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不是埋头苦干上班就事犒赏自己放纵玩乐的生活后,竟然意外发现人生竟然能过得更充实。

居家旅行并非我发明的,早在 230 年前(1790 年),一个 27 岁的法国青年——德梅斯特,以自己的房间为旅游地点,写了一本游记《斗室之旅》,为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经典。

在全球疫情肆虐,无门可出,才发现从未离家这么近。知名左派学者济泽克近日讨论疫情时,说就是再可怕的事也可能有出乎意料的正面影响。他认为资本主义的世界实在太快太多太满,而疫情出现反而令我们有了空白的时间去思考人生、生活意义。我们不用认同他对疫情的所有观点,但以上几点也确实不错。

“过动”人生

在开始我的抗疫生活札记前,得要提供一点背景。大学毕业初边打工,边开始了超乎想像的漫长进修生涯。长期早出晚归,每天约 6 点多起床,黄昏离开办公室,有时归家仍继续工作。一星期有两至三个晚上进修,往进修的路程约 1.5 小时,回家的路程也差不多。家,好像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大家都知道香港寸土寸金,大学宿舍生涯结束后,一直与家人同住在一小空间。

近年常在长假期第一天就开始旅行,喜欢新地方,喜欢发现新事物 ,好的坏的也无所谓。只想逃离疲惫,享受独处的时间,我相信有不少香港人有同感,不过旅程通常也令自己更疲累。

我常常都贪婪地填满时间,停不下来,自己与家人的生活固然重要,毕竟香港生活成本很高,但同时又不希望人生只剩工作与钱,于是愈用力工作、进修,愈想旅行愈想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结果只好压榨休息,成了疲惫的恶性循环,有点像韩炳哲写的《倦怠社会》,就是那种“过动”的生活、“满泻”的社会。疲情来袭时,只可居家,人生会否停顿、发霉?

推荐阅读:找到匆忙中的富足:20 岁学会慢下来,你可以拥有更多


图片|来源

防疫生活 整理日常

2020 年 1 月 22 日,香港确诊首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个案。翌日,武汉封城。自从 1 月 24 日外出过后,整个农历年假也没有外出,开始了居家工作的生涯。在整整 93 天,我只外出了 1 天。

这个是超简化的居家抗疫日记,记录了我 92 天的穴居生活,尝试从个人微观角度记录这百年一大疫、世界一大转,给在全球化下过动的自己、同代人、资本主义世界一个省思的机会。

2020 年 1 月 26 日,我开始整理,由旧照开始,是冲洗出来的实体照。十年来,我第一次尝试把家中的书分门别类,足足花了 5 天,才把书柜收拾出一个像样的模样,感觉前所未有的治愈。

同场加映:15 分钟客厅清理术:橱柜和一堆延长线,怎么收纳整理?


图片|作者提供

这些日子期间,资讯从四方八面涌来。如何在武肺病毒中生存?我们开始关注各种防疲用品,开始研究各种口罩的功能,知道扔弃口罩的正确方法。政府反应太慢,全民疯抢口罩,大家甚至笑称口罩成了最佳情人节礼物。我则像政府一样“佛系”防疫,惟有尽量不外出。

恐慌抢购开始出现,超市货架被清空,甚至有人偷卫生纸,乍看新闻还以为是笑话。我们目睹了超现实的一幕幕,太多的荒诞让我们来不及震惊,2020 年的不比 2019 年的少。

延伸阅读:你排队买的东西,是你真正需要的吗?盲目背后是恐惧在作祟

我没有外出抢购,不过也需要为长期居家准备。我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超市网购。大家为减少外出,令网购人龙超长,有些时候好几万人排在你前面。同时,我发现原来要规划一家人一个月份量的食物与物资,是一件非常伟大的工程与浩瀚的作业。全部泰国米都缺货,结果由西班牙米(Arroz)顶上。世上一切都有代替品吗?

生活余裕何时成了奢侈?

2020 年 2 月 1 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全球确诊病例突破 1 万例,超越 2003 年“非典”疫情的 8100 例确诊病例数量。读着让人掉泪的武汉封城日记,我想起苏珊.桑塔格的《旁观他人之苦》:为何还要读让人糟透的新闻?你懂的。

女性主义者吴尔芙说过:“读到天荒地老不分昼夜,有如天堂。”居家期间,不用再赶往这里那里,让我重新拥有另一种奢侈:这些年来第一次,不为什么把书随便拿来慢慢读,而毫无读不完的压力。不要错过村上春树这本散文集《远方的鼓声》,沧海遗珠。村上说:“这里有的是多得要腐烂的时间。”是在说我吗?读毕,我决定来一个实验:看看总是填满日程的自己可以居家多久。

除了阅读,当然也不少得歌曲、电影与剧集。我忽然发现了不少“新”歌。疫情之年,也特别想念张国荣,想起 2003 年暑假,把他所有电影都看一遍,也想起 SARS。

我忘了多久没追剧,常怕看得太投入而陷下去,怕看完就像离开电影院的一刻,有种难以言状的空虚。朋友推荐的台剧《想见你》与 Netflix 有关极端犹太教的《走出布鲁克林》也确实不错。但这段时间看的剧也可能是近十年看过的总和,也总算可以补上一些旧电影。金马电影《阳光普照》很适合这段居家抗疫的日子,让人反思家庭关系。电影《兔嘲男孩》亦赋启发性,非常适合疫情中大量生离死别的时空。

我终于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沉迷看剧,虽然很多桥段都已出现过,那些相似性、重复性、虚幻性,但不管一些企盼或失落最终很可能根本不会出现,对世界对生活的细微想像,比它们到底有没有出现来得重要。正是长时间居家,让我们重新发现文化、艺术、创作、想像,都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

无处可逃,有时想念昔日旅行中在马路边走了好久,想念毫无方向漫无目的的走走。有时又会想念旅行伙伴,想念那个突如其来的烟火,想念路上小孩真诚的眼神。

我开始了另一种旅行,开始认真书写游记。如你想念一地,画出来罢。常常都去旅行,只是一个人稍稍停下来,他才有可能认真对待旅行。

还是说说吃的,比较开心罢。听说居家期间,人人都成了厨神。食材也被抢购一空。以往工作天,都外出用膳,通常只为填饱肚。忘了多久没有连续多次在家用膳。居家抗疫期间,我意外地煎了人生第一个南瓜饼。

同场加映:疫情蔓延时:个体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家待着,好好吃饭


图片|作者提供

学习依然 只是形式不同

大家都在学习用一些软件上课、开会。第一次网上会议,我把虚拟背景设在武汉,超现实的,不忘自娱。制作动画的念头来袭,身为科技白痴,开始学习如何制作短片。超乎想像,一段 20 分钟的影片有 120 个画面,永不要小觑电影制作,完全想像到幕后无数琐碎沉闷的工作。

由于 Master Class 的广告经常出现,我终于按奈不住,开始了导演马田史高西斯电影制作课,喜欢他说:“聆听自己内心,做你真正想做的。”另外也重拾遗忘多时的日语,自从大一后都未有再继续学习下去,但记忆是神奇的,仍有点点残余脑内。

重拾遗失的灵魂

在这 92 天居家防疫的日子,我做了很多多年从未慢慢静静用心做的事。除了居家工作之外,我读了多年没能好好轻松读的书,写了多年没认真写的文,看了多年没看的剧,听了多年没听的歌,画了多年没用心画的画,重拾遗忘多年的外语⋯⋯三个月没有日用品以外的消费,多时没有连续、长期在家用膳,也多年没有如此长时间与家人朝夕相对。

这样的空间让我终于有机会停下来,省思自己的生活。社交距离或许不可怕,相比起来,自己跟自己内心的距离更可怕。

2019 年是社会性的、伤痛的、剧烈的,未敢忘记。

2020 是世界性的、停顿的、紧密的,充满未知,世界将从此不一样。

乱世灰暗,即使疫情缓和,世界不会突然变得美好,但重新发现点点日常细碎,整理自己日常生活及内心世界,或者是暂借的救赎,促使我们有空间有勇气去诘问生活意义并带着诘问继续走下去,无论是从个人或是从社会的角度。

生活,也许就一直一些状态之间,摆荡着。如村上春树说:“好像做了好多事似的一天,又像什么都没有做似的一天。”

第 86 天,我把这个记录制成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