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冷落的孩子,会有什么特质?为了取得认同,他们可能变成太过“乖顺”的孩子,并且,这样的性格将会影响他至成人以后。

文|片田珠美

不被父母认同、不被爱的孩子,也可能变成极端的“好孩子”。

因为想被认同或想被爱的欲望比别人更强,所以会更努力去满足父母的愿望,只要被要求,就会努力去达成。

诚如法国的精神分析家雅各・拉冈(Jacques-Marie-Émile Lacan)所言:“人类的欲望也是他人的欲望。”不管是谁,或多或少都会察觉“他人的欲望”,并且当作是自己的欲望般地尽力去满足它,藉此希望能够被认同、被爱。

其中,有些人希冀能满足“他人的欲望”,只要能被对象喜欢、被对象称赞就感到非常开心。相反地,如果没有察觉到“他人的欲望”,就会完全拒绝与他人扯上任何关系,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

事实上,察觉父母的欲望,满足他们的欲望,希望被父母认同、被父母所爱,这是所有孩子不知不觉中都在做的事。孩子读取父母的心情后,就会尽量顺应着父母的心情走。


图片|来源

譬如说,身为开业医师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医师继承家业,如果孩子敏感地察觉父母的欲望,可能就会说出“等我长大以后要成为医生”这样的话─但这并非仅只于医生世家。只要孩子敏感地察觉父母希望孩子从事的职业之后,就会说出“等我长大以后要成为 XX ”。

想要满足“他人的欲望”并非坏事。能够察知“他人的欲望”的人,周遭的人大多会有“很伶俐”、“很能察言观色”的正面评价。

然而,过犹不及,若总是注意“他人的欲望”,渐渐地就会失去自己的欲望。在某些时候,甚至会有被操纵的危险。

尤其是第一章所说,有支配欲望的父母所养育出来的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欲望,会将父母所言当成第一顺位,完全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不,正确来说,当父母认为自己的幸福=孩子的幸福时,就会做出让孩子搞不清楚的事情来。

这种倾向在“冷落儿”身上尤为明显。从小开始,兄弟姊妹就比自己受疼爱,总是被冷落在旁,所以必须不断思考“要如何做才能被父母认同、被父母所爱”。当然,会比别人更敏感地察觉父母的欲望,并且为了满足父母而做出过多的努力。

然而,这些孩子不管多么努力都无法得到回报。譬如说,对于时不时透露出“好想要○○啊∼”的父母,孩子会努力存下零用钱,买礼物来送给父母,但却有可能得到“我不喜欢这个颜色”、“这东西没用啊”、“我想要的是别的款式”这样的回答,有时甚至会得到“我才不想要这种东西”这样的答覆。

总之,不管送父母什么,都无法满足他们。

而对“受宠儿”的反应则是完全相反。“受宠儿”所赠送的礼物,不论是什么,父母都会很开心。会露出笑容,以“XX 送我的礼物真的很棒”、“XX 的品味很好”等话语来称赞“受宠儿”。

看见差别如此迥异的反应,“冷落儿”会再次认知到自己是不被爱的。若是在此时决定放弃争取父母的认同与爱,不再做任何努力,倒是简单;然而一般来说,孩子是不会如此简单就放弃的。尤其是年龄越低,没有父母的照顾与帮助就无法生存,所以若是不被父母认同、不被父母所爱,对孩子可说是攸关生存的问题。

因此,孩子会想“只要我变成更好的孩子,说不定就会被爱了”、“只要我送爸妈更贵、更棒的礼物,他们就会开心了”,因而更加努力。但是到头来,仍然不会有所回报。最后,孩子失望了,满是无力感,而自我肯定感也更低落了。

也就是说,为了让父母认同、被爱,而过度地奉献自己,却因为没有回报而更加失落⋯⋯这样的恶性循环会持续不断,直到他长大成人。

第一章中所介绍的,因父母拜托在经济上进行援助,认为这是父母需要自己的证明,因而持续供应金钱的“冷落儿”的案例中,有不少人都因为这样过度的奉献,而造成自己在经济上的困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