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理想,但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实践它?其中最不能忘的,是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

最近发生了两件事,我觉得都很有意义,所以记录了下来。

第一个是,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做治疗的时候,不一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说好听一点是无招胜有招,整合各家学派;可是另外一个角度看来就是“四不像”。所以我好想要找一个可以学习的前辈,不论是督导或者是指导教授,希望可以慢慢“变成他的样子”。但有一天,督导 L 跟我说:“就像没有一个个案是一样的,每一个心理师,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有你的特色,不需要硬把自己塞到别人的故事里。”令人惊讶的是,类似的话我治疗师也跟我说过(真的是鸡皮疙瘩掉满地)。

“你说你喜欢小红帽的故事,总是用小红帽来比喻你的故事进展阶段。但你也知道,在童话治疗当中,真正的治疗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写出自己的故事。你不是小红帽,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你不需要把自己,塞在古老的故事里。”

于是,我慢慢可以接纳自己是“特别”的,我对个案的影响也是特别的,可能不是一般心理师会做的,但我有我的客群、信赖我的人、我能够帮助的人,只要能够时时觉察自己在说什么、并且不要滥用这些人对我的信赖,就可以了。

我没有必要以哪一个心理师当作目标前进,因为我最终长成这样子还会是我,而不会是他。或者是说,短期间我可能可以用一个人当作目标,但长时间下来,我还是得磨出一条自己的路。

第二件事情是,可能因为年纪越来越大,开始有一些“后辈”写信问我说:“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变得跟你一样厉害?”首先,我听到就倒退三步,因为我并不觉得自己有比别人厉害(哎呀我的自信心啊⋯⋯),第二,我也觉得年纪比我小的不一定真的叫做“后辈”,他们也有他们厉害的地方。最后,在内心出现前面两个想法之后,我又想到督导 L 跟我说的一段话:“听起来你似乎不太喜欢别人称赞你,对吗?”(一招中箭,因为我总觉得我没有大家口中说的这么好,或许有一天大家发现我真实的样子,就会觉得我很糟糕了www)。

不过不论如何,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让我想到一件事:虽然我还不是心理师,我可能什么都还不是,我也有我的特色,就算我对自己没有自信,这也是一种特色。或许分享一点点我的经验,有帮助于这些想要走上和我雷同的路的人,当作大家其中一个参考的方法。当然,因为我也不是什么顶尖高手或专家,我说的话也可能有错误的地方,也不需要全部相信我,下面我列出三点这 10 年来我的创作和学习之路主要的信念,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天天写作,常常阅读


图片|来源

“每天都要刷一下存在感。”

正如同 ig 小模每天都要贴自己的自拍来维持热度,如果你想要经营自己的社群,那“锅子就不可以冷下来”。所以几乎是每一天我都会写一点东西,写多写少,都可以多少写一写,几乎每天都会更新自己的社群,这就是我经营的土法炼钢的方式。当然,如果你觉得每一次更新都要有所创新、每一篇贴文都要能够“广传”(像长辈图一样),那么很容易就会患得患失,因为每一天每个状况下面的你,可能都是携带着一部分当时的情绪,有些时候这个情绪可以打中别人,有些时候没办法。

除此之外,“不可以冷下来”其实是一种防卫性或者说比较保守的想法(prevention focus),用这种“必须、应该、不可以”的方式来推动自己做事情,其实经常会觉得焦虑和紧张。所以后来我觉得比较自在的方式是:如果你想贴文就贴文、不想贴文就休息吧。重点是,做你想做的事,而不是该做的事。如果每天更新让你觉得愉快,那就持续做吧,如果这样做反而让你有压力,那么停下来、或者改变频率也无妨。

不过有一件事,是我这种三分钟热度的人持续在做的,就是阅读和写作。不论是网路上的文章、或者是手边的书籍,这 10 年来我每一天都阅读,读多读少不重要,重点是有读。每一天都吸收一点知识、多知道一点东西,你不需要像大企业家在他的励志书里面写到“一天要读一本书”,甚至你买来的书也不需要读完(有些时候读一个小章节让你感到收获并且记得,就只回票价了),可是维持阅读的习惯的确很重要,因为会让你脑袋不断地有新的东西的运转。在硕士的时候,这个阅读大部分是英文论文;在出社会工作,救回从身边的同事或者是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上面,再找一些相关的书来读,至于来念博士之后,则是两个都一起读。

然后光是阅读是不够的,因为大部分的东西在读过之后如果没有整理,72 小时就会忘光光,那么还不如拿这个 72 小时去打《萨尔达传说:旷野之息》,或是燃烧时间在“动物森友会”。因此,不论是看完一部电影,或者是读完一本书,我都会多多少少做一点笔记,真的不行至少要在书上面写一些字,以避免看过之后,什么都没有(当然有一些看得很痛苦、不知道在讲什么的书,就会被我跳过了 XD)。

推荐阅读:看书没有收获?从练习写读书笔记开始吧

这个方法不见得对每一个人都适用,我觉得是因为我自己很喜欢知识,相对于人群,我更喜欢跟知识相处。如果你是很喜欢感受人、与人相处,那么你可以拿这个时间,去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选择。除此之外,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有时候这个也想看那个也想看,这个也想写那个也想写,会把自己弄得压力很大,很可能搞到最后就跟我一样耳鸣了 XD。

二、勇于尝试,慢慢进步


图片|来源

“你怎么可以把市场做得这么大?”

“我的观点是来者不拒。只要愿意来找我的,我就会会他。”有一天我问我其中一个督导 C,他很霸气的跟我说。

“可是我记得土地公心理师跟我说:不要去抢别人盘子里面的点心,吃自己的点心就好了。”我回,我很担心会因此被同行连体攻击 XD。

“你没有去跟别人抢,是他们来找你的。如果你担心自己实力不够,你可以接一两次,如果考虑之后也和督导讨论之后,觉得彼此不适合,再请他另寻高就。而如果几次下来,两人都觉得这样的治疗关系很不错,那么或许你就开拓了另外一个新的市场。”C 这么说蛮有道理的,不过这样做的风险就是同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和体力,否则什么都作,真的会累死自己。

实际上我发现我也是这样子过来的。

一开始的时候我写的是恋爱相关的主题,到现在还会有很多机构找我去讲恋爱相关的演讲,但中间我也写过其他有趣的主题,例如情绪勒索、亲子关系、忧郁症、甚到最近的童话等等,这几个月还去路边摆摊画画 XD。这些都是我一开始“从来没有想过的业务”,可是只要我想做、有人愿意找我,我就先去“试试看”。有些时候真的发现这块饼吃不下来,下次接到类似的邀约,再拒绝就可以了(例如年长者的伴侣、职场的心理学⋯⋯)。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慢慢扩展与自己相关的专业,另外一方面,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

同场加映:【灵魂想说的是】奥修禅卡:不必自我设限,生命自有觉醒

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可以急躁”,10 年之内,我学了不同的好多东西,包括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辅导、谘商(没错!这 4 个很不一样)、性爱心理学、正向心理学、荣格和童话心理学⋯⋯,每一次不论是课程的学习或者是书本的阅读,都开启了我一些新的看见和视野。然后这些东西的纪录和累积,全部加总起来,就变成了现在的我自己。

三、心存界线,保持善念


图片|来源

“我们看这一行,有一个重要的信念,就是相信人的善意。不过,同时也要保持界线,因为你的善良该留给值得的人。”有一天督导 C 跟我说,一开始我觉得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但是随着界线一次又一次划立,对于某些事情有所坚持,但对于别人的痛苦和为难,也能够保持同理,这真的需要好几年的练习。

比方说一开始所有粉丝团的讯息我都会回覆,但到后来发现疲惫不堪,从发现到关闭粉丝团的讯息大概经过了三到五年的挣扎,可是关闭之后,我发现自己还有更多的能量,来影响更多人。后来,我开了 Instagram,由于我还没找到要怎么样关掉讯息联络,所以依然会收到并且看到大量的讯息,不过我通常会比较有人性的简短回覆(当然还是看状况而定)。相较于之前的一律不回覆,又多了一些弹性。

推荐阅读:谘商心理师:垃圾需要分类,你听心事也该有所选择

所以界线和善良,我觉得是一辈子永恒的平衡,好像没有什么速成的方法。不过把这两件事情放在心里,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

你是特别的

当我把这一路走来我对人的想法和信念整理下来,还有我的学思历程态度,我也慢慢发现,无论是过度的自卑或是过度的自负,都不是一种平衡的做法。

那个“不习惯被称赞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的自己,有时候会变得比较巨大;而那个“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厉害、过度膨胀、用专业来眼压别人”的自己,有些时候则会占据我的大脑控制台,我需要做的不是把这两个自己给杀死,而是允许他们用某种平衡的姿态,一起在大脑控制室里面和平相处、或者是轮流在适当的时机出现。

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我是,你也是。

你不需要变成任何人,你只要成为自己,成为那个真正的自己,就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