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在“国际不打小孩日”这天停止体罚,而是应该从日常就开始练习,以更多正向教养方法取代暴力。如此你的孩子,也将更懂得同理他人。


图片|来源

因为孩子调皮、不符合你的期待,或者做了什么让你觉得不正确的事,一时气恼,你忍不住对他体罚了吗?

4 月 30 日国际不打小孩日,为 1998 年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发起。它们订定这天为“SpankOut Day”,邀请家长们试试看不要打小孩,“至少在这一天不要打,也许你会发现,将来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

在 2020 年的这天,陈建仁副总统于脸书上响应,提到“健康快乐的成长最需要的是爱,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让世界更美好、更和谐!”而在一年前,他也曾回溯自己的童年,表示:

“在我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从来没有被父母打过,也从来没看过他们体罚小孩,......,中学的时候,我的成绩比弟弟好很多,但是爸爸回答朋友说,阿仁、阿德一样好。当时我听了心里有点不是滋味。而事后证明,弟弟和我都同时在47岁时获得中央研究院院士。”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特别的气质。当这些天生的特别气质能够好好地被呵护、被欣赏,这些天生气质就能有所发挥,孩子就能发展成自己的样子。也因为孩子长大的过程当中被理解、包容、被温柔地对待,自然而然,他们就会更有能力温柔地对待别人。”

“只有当我们决定不要用‘打’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问题时,才有机会重新看待自己跟孩子所遇到的困难。”

对此,卫生福利部也发布了一系列“正向教养”方法,提醒各位家长,从“尊重”与“同理心”,取代对孩子的体罚行为:

一、孩子抢玩具,别只说大的要让小的

“你大的要让小的啊!!!!!”
“再吵玩具全丢掉!!!!!!”

孩子抢玩具其实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也是训练孩子学习处理情绪的好机会。手足礼让,不是理所当然,但分享是一辈子的功课。家长们要有的观念是,孩子之间是平等的,总要求孩子礼让,可能因担心被剥夺而更小气,或因无法决定,而凡事显得不在乎,应尊重孩子的意愿。将沟通协调责任还给孩子,大人在旁观察,确保安全即可。

不建议的做法

1. 大声斥责、威胁丢掉

2. 大的要让小的、 跟大的说弟弟或妹妹坏坏

3. 跟抢输的说待会要买更好的玩具给他

4. 威胁再吵就把玩具全扔掉、都不要玩

你可以这样做

1. 向弟弟/妹妹轻声说明“虽然你很想玩,但是……”,让孩子感觉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2. 等弟弟/妹妹情绪稍微冷静时,拿其他玩具吸引他们

3. 向哥哥/姊姊解释弟弟/妹妹行为原因,培养其同理心

二、孩子发脾气,别只是比他更凶

当孩子发脾气时,请同理孩子情绪,协助他连结生气的原因再讨论解法。若大人采取恐吓或惩罚,不仅于事无补,还会给孩子造成阴影。建议家长们可以透过一次一次的情绪命名,与原因连结,孩子会越来越了解自己当下的状态,并且能够用语言来表达出来,了解情绪的源头,日后才能有效控制情绪。

不建议这样做

1. 比他更凶

2. 乱发脾气就叫他去罚站

3. 丢给老师教

你可以这样做

1. 发生当下,父母需保持冷静(深呼吸深呼吸深呼吸),辨识孩子当下的情绪

2. 协助孩子连结“原因”跟“情绪”,并同理孩子情绪,如:我知道你因为吃饭不能喝饮料,所以你好生气

3. 等情绪发泄后,再跟孩子讨论解决方式,如:若口渴你可以先喝水,或还剩 5 口饭,吃完后就可喝饮料了

三、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进度,避免羞辱式比较

“我三叔的老婆的表哥的姨妈的孙子,两岁时就会背唐诗......”

“你的孩子,怎么还只会说一些基础词汇啊...”

卫福部表示,很多人都喜欢拿孩子的发展来做比较,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进度,即使是发展超前的孩子,也可能因为不能持续得到称赞而产生压力。羞辱式的比较,将会摧毁孩子的信心。

反之,如果我们可以观察到孩子在某些面向的确发展比较慢,我们可以在游戏或活动当中加入相关能力的练习,让孩子在享受游戏的过程,也可以得到成就感。而若发现孩子确实有发展迟缓的现象,可尽早带到医疗院所进行谘询和评估,依据孩子的需求接受不同专业的疗育介入。

不当言论:

‘大只鸡晚啼,不要自寻烦恼!’
‘爸妈小时候也很晚说话,后来也好得很,没关系啦!’
‘爸妈不会教?还是营养不足?’
‘都几岁了?这都不会?真笨!’

正确做法:

1. 外人滔滔不绝,照顾者礼貌阻止,潇洒离去

2. 若孩子某些面向真的发展较慢,可在游戏或活动加入相关能力练习,边学边玩,获得成就感,例如,照顾者陪孩子看故事书,引导孩子自己说故事

3. 发现孩子确实有发展迟缓的现象,那就要尽早带到医疗院所进行谘询和评估,依据孩子的需求接受不同专业的疗育介入

四、放下表面礼仪迷思,不问好,不代表没礼貌

“你家孩子看到人都不会叫喔!?”
“实在有够没礼貌!”

不问好一定是没礼貌?卫福部鼓励照顾者们尝试放下表面的礼仪迷思,进一步同理孩子的紧张感受,并且尊重孩子的意愿,适时的引导、示范、鼓励,才能累积正向经验,赢得孩子真正的信任。

同时,这件事不只是照顾者的功课,其他亲友更要注意,别擅自替孩子贴上不礼貌的标签,造成父母和孩子的压力!

不建议这样做

1. 不打招呼就处罚

2. 告诉他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的小孩

3. 跟小孩说不打招呼就留在别人家当别人家小孩、独自留着

这样做还不赖

1. 事前和孩子预告聚会内容跟参与成员

2. 主动和孩子介绍与会人,孩子仍叫不出口,家长可帮忙说“他今天还没准备好”

3. 离开聚会时孩子已较熟悉环境,是让孩子练习打招呼的好机会“一起跟阿姨 / 叔叔说再见准备回家啰”

4. 父母平时生活,可示范主动向其他人打招呼,让孩子学习

五、孩子行为有危险,别只大声斥责说“不行”

孩子的自律行为能力大约会在 18 个月时才真正慢慢开始建立,3 岁以后才能逐渐稳定,因此 18 个月前能懂“不行去 / 不能碰”但做不到,是孩子正常的发展。父母可避免孩子有机会独处或接触危险源,此外,也透过不断的提示和规范,让孩子感受父母立场并从中学习。

不建议这样做

1. 碰热水壶或任何不能碰的东西,就捏他们

2. 让他们烫一次就知道不能碰了

3. 大声斥责“不行”

4. 关起来惩罚

这样做很不错

1. 孩子拿到危险物品或到不安全地点,照顾者需“温和坚定地”移除物品或带开,不需要特别大声的动作或声音

2. 善用宝宝注意力易被转移之特性,利用其他东西吸引他的注意

3. 事前清楚“具体说明”对于孩子的行为规范,如“出门要用走的,跟爸妈手牵手,看到想看的,要先跟爸妈说才能去看喔”,而不是说“出门要乖乖的”,孩子不懂乖的具体行为

最后,也邀请所有的照顾者们,不只在国际不打小孩日这天关注零体罚的实践;从日常开始做起正向教养,因为孩子的学习与自我认知,是一辈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