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害怕的东西吗?怕高?怕虫子?害怕死亡?也许你害怕这些东西的背后,有着关系到人生经验的深层原因。

文|武志红

在讲授我的心理学课程——自我觉醒之路时,解梦是必备节目。每天上午,学员们到齐后,我都会问:“谁有梦要分享?”

课程期间,很多学员会做印象极其鲜明的梦,所以解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有时,我还会出作业:“如果你对某件事感到困扰,那么可以在晚上睡觉前对潜意识发出一个请求——我有一件事感到困惑,请梦指引我,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潜意识总是很慷慨的,当你提出这个请求后,总会做一些印象无比深刻的梦。

譬如,一天课堂上,男学员小郑说,他有个梦要跟大家一起分享。

小郑有点惧高症,尤其怕坐云霄飞车,那堂课的前一天晚上,他在睡觉前向梦发出了一个请求:我希望知道我为什么会怕坐云霄飞车,请梦指引我。

果不其然,他做了一个梦。梦很简单,他看到一个人从高处坠落,掉在地上摔死了。在坠落的过程中,这个人面部一直朝向他,好像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但没说出来。看着这个人的脸,他感到无比恐惧,一下子从梦中醒来。

我请小郑出来,坐在教室中间,闭上眼睛,放松,然后开始回忆,并体会梦中的感觉。

他闭上眼睛一会儿后,我问他:“体会到梦中的感觉了吗?”

他说:“体会到了一些。”

“很好,”我说:“这种感觉让你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不必做出努力,说出第一时间出现在你脑海中的想法就可以了。”

他突然间激动起来,说:“我想起来了,我知道这个梦的意思!”

推荐阅读:梦境分析:经常梦到自己飞翔或坠落,是什么意思?

“你想起了什么?”我问。

接着,他讲出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图片|今周刊出版 提供

最恐怖的感觉源自妈妈

那是约十五年前,小郑刚出社会。

一天中午,开饭了,他去吃饭,公司餐厅在一栋正在修葺大楼的五楼。装完饭菜后,大家会挤在五楼的走廊上吃饭。

正在吃饭的时候,突然间,距小郑仅一公尺远,一个工友跌了下去,小郑第一时间看到这一幕,他看到那个工友面朝向他,嘴巴张开,好像有什么话要说似的。

小郑的这次经历,让我第一时间有个判断——这是一个创伤事件,小郑现在的反应是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简称 PTSD)的症状和反应,而处理 PTSD 的常用办法是让当事人完整地回忆此事。所以,我很详细地问小郑,事发时有什么细节,例如,当时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身体有没有一些鲜明的感受,当时还有什么想法吗,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

延伸阅读:Lady Gaga 谈性侵后的创伤症候群:每一天,我都在和自己抗战

一开始,小郑只能记起男子掉下去的那一幕,但慢慢地,他回忆起了一个又一个细节,他记起,后来他回到了同在五楼的宿舍,一个室友还质问他:“那个人是你的属下,你为什么回来了?你应该去处理这件事!”

我让小郑一遍遍从头讲这件事,讲了三遍后,事情越来越清晰了,但小郑仍没有一点解脱感,我也感觉,事情好像卡住了,再继续追问工友坠楼而死的事情,对小郑并无帮助。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我问小郑:“现在你想讲什么?”

小郑说,他想起了另一个噩梦,比刚刚讲的梦恐怖得多。

“很好,”我说:“请讲这个梦吧。”

小郑记不清这个梦是什么时候做的,但梦中的情景历历在目。梦中,他和一个工友睡在一间约两、三坪的房间里,突然一只老鼠爬进来,爬到他的胸口后不见了,他极度恐慌,从床上跳了起来。

工友也醒了过来,他问工友:“你看到老鼠去了哪里吗?你看到老鼠去了哪里吗?”工友说没看见。

显然,这个梦的关键是,那只老鼠爬到小郑的胸口不见了。所以,我让小郑闭上眼睛,放松,然后回忆这个梦,并细细体会那只老鼠爬到胸口不见后的感觉。

很快,小郑进入状态,而我也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电流一般的感觉流遍我的全身,我觉得毛骨悚然。

我问小郑:“那种感觉又来了,是吗?”

小郑拚命点头。

我接着问:“这种感觉,让你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

“我妈妈!”小郑说。


图片|来源

不为妈妈争气=死

小郑的这个回答让我一时有点晕,我本来有了一个判断,以为这种感觉和那个工友的死有关,但没想到小郑居然想到了他妈妈,这真是有点儿出乎我的意料。

不过,这是在心理谘询与治疗中经常出现的情形,每当这种情形出现,一个合格的治疗师会在第一时间放弃自己的判断,而去关注个案发出的讯息。

于是,我问小郑:“老实说,你想到了妈妈什么?”

一开始,他说:“我不知道,我只是感觉妈妈站在了我面前,我很有压力。”

 “没关系,”我说:“这时你可能想逃走,想远离妈妈,但试着不逃,试着面对妈妈,然后看看妈妈在对你做什么。”

他试了一会儿说:“我听见妈妈在一遍遍地对我说,‘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

延伸阅读:〈妈妈的遥控器〉母爱勒索,如果你不乖,妈妈就不爱你

我请他睁开眼睛,在我们的学员中选一个像他妈妈的人上来,他选了一个精强能干且颇有些强势的女学员。我请那个学员想像自己就是小郑的妈妈,然后一遍遍地对小郑说:“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

小郑的选择很到位,那个女学员一上来,就一手扠腰,一手指着小郑,用很大的声音说:“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

听到这个声音,小郑一下子泪流满面,身子也从椅子上瘫软了下去,并喃喃自语:“不要这样子,你不要这样子说。”

我问小郑:“老鼠爬到胸口不见后,就是这种感觉吗?”

小郑点点头说:“是,百分之百就是这种感觉。”

“很好!”我说。我请那个女学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回到自己的角色里。

接下来,我再次请小郑回忆工友坠楼而死的细节。

虽然小郑已经回忆了三遍,但有些关键的细节他忽略了,而我也没有逼问他,这一次,我想适当地逼问他。当回忆到那个工友坠楼的细节时,我对他说:“认真看着这个工友的脸。”

他这样做了一会儿后,我继续问:“他是谁?”

这时,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他是谁了,他是我现在的上司!”


图片|来源

听他这么说,我又晕了,难道那个男子没摔死,而且现在又做了小郑的上司?

我问他:“真的是你现在的上司吗?你是说,他没有摔死?”

他愣了一会儿后说:“不,不,我现在的上司不是那个工友,那个工友死了,我只是现在想起了上司的脸,你让我看着那个坠落的工友的脸时,我看到的是现在上司的脸。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为什么会看到他的脸?”

我解释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联想,我让他继续看着这张脸,问他这又让他第一时间想到什么。

他说,他想到了这个上司最近一次调动,总公司升了这个上司的职,他当时预言说,这个上司的能力与那个职位不符,绝对会掉下来。果然,几个月后,他掉了下来,又回到了以前的位置上,还是继续做小郑的顶头上司。

我提醒小郑说,我注意到,他谈到上司时,用了掉下来这个词。

小郑一开始有点不明白,反问说,用了掉下来这个词又怎么样?但他接着又一次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这一次小郑真正而彻底地明白了,他发现工友掉下来摔死的事,之所以对他有那么大的影响,之所以那么怕坐云霄飞车时掉下来的感觉,和对上司掉下来这么敏感,都是因为他惧怕自己成了妈妈所指责的不争气的男孩。尤其是工友摔死的事情,就好像是在告诉他,不争气而掉下来就会死掉,所以对他刺激极大。

小郑的故事很经典,充分说明了我们为什么会惧怕一些事情。其实,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并且,我们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唤起了我们以前的某种感觉。

推荐阅读:萨提尔心灵练习:在历经失败以后,如何再次找回勇气?


图片|来源

你可以站在任何位置上

不过,如果真想训练自己,希望自己能从某种状态中解脱出来,而抵达一种新的境界,那也可以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强行将自己放在新的境界中,体会其中的感受。

譬如小郑,前面的那番对话,相信对他有很大的帮助。明白他之所以惧怕掉下来的感受,是因为妈妈总质问他“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他因此获得解脱。

但是,等再次处在高位而有掉下来的危险时,他仍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恐惧。这时,他假若想化解这种恐惧,可以迫使自己处在高位,而细细体会所有的感受。后来在课堂上,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练习,其中一个环节,是要一个人站在椅子上,和坐在椅子上的夥伴对话,接着,两个人再调换位置,站着的坐下来,而坐着的站起来,继续对话。

练习结束后,我问小郑感觉如何。他说,当他坐着,而他的夥伴——一位女学员站在椅子上时,他觉得很自在,而当夥伴坐着,他站在椅子上时,他感觉很晕,很想坐下来。

这是惯性的力量,小郑习惯了妈妈高高在上,而他处于低位,所谓的自在就是又回到了习惯中,而他既不习惯自己高高在上的感觉,又担心掉下来的感受,所以会感觉到很晕。

我问他:“想改变吗,想体会高高在上吗?”

他说:“想。”

“很好。”我说,并请他重新站在椅子上,看着我们所有人,倘若愿意,也可以和我们说说话。

于是,他重新站上椅子,而其他三十多人,或坐,或站在地上。一开始,他仍然说晕,但细细地体会了一下站在高位上的感受后,他笑了起来,说这种感觉很好,他很喜欢这种感觉。

我对他说,任何时候他想体会这种感觉,都可以做这个练习。并且,他在生活中一定有处在高位的时候,那时,他可以迫使自己处在高位,细细体会那种感受,他会发现,他其实可以处在这种位置上。

其实,我们若愿意这样做,势必会发现,我们真的可以处在任何位置上。


图片|来源

知行合一的前提是内心没有矛盾

阅读颇受欢迎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时,最吸引我的人物是王阳明。他被誉为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顶峰。

读他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个人心中好像没有什么牵绊他的力量。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三十七岁顿悟天理即人欲后,立即达到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孔子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时已七十岁,我想王阳明应该并不喜欢孔子这个说法,因为这个说法还是先设置了一个似乎淩驾于一切之上的规矩。对于王阳明而言,没有什么规矩,但他做的一切,一样是对社会有益而无害的。

王阳明这种境界,可以说是心的自由,即对他而言,没有什么东西羁绊着他的心,在任何情景中,他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最佳应对之道,并立即实施。因为这种特质,他一生征战无数,从未有败绩,他在政治上也遭遇种种风险,但与他作对的政敌,不管地位高出他多少都败下阵来。同时,更难得的是,王阳明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善行。

对此,《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说:“王先生虽然是哲学家,但某些方面却很像湘西的土匪,放下枪就是良民,拿起枪就是悍匪⋯⋯。”

王阳明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知行合一,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原因是他内心中没有矛盾,而我们普通人之所以做不到知行合一,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因为这些矛盾,我们在行动时就有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动力,所以行动力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也就做不到知行合一了。

延伸阅读:10 个打造快乐生活的方法:你要相信,你配得起有趣的人生

譬如,对于小郑而言,他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希望有成就,但他不敢全然追逐成就,因为他很担心抵达高位后掉下来的感觉。对他而言,掉下来就意味着死掉——其实是再也得不到妈妈的爱,所以他会尽一切努力防止这种感觉的发生。

但是,小郑之所以恐惧掉下来,是妈妈埋在他脑中的看法,因为妈妈一再强调,而让小郑以为这就是真理,不用验证,一定会发生。所以,他只要一站上高位,就会恐惧,就会非常害怕。

然而,如果小郑自己用心去探索,就会发现,这些恐惧并不成立。如果细细体会站在高位的感觉,他还会发现,这也可以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

无数人因为有小郑这种心理,所以不敢真正追求成功。相反,也有无数人因为有和小郑完全相反的心理,会刻意追求成功,而根本不敢处于低位。这样的人和小郑有着看似相反其实类似的心理——处于低位就会被人瞧不起,就会被抛弃,而被抛弃就意味着死掉。

若想消除这种潜在的心理,可以参考前文提到的办法,既可以去探究这种心理形成的历程,也可以试着迫使自己处在低位,而去体会其中的感受。最后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很自由自在地处在低位。

假若我们最后能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处在任何位置,那么我们就拆除了自己心中的种种障碍,从而获得充分的自由,到那时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