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太理解“非暴力”沟通这个名称。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沟通是带着暴力的,所以看到“非暴力”三个字,要嘛第一时间就很排斥,要嘛认为这样的课程与自己无关。然而,这三个字在我听起来却觉得熟悉且亲切。因为我长期受这方面的训练,在面对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时,非常容易侦察到许多语言背后所隐藏着浓烈的攻击性,也很清楚哪些对话会出现问题……

文|赖佩霞

非暴力沟通第一步:放下心中成见,平静观察事实

就像前面提到的,很多人不太理解“非暴力”沟通这个名称。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沟通是带着暴力的,所以看到“非暴力”三个字,要嘛第一时间就很排斥,要嘛认为这样的课程与自己无关。

然而,这三个字在我听起来却觉得熟悉且亲切。因为我长期受这方面的训练,在面对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时,非常容易侦察到许多语言背后所隐藏着浓烈的攻击性,也很清楚哪些对话会出现问题。

这并不是说,我有多么神奇的本领,事实上,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心理学训练之后,通常就能嗅到哪些情况出了问题。着名的心理学家约翰.高特曼(John Gottman)跟妻子多年来在美国专门研究夫妻间的亲密关系,他只要跟一对夫妻相处几分钟,就能知道他们的婚姻能够维持多久,会不会离婚收场。

我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明明自己心平气和的说话,却被对方恶言相向;明明自己只是随便说说,对方却突然火冒三丈。反之亦然,有时候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会触动我们心中的敏感神经,让我们浑身不舒服;有时候甚至是别人之间的对话,听到我们耳里,还会怀疑对方是不是指桑骂槐,暗指我们的不是。

很多时候,我们跟别人相处上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自己也说不上来,只觉得“不爽”,憋久了好像就必须要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图片|来源

一位看起来非常内向的女学员来到我的静心教室,当着其他学员说出她婚姻的困扰:“我跟老公有沟通上的问题,而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只要一吵架,他就回他爸妈家,一走就是一个礼拜,每次都要我去跟他道歉,他才肯回家。这一整个礼拜下来,我都很不好受,很闷。”

我问她:“他现在人呢?”

她回答:“在我婆婆家。”

我又问:“这一次怎么吵起来的?”

她说:“他到大陆出差两三个礼拜,回到家,行李也不收,就放在客厅,动也不动,已经放两天了。因为我很重视家庭,很爱干净,第三天就忍不住了。我跟他说:‘你为什么不把行李整理一下?’没说几句,他不高兴甩头就走了。”

我又问她:“当你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你是真的想知道他‘为什么’不整理行李吗?还是说,你是想表达对他的不满?”

她:(笑了!)“……”

我:(也笑了!)“那他怎么说?”

她说:“他说他出差回来‘很累’。结果说完,还是继续动也不动的坐着,我就更火了……然后就吵起来了。我憋了好几天才说的耶!”

我:“呵呵!呵呵!”

她:“呵呵……呵,呵呵!”

我说:“哎!你要他怎样?你问他‘为什么’不收拾行李,他也回你说‘因为他很累’,也没错呀,他都回答你了不是吗?问题是,那根本不是你真正想要的答案。”

我们到底想表达什么?是真的随便问问,还是根本就意有所指?是不是在指责?

其实,不需要太聪明,就能听得出语意中的意涵。

她:“也是啦,他出去那么多天,回家当然想好好放松放松。况且,回来后他就开始上班了。哎呦,看来我又要去道歉了。”

在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标准步骤中,第一步是“观察”(observations),也就是一种不带有任何评论、评价的观察。

观察什么呢?先观察那些引起我们情绪反应的事实与事件,然后据实以报。简单来说就是叙事、陈述事实,不带评论地把自己所看到的事情说出来。就像监视录影机一样,把发生的经过如实地描述一遍。

为什么不能夹带评论?因为只要夹带评论,就很可能让对方更无法接收到我们真正想要传达的讯息。原本希望对方关心我们,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原本希望化解冲突,结果反而让冲突更恶化。

这位学员可以试着用更明确的方法阐述,譬如:“你大前天晚上回来,行李放在客厅,到今天是第三天了。”

这个时候即便先生回答“我真的很累”,我们听了也比较不会生气。因为两个人针对的都是事实,都可以坦然表述,不需要去处理一些情绪化的弦外之音。

再举个例子。一位太太跟先生说:“你早上干嘛对我不理不睬的!”

太太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希望能获得先生更多的关心。问题是,这句话不是观察,只能算是太太强加在先生额头上的一个标签、一句评论、一种假设,甚至是情绪发泄,这其中暗藏着指责、批判的意味。不管先生早上是故意或被冤枉,一句“你对我不理不睬”,任谁听了心里面都不会舒服。

怎么办呢?

换个方式说说看:“今天早上,我们两个人都没有说到话。”

这就是陈述事实,没有夹带任何评论,也就没有什么负面的情绪要处理。这句话,完全没有指责任何人,没有遭受冷落的一方,也没有任何价值判断。

换句话说,没有加害者,也没有受害者。就像家里的监视器,记录了一整个早上两人都没交谈的事实。

想想看,如果你是这位先生,听到太太这么说,是不是感觉好多了?会不会反而回想一下,检视一下自己,是否真的一忙就忽略太太了?

再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一位想与先生沟通的妻子,看到先生很冷淡,远远坐在一旁忙自己的事,忍不住抱怨:“你嫌我啰嗦是吗?”

我们常常可以在夫妻吵架时听到这句话。这也是典型的批判,不是观察。如果用卢森堡的方法,或许可以稍微调整一下用语,例如:

“当我跟你说话的时候,我看到你眼睛闭起来。”或是“当我跟你说话的时候,我看你一直低头看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