你不要贪玩!你知不知道这是你自己造成的结果?”这当然是夸饰法,但忧心的父母很容易不小心“散发出这样的讯号”。

那难道我们不该和儿女讨论他的对错吗?

当然要,但要看时机。先处理情绪,再讨论事情。先包扎伤口,再教育规矩。若是教育过的规矩,一犯再犯,才需要严正处分。尤其对于自主性高,心思细腻且平日总是让父母很放心的孩子,遇到做错事情的时候,会更加害怕“让父母失望”了,而无法坦然面对父母的检讨询问。同样的,面对这样让人放心且骄傲的孩子,一旦犯错,通常父母也会感受到很大的失望和焦虑,相对本来就叫人操心的孩子犯错,父母会更无可容忍。

延伸阅读:“没做错什么,但总是先说对不起”容易产生罪恶感,可能和童年经验有关

要孩子学到经验,就要问他学到什么,而不是硬灌给他

不要在气头上质问他“你知道错了吗?你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吗?”而是在情绪安抚之后,从情绪角度切入,“你看到考卷有什么感觉?你怎么都不说话呢?你在想什么?妈妈想知道。”等他整理好,等他用他仅有的沟通能力去表达,可能一开始他的表达甚至划错重点,在你听起来像是狡辩、不知悔改,例如:“我有检查啊!我也不知道会考这么差!我明明都会啊!其他人也考得不好啊⋯⋯。”切记不要马上反应或斥责,把这些都当作是他的抒发,而不是找藉口。不够世故的小脑袋瓜,还需要多点时间转换思考,从自我保护要转为自我检讨的过程,他需要一个“确定会依然爱他”的父母衷心聆听。

当孩子的避风港,一个他“愿意”来躲躲的地方

身为父母,最难的是改变孩子的意愿,当他不想要靠近、不想要坦承、不想和你谈心,他就是不想了。很难用利诱或教导的方式,使他敞开,只能用温柔坚定的态度去塑造一个港湾,让孩子愿意回来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