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情侣相亲相爱,但永远要记得,你们终究不是合为一体,而是两个人在一起,有个体的界线需要遵守。

相信这两天娱乐圈最大八卦新闻大家都已经看了无数次了,花花就不再重复说明那些内容,而且他人之间的感情问题说真的旁人没必要多做置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作寓言故事来看待,我们能够从这样的事件当中获得什么启发就够了,没必要去批评谁对谁错。

对错与否,本来就是视各人的价值观而有不同的标准,就如同那块方格子的布料有些人看来像稿纸,有些人觉得像块绿豆糕;布料本质上只是布料,却可能做成一套衣服、一个布娃娃、一条棉被,甚至是擦窗户用的抹布。

我今年三十岁了,恋爱的次数虽称不上经验丰富,但也是谈过几段可以用年来做为单位的恋情。在感情的世界里一定会有些人较没安全感,总时时刻刻担心着伴侣会不会背叛自己,因此认为情侣交往就应该毫无保留,手机也不该设有密码,如果无法随时都能够交出手机给对方检查,就是心里有鬼。

推荐阅读:建立关系里的安全感:面对争执,你选择隐忍或爆发?


图片|来源

有看过我自传的读者朋友们都知道,我是个命运多舛的女子,琼瑶笔下的女主都不见得有像我这样惨烈的人生遭遇,幼年时期遭遇性侵、结婚后丈夫的不忠诚、离婚后以为自己遇见了真爱结果又是一段将近三年无疾而终的不健康关系。

推荐阅读:恋爱心理测验:在感情中,你最无法被侵犯的底线是什么?

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感情经验中,我从未习得如何建立良好的伴侣关系,因此每一段感情双方最后都会被逼到喘不过气。我在上一段感情中,因为一次窥见了伴侣与其他女性的暧昧讯息,从此再也无法信任对方,只要他一拿起手机,我就会下意识地认为他在跟该名女性聊天。

猜测、怀疑的心情总让我忍不住会去问他:“你在干嘛?跟人聊天吗?跟谁?女生吗?”一次又一次地,对方开始感觉压力越来越大,他会刻意避免在我面前滑手机,或是背对着我滑手机,而这样的行为只让我的怀疑更加坚定,于是开始不断想找出他偷吃的证据。

而这样的相处模式可以预期一定不会太愉快,我与前任在交往大概四个月开始就几乎是天天在吵架中度过,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因为我觉得他跟哪个女生走太近、他不应该跟哪个女生要脸书甚至是要 LINE、他不该加那个根本不熟的正妹为好友;他应该为了我这个正牌女友而避嫌、避开任何一切可能会让我误会的行为。

但因为他的不愿意妥协,我的满腹委屈得不到宣泄,躁郁症越来越严重甚至已经危及到自己或是他人的安全。我重新开始看精神科,定时服药并且定期回诊,然而药物治疗并没有改善我与前任的感情问题,反而越来越糟,因为吃药的关系,我更加认定自己就是一个神经病,而每天都要亲眼看着我服药才愿意就寝的前任,也被我视为想用药物控制我的可恶情人。

我在与前任分手前一年开始学习个体心理学,当时的我是因为感觉不到药物对我的帮助,而我也不信任医师或是谘商师,我尝试着自己想办法解决我的问题,然后找到了个体心理学。越深入研究就越了解自己以及这一段感情,我才明白这一段感情的不快乐不是他的错或是我的错,如同我上面所说的“对错与否,本来就是视各人的价值观而有不同的标准”。

在个体心理学中有个很重要的理论:目的论

目的论不同于我们熟悉的因果论,我们习惯认为是因为什么所以才会什么,例如说因为我看过前任的暧昧简讯,所以我才无法继续信任他。若是用目的论来解释的话,则会是“我决定不再信任他,因此我会一直不断想起暧昧简讯这件事”。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会做出相对应的行为。

用比较容易理解的状况来举例,相信大家多少都有经历过“热恋期”,在那个如胶似漆的阶段里,就算伴侣不小放了个屁也可以被自己美化成不拘小节,但过了热恋期后这样的行为却会变成粗俗不堪甚至让人难以忍受。

热恋的期间,因为目的是希望一直跟对方在一起,因此不论对方有什么缺点都能够想到方式去包容与接受;当热恋期过了之后,开始会去看到其他似乎更好的对象,此时同样的行为在自己眼中已经没有粉红色的滤镜,为了达到“我应该可以有更好的对象”这样的目的,才会开始看不惯明明是从来没有改变过的行为。

推荐阅读:真正的爱情不是勉强在一起,而是适时相遇


图片|来源

在个体心理学当中主张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命中注定的伴侣,甚至大胆的说:任何人都能够成为你的伴侣

能否成为自己的伴侣是决定于双方,当彼此都有意愿成为伴侣时,两造就成了一对佳偶;但若是有一方中途不想继续这段关系了,自然可能就得画下句点了。若是双方都有共识“为了能够一直交往而努力”,那么说真的隐私什么的就已经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了,因为双方都很信任彼此,也可以确定若是自己开口的话,对方绝对不会拒绝让自己去窥探隐私。

但,若是双方都能够有这样的共识时,其实谁也不会想要去窥探对方的隐私。

而在个体心理学当中,也有个相信绝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的理论:你不该去确定对方不会背叛你才决定信任他,而是就算他会背叛你,你也要选择相信他。

这个理论我反覆咀嚼了好长一段时间才终于明白,信任是建立在无条件上的,若是确定对方不会背叛自己才要相信他,那不是信任而是交易关系。就好比是跟银行借贷之前,银行也会对你做财力调查,确定你偿还得了才会拨款给你。

当你有了“先确定对方不会伤害我才要相信他”这样的念头时,你与对方就没有站在一个对等的位置上,并且你也不可能会信任他了。因为你永远无法去确认对方是否会伤害你,就如同你不会知道明天会不会发生意外一样,因此这样的等待不只没有意义,也无法为彼此的感情加分,只会让双方渐行渐远最后不欢而散。

推荐阅读:二十八岁后的恋爱,是看尽对方丑陋,仍愿与他同行


图片|来源

有些人可能会不服气的反驳:我之前就是都不看男朋友手机结果他就偷吃了!

一个人要不要偷吃,跟你看不看手机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你选择爱这个人,是因为确定他不会偷吃而爱他,还是因为是他所以爱?

当我明白我爱着一个人是因为与他相处时让我感到轻松愉快、我在陪伴这个人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想为他做些什么、我希望他开心⋯⋯在这个人的面前,我不需要去当一个卑微的陪衬,我可以与之平视即便我俩有着不一样的想法与决定;我明白我与他是不同的个体,肯定会有相异的地方,即便我自己不会在爱着他的同时又接受别人,那不表示他也能够做到。

我能够接受有一天他可能会离开我,因为不爱一个人从来都不需要理由。假如真的有那样的一天,我可能无法挤出笑容向他道别,但我会由衷祝福他要过得比现在更开心。我爱着这个人,并不是要把他变成我要的模样,而是爱他原本的模样、爱他的一切,也包括希望他开心。

个体心理学中有个影响我很深的概念,那是让我靠着自己的能力克服躁郁症的关键:活在当下

如我上面所说,我的伴侣可能有一天会离开我,在未来无限种可能当中也许真的会走上那条“因为爱上别人而选择跟我分手”这样的结局,但在无限种可能当中也有一条是“走着走着就一辈子”,在未来还没有到来之前,你永远都不会知道究竟是走上哪一条结局。因此你能够做的就是:活在当下。

你希望与你的伴侣往什么样的结局发展,你的意念够坚定就会表现在行为上面,与香吉士交往至今,应该说从我开始追他至今,我都不曾去想过“会不会最后根本没追到?”、“会不会最后他还是选别人?”,我只关心我当下能做什么,还没发生的事情等发生了再说。

而在我们去年六月公开交往到现在,连同暧昧期也算进去的话已经一年了,这一年来我们从未吵过任何一次架;我们有过意见相左的状况,也有过不慎踩到对方地雷的状况,因为我一直都只想着达到“不想跟他分开”这样的目的,所以即便有这样的状况发生,我也会很快地去处理好当下的问题。

同场加映:作息不同、相处时间少的伴侣,该如何维持关系?

例如说当他踩到我的雷区时,我可能会感觉不悦,但我不会对他生气,我明白他不是我,他自然不可能百分之百知道我的禁忌是什么,我眼中的雷在他的认知中可能只是件小事;我会告诉他这行为让我觉得不舒服,而要不要改变则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愿意改变自然很好,倘若不愿意改变的话,选择了“不想跟他分开”为目的的我,就要自己想办法去接受他这样的行为(或分手,如同我对前任提出分手时的果断)。

也因为我不是他,我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洞悉他的想法,每一次我告诉他我不喜欢什么样的行为时,他做出改变了,而他的改变可能是出自于不想伤害我,也可能单纯是不想制造麻烦,但无所谓,那是他的想法。

这种将自己与他人明确的划清界线在个体心理学中称之为: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并不是要人不要去管伴侣,而是要明白伴侣跟自己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有属于自己个人的想法与行为,伴侣的行为如何自己不能接受那是自己要去想办法调适的,不应该强迫或是试图控制对方做出自己理想的行为;同样地,自己也不应该为了迎合伴侣的喜好而去勉强自己做任何非自愿的事情。

所以,在感情中到底该保有多少隐私才合理呢?

假如你不曾怀疑过对方,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如果你的目的是希望维系双方的感情,那么就不会做出任何会伤害这段感情的事情,对方会怎么做那不是你能够控制也不是你该烦恼的,你能够做的只有还在一起的每一天,你想怎么过?

对于我的伴侣,我是绝对的信任,而在做出这样的信任前我已经了解我必须承担的风险,正是明白了我需要承担的风险之后,我才能够这样全然地信任他。我只想要他每一天都是开心的,伴侣是不是我并不重要,那么在我还能够是他的伴侣的这每一天,我都会努力着让他开心,这就是我的目的。

也许这样过着过着,一辈子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