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受到父母极大的影响,而最后你会发现,原谅谁并不一定能疗愈自己。我一定要接受父母的错误吗?一起聊聊。

文|片田珠美

发现自己的父母很可怕后,是没有必要原谅他们的─这是由畅销书《父母会伤人》的作者苏珊・佛渥德博士(Susan Forward)所说。

佛渥德认为:“为了让你对自己拥有良好的关系,将自我毁灭的人生改造成具有建设性的人生,因此,没有必要非得原谅父母不可。”

这与“原谅是痊愈的第一步”这种论调,是截然不同的。

这么说的理由,是因为“‘原谅’,其实是一种陷阱”。

“人类的感情,其实是无法无条件地理解、接受不合理的事情的。若是以‘不可以不原谅’这种理由,勉强自己,也只是在自欺欺人而已。更危险的是,封闭起来的感情会持续凝滞的状况。所以愤怒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会一直在心底深处不断累积。单单告诉自己‘我已经原谅了’,其实根本没有好好认识这份怒气。”

累积在心底深处,没有被好好理解的这种感情,在精神分析上称之为“被压抑的感情”。尤其,“被压抑的怒气”,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让自己更烦恼。大致上会以下面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首先是第三章所说,变成心病的状态,其中以忧郁症的状况最多。由于无法直接将愤怒或敌意朝父母发泄出来,便反转朝向自己。因而变成生病的情况,好让父母痛苦─也就是迂回地透过自我处罚来向父母复仇,但却几乎毫无自觉。

另外一种是如同第二章所说的“置换”,即改变怒气的矛头,将之发泄在毫无关系的对象身上。

换句话说就是迁怒。明明很气父母,却因为不能对他们生气而压抑,怒气会因此逐渐累积。但累积的怒气若不发泄出来,会无法取得内心的平衡,所以不管对象是谁都好,就是想迁怒。因此,总是看起来很暴躁,会让身边的人觉得是“很容易生气的人”、“很可怕的人”。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因为勉强自己宽恕父母,没有好好面对自身的怒气,任其逐渐叠加。然而,怒气往往是“无法接受”某事的警讯,所以,不好好地面对自己的怒气是不行的。

当你被侮辱、被视若无物或是感觉自己被利用,怒气都会逐渐累积。所以,要好好意识到“生气”这件事,也要好好分析自己生气的原因究竟为何。若这原因是出自父母,而父母是不会反省、不会道歉的,所以自己也“没有非得原谅父母的必要”。应该说,我们都必须好好地忠实面对自己的情感。


图片|来源

STOP !停止要求自己原谅爸妈

对于觉得自己必须原谅父母而烦恼的人来说,我真的诚心奉劝你,不要再对这件事情付出努力了。

原因很简单。越是认真努力叫自己要宽恕的人,就更会责备“无法原谅的自己”,最后只会被“一定要原谅”的心情,与“无论如何无法原谅”的心情纠缠,而烦恼不已。想斩断这种纠葛,就得从“非得原谅不可”这种道德观中脱身不可。

从我们孩提时代,就一直被家庭或学校灌输“非得原谅不可”这种道德观。此外,这种道德观也被整个社会大力地宣传,甚至有提倡这种观念的宗教。

然而,希望大家都思考一下。如果这是很简单就能做到的事,就不需要人来教导“非得○○不可”了。事实上,正因为原谅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所以才会在家中、学校中,甚至社会中,反覆告诉我们“非得原谅不可”。

对于会灌输这种道德观的情况,佛洛伊德巧妙地指责为“对文化的不满”,是因为“人对人是狼”(出自《幻想的未来/对文化的不满》,暂译)

佛洛伊德说,人类是“对于自己想攻击的对象,会无报酬地榨取其劳动力,未经同意就对其取得性的利益,抢夺其私有物,给予侮辱、痛苦,甚至加以拷问、杀害。”(同前书)

很遗憾地,他所说的是我们不得不认同的事实。而且,本书行文至此,也已经介绍了许多父母毫无自觉地攻击孩子,让孩子痛苦的案例。甚至也有未经同意,便在性欲方面利用孩子,或是将之杀害的父母。

若是因为父母的关系而受害,想必会无法宽恕吧。关于怒气,就如同第三章所说的,会与报复的意念连结在一起,若是无法停止,一心只想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只想着要复仇的状况,也不是不可能。

这样会演变成什么状况呢?孩子会攻击父母,最糟糕的状况就是“犯下杀害父母的罪行”吧?父母也可能会觉得自己不能被杀,“要在被杀之前先下手”,因而犯下杀害孩子的罪行也说不定。

如果弑亲或杀子案件频繁发生,社会也会随之崩坏。为了不要演变成这般地步,请停止“一定要原谅”的念头。不要再边想着“不能不原谅”,却又因为做不到而烦恼不已的想法。

当然,可以原谅是最好的,但实际上有很多人无法做到。例如,孩提时代因为父母而体会的痛苦经验,至今仍以苦痛的形式纠缠着自己——那么,无法宽恕父母也是理所当然的。身为孩子的你没有任何责任,请尽早停止那些要求自己原谅父母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