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萨提尔沟通练习,让孩子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让家长们有理解的机会。而实际试过几次后,会带给这个家什么样的改变?


图片|来源

文|李崇建、甘耀明

萨提尔妈妈

期待出游的小孩,常兴奋得不想睡,以崇就是这样的孩子。

以崇是燕湘的第三个孩子,生性活泼可爱,对世界充满好奇。清晨的窗外鸟啭,殷切呼唤五岁的他。他一骨碌爬起来,掀开窗帘,窗外鸟儿惊飞了,身影消融在蒙蒙天色。他伫立在窗台良久,心想鸟儿都去旅行了,怎么来载人的幼儿园巴士姗姗来迟。

燕湘看到这一幕,心知孩子的盼望。她回想以崇昨天返家后,便一直兴奋不已,为的是今日的参观活动,去巧克力观光工厂。以崇不断叮咛燕湘,要先备妥衣服、水壶记得装满水,放进他心爱的小背包。

期待出游的以崇,隔日六点前醒来,取出小背包,满心等待出门。他不喜欢上幼儿园,因为老师严厉,功课繁多,他每天早晨被燕湘叫唤都拖拖拉拉,穿袜子都会拖戏,今日却非常积极上学。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又去凭窗眺望微曦的天光。

“你想去学校呀!”燕湘问。

“对呀!”

“天没亮,能去学校吗?”

“不能。”以崇回答。

“怎么天还没有亮,不能去学校?”

“因为天黑黑,就没有人去学校。”

“怎么没有人去学校?”

“因为全部的人都睡觉。”

“那现在天还没有亮,要去学校吗?”

“不要。”

两人说罢,以崇安静回到床边,抱着妈妈睡,等待着天亮。

这是燕湘的日常,往日的她未必如此。以她从前的脾气而言,会阻止以崇的问话,天没亮去不成学校,那就给我闭嘴,快点回来睡。若是燕湘如此应对,最后以崇会屈从,回到床上躺下,但情绪还在喃喃抱怨,因为期待未被满足。

如今燕湘喜欢这种对话方式,藉此跟孩子有更多连结,碰触孩子行为底下的声音,那是更内在、更完整、更想被倾听的灵魂。这萨提尔的对话基础模式,起始于二○一五年的缘分,崇建受邀在新山办工坊,燕湘是工作人员,负责接送崇建。一路上燕湘分享生命故事,回馈她旁听的心得。那几天的耳濡目染,燕湘对萨提尔对话有兴趣,藉由相关书籍、自学团体、工坊等管道,摸索这套模式,渐渐熟稔并推动,在新山一带被称为“萨提尔妈妈”。

萨提尔模式的对话,以孩童最易上手。孩童纯真无芥蒂,对世界无比好奇,喜欢与人互动,不会在乎大人说错话。

燕湘最常对话的对象,是年幼的以崇,也从中领略奥妙,慢慢扩及他人,甚至带领新山的妈妈,如何与特殊儿童对话。燕湘与以崇的对话,生活中俯拾皆是,例如燕湘某天在楼上忙家务事,听到楼下传来骂声,她等事情忙完下楼,询问以崇才知道原委:以崇吃饭慢吞吞,爸爸大声催促。

“爸爸骂你时,你很害怕?”燕湘问。

“是,我很害怕。”以崇回应。

“刚才你很害怕的时候,你做了什么?”

“我等妳下楼。”

“你等我下楼帮你吗?”

“嗯!”

“你在等我的时候,有哭吗?”

“没有。”

“可是,我没有下楼。你一直在等我吗?”

“是。”

“你是一直害怕的等我吗?”

“是。”

“我没有下楼,你有生气吗?”

“我没有生气。”

“妈妈没有下楼来帮你,你不会生气?”

“不会。”

“你等不到我,你怎么做?”

“我快快吃。”

“弟弟,你做得真好,你知道自己很害怕,却懂得处理自己的情绪。妈妈刚刚在忙家事,没有办法下楼来看你。妈妈没有下楼,你也没有生我的气。你现在还有害怕吗?”

“没有了。”

“你现在想要妈妈怎么做?”燕湘问到这儿,以崇没有及时回话,便停顿好几秒,最后她接话:“那妈妈给你个抱抱。”

“好。”

如斯的母子对话,着重情绪的沟通与流动,让孩子得以叙述,也让母亲得以理解,建构了一个和谐的连结,而这个连结成为家常。

年纪幼小的以崇,受到母亲的对话系统影响,耳濡目染之下,自然略懂对话,面对年长他六岁的以勤有情绪挫折时,也会问:“你有什么感受?”、“你有生气吗?”、“你很难过呀?”这使得一旁观看的燕湘觉得有趣,成为家庭应对的文化。

孩子在学校遇到挫折,决计逃不过妈妈法眼。只要孩子坐上车,情绪都写在脸上,要不然看看以勤衣服,只要胸前衫湿湿脏脏,就知道拿来擦拭今天的眼泪了。以勤会投诉在校受到霸凌,根据老师的观察,以勤所谓的霸凌,有时候他有错在先,导致的结果让他觉得被压迫。

燕湘知道以勤的状况,有时孩子委屈、有时孩子难过、有时孩子受挫,身为母亲能贡献的良药,就是陪伴而已。有品质的陪伴过程,她使用对话或冰山卡进行更良好的沟通,使以勤觉察自己的情绪爆发点,是误解他人,或另有原因?进而进入更深的内在,安顿以勤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