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幸灾乐祸不好,但就是难以压抑笑意?不用责怪自己,因为幸灾乐祸是人类的本性!

文|海苔熊

看到标题你可能会觉得不以为然,心想“我这么宅心仁厚,怎么会是个幸灾乐祸的人呢?”先别太快就帮自己贴标签,回想一下你的人生是否曾经有下面这样的经验:

  • 看到 YouTube 或者是社群软体上面有出槌的影片,如走路不小心跌倒、滑手机滑到撞到电线杆、猫咪想要试图跳跃间隙却跌个四脚朝天等,就忍不住噗哧。
  • 曾经看过汤姆猫与杰利鼠卡通,因为汤姆猫的脸被平板锅打成可丽饼的形状,而哈哈大笑。
  • 在求学时期的球队比赛,曾经因为敌方队伍漏接球,内心大喊“yes !”,或者曾经不知不觉在旁边喊着希望对方“漏油”,结果被班导或体育老师制止,而感到罪恶。
  • 看到你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公司老板、或者是电影的反派角色,最后因为出糗而得到悲惨的后果,觉得罪有应得、大快人心。
  • 看到你很羡慕嫉妒的人,可能是你的朋友、或者是班上很嚣张的同学,甚至是办公室里超爱逢迎谄媚主管的同事,终于在人生踢到铁板,会有一种“爽啦!风水轮流转!”的感觉。

怎么样,有没有开始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容易幸灾乐祸的人?先别觉得气馁,如果你上面五个感受你一个都没有感觉过,那么我反而会怀疑你是如何活到今天————没错,幸灾乐祸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本性,也是社会形成群体、找到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情绪表征。


图片|来源

幸灾乐祸的心理机制

这本书回顾了过往许多文学、历史故事,甚至是心理学研究,来尝试说明以下三个问题:

  1. 我们为什么会幸灾乐祸?
  2. 什么时候我们会幸灾乐祸,什么时候我们会感同身受?
  3. 如果发现自己是一个幸灾乐祸的人,该怎么办?

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

我稍微整理了一下,这本书使用了非常多心理学理念,来说明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嘲笑别人的人,而且嘲笑别人有些时候还会为自己带来好处。我们之所以会幸灾乐祸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好啦作者并没有一一列出,我稍微整理了一下书里内容,而归纳出来以下观点)。

  • 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

从小父母就喜欢拿你跟别人比较,所以“比较”也会变成我们不知不觉的习惯。当我们做向下社会比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比方说想像比自己病情还糟的人、疫情比自己严重的国家,就会有一种“好险”的感觉。

推荐阅读:母亲没有“完美”,也无需比较:请你活出自己的人生

  • 内外团体区分(in group / our group divide):

你曾经在网路上看到某个政治立场的人嘲笑另外一个政治立场的人吗?看到你讨厌的公众人物出糗,讲一些没有脑袋的话,就突然觉得产生优越感?如果你在社群软体上面留言嘲讽敌对阵营,还有一群跟你同样立场人在下面帮腔挺你,你就更会口不择言⋯⋯上面谈到的状况,其实都是来自于内外团体的区分,透过“贬损外团体、抬高内团体价值”,我们会觉得自我感觉良好、自己相信的都是对的,对方的脑袋都装大便。

  • 演化与攻击性(Evolution):

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这个社会生存其实需要合作也需要竞争。资源是有限的,当邻近部落猎到比较多猎物的时候,你的部落可能就会面临饿死的命运。所以诅咒隔壁村庄这次打猎空手而归,会比自己部落打猎大丰收来得更开心。人类天生有攻击的本能,它在运动比赛上面更明显的表现出来,所以在看球赛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透过唱衰对手(一种攻击的形式),来获得满足感。

  • 相似性(similarity):

这一点也解释了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什么时候我们会幸灾乐祸,什么时候我们会感同身受。一般来说,如果按照前面的“内外团体”区分,我们会对于“和自己不像的人”比较没有同理心、比较容易幸灾乐祸。

譬如说,一群年轻人看到路上有一个中年人踩到橘子滑倒,可能会在路旁捧腹大笑;但一个曾因此而跌到半身不遂的老人或残障者,可能就笑不出来。年轻人之所以会笑,那是因为他们深信:“这种事情才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呢!”来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安全感。但如果他们意识到这件事情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也一样笑不出来。可是,“选择谁跟自己相似”又是个特殊问题。例如,前面例子中的中年人、年轻人、或者是老年人,如果在电视上看到长期欺压他们的邻国和我国的球赛,他们一样会因为邻国球队的失误而一起感到开心。同样的,如果今天跌倒的是一个因为顾着和女友聊天而没看路的年轻人,在旁边笑的可能就是单身狗的年轻人了(然后做过这件事情的年轻人就笑不出来了)。

  • 自尊(self-esteem)与嫉妒(Envy):

在“嫉妒”在情绪底下,前面谈到的相似就更复杂了,我们通常会嫉妒跟自己相似的人,然后把自己和他做出“区分”,在他发生惨剧的时候,跟自己说:“好险我不会这样”。例如说,你不会嫉妒郭台铭比你有钱,但当那个国中一直霸凌你的同学生意失败,穷困潦倒时,你却会有一种非常快乐、觉得他罪有应得的感觉——那是因为你的国中同学相较于郭台铭来说,跟你“比较像”(念同一所国中),可是又“比较不像”(你知道你并不会像他一样冒险做这么大的投资),藉由嘲笑他,你的自我感觉会比较良好。


图片|来源

从罪恶感中逃脱

那么关于第三个问题“该怎么办”,书里提供的解答是什么?如果你因为看完这篇文章,发现自己是一个容易幸灾乐祸的人,然后因此感到罪恶,那么放心,作者在最后并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办。这本书跟一般的成长自我疗愈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指出一个“有病”的现象,阐述原因,然后最后教你如何克服这个“病”,而是告诉你:这个病很正常,大家都有,所以你也可以不用“好起来”。作者在最后一个章节稍微整理了几个让你可以宽慰的想法,包含:

  • 说明幸灾乐祸的好处
  • 觉察到自己“正在幸灾乐祸”这件事情本身就有所帮助
  • 有些时候承认自己“正在幸灾乐祸”,其实反而会让自己轻松许多

完美的人,可是我们又希望自己能够赢过别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往往需要一些“揶揄和数落他人”,来维系自己孱弱的自尊。在没有伤害到他人的情况下,这并不是一种罪过,而是一种调节情绪的方法,透过想像别人的苦难、和比自己状况差的人比较,我们得以有办法在绝望当中自我解嘲,在痛苦里面保持创造,然后在这个仓促又荒唐的人生当中,找到一群想法相识的同僚,栖息在一座有归属与安全感的小岛。

延伸阅读:“你的责备让他看不起自己”孩子的自尊高低,与父母教养有密切关系

很多有趣的例子在讲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幸灾乐祸是人的天性。如果你会看到别人有事而觉得“还好自己没事”,不需要觉得自己这个人“很有事”,只要不碍到别人,想笑就笑,世界更美好。

为这本书写推荐序,成功拖延了我写论文的时间,而我相信它有趣的程度,也会让你放下你手下正在忙的事,而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