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幼年时期,你是否曾觉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套用这种句型:“把你的玩具借我,不然就不跟你玩”?

图、文|大脚小脚共学团领队 江平 

五岁的青青开始使用交换的方式处理同侪关系。例如,要把你的玩具车借我,不然就不能和我们一起玩游戏 ;又例如,要让我一起玩你的手机,不然就不分享零食给你吃。我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是,青青有时候是用讲道理的,有时候是靠条件交换,无论是哪一种,常常可以在几秒内就搞定僵局,而青青自己也因此能顺利获得自己要的。

那,对方呢?有的孩子会马上同意青青提出的想法或条件,有的孩子觉得怪:好像很有道理,但让人感觉有点不舒服,不知道为什么.... 如果是一开始不配合,到了后来才说愿意的人呢?青青会拒绝,因为“来不及了”,因为“时间过了”。

我和青青妈妈把各自观察到的现象细细地提出来说给彼此参考。青青妈妈先想到自己是要嘛“一”(有),要嘛“零”(放弃)的个性,觉得青青像她(妈妈),所以交换的条件一旦被提出,对方没有立刻同意,青青就会生气,对方那孩子也因此沮丧失望。

“还有,会不会是学来的呢?”妈妈问。青青在共学时间之外固定会和好几位稍大的孩子相处,他们当中就有人是习惯以物质交换的方式来换取想要的东西或者游戏权。这样的互动模式里,青青妈妈看在眼里,不免联想到权力与物质是否提早来到这些孩子的世界?孩子们不单纯了?

推荐阅读:骆以军教养学:我爱儿子,但仍希望有天他能学习感到悲伤

“‘学’来的,这有可能,但,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下,有的孩子会‘学’,有些孩子不会‘学’?”我这一问,青青妈妈又想到另一个可能:“我们团里之前在谈‘物权’,这让小孩对东西所有权变得敏感,于是需要特别有些‘方法’来获得别人的东西⋯⋯” “再加上我们家不大会提供孩子垃圾食物和多余的玩具,每次孩子来要,我们会谈谈,孩子可能就觉得找我们要东西很麻烦,所以就转而用交换的方式和别人换比较快。”妈妈补充了些线索。

按照青青妈妈的猜想,青青在人际互动上的“效率”和这几个因素有关:

1.个性像妈妈。

2.从同侪那儿学来的。

3.找妈妈要东西很麻烦,找朋友交换比较快。

4.团里谈尊重物权,小孩在物权敏感下的办法之一。

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原因呢?1-4 都是,但,只有一个是关键。拿掉这一项,就算另三项都存在,青青也不一定会这样,更不致因此固定了青青的行为模式。


图片|作者提供

青青妈妈不只是同意,意外发现,青青爸爸也是重要的影响来源。平日里我和青青互动的经验,她看事情或想事情都有一种“效率”优先的思考习惯,很快“结论”掉一件事,也知道如何有效地避掉谈事。这部分的“效率”算是“结合”了父母双方平日与青青的互动、甚至还包含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

是的,我们俩都认为第 1 项才是关键,但,这个“像”是有玄机的。“非一即零”的思考习惯,在妈妈身上或许问题不大,毕竟人呢,年纪稍长,在群体价值观的制约下要放弃点什么、委屈一下不只不难,还相当容易“非一即零”是妈妈寻找“天下太平”的避难处所。

但五岁的孩子,那是多么愿意尝试的年纪呀!那不拼命往“一”(有)里冲才奇怪吧?

说到底,青青汲汲于“一”,因为她不愿意轻而易举就“零”(放弃),这可一点都不像妈妈的习于“太平”,这是好事,其实。只是,这个“汲汲于”是从“非一即零”的“零”里长出来的,是青青在狭隘的房间里试图破门而出的声响,也许青青妈妈小时候也曾经尝试过?又是几岁时决定放弃的?

这正是《幸福童年的秘密》这本书里的其中一个“秘密”:

我们不希望拥有上一代的某个特质,我们却成为下一个同样的大人。

如果我们没有在这时候“遇见”这样的青青、“看见”这样的青青、“理解”这样的青青,进而透过亲子共学协助青青和她的家庭,那么,未来的青青就可能真的“像”她的父母了,因为,绝多数的“青青”们,他们最终只能在惯于只追究“是非对错”的异化群体里被迫扮演加害者或受害者,生命根本没有开展与探索的空间。

难怪,下一代会重演上一代的戏码、承接同样的困局;也难怪,好多人的一生都在重复扮演自己当年反对的那个人(父母)、做着那些年里最不希望被对待的事。

推荐阅读:从鳗鱼妈妈事件看逃避依恋:给孩子学习,而非恐惧

一个事件发生,核心价值并不在于我们最终是否找到了“原因”,我们要问的是:能够,并且愿意陪伴一起循着这些“原因”、梳爬“原因”背后脉络、进而“改变一个家庭”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模样?以青青家的这件事情来看,谁是收获者?是青青?青青的妈妈?青青的一整个家庭?还有吗?那些被青青的规则拒绝在外的孩子和那孩子的家庭,他们的生命经验又将被这个过程所建构的视野大大翻搅、启动了什么?

这就是教育的真实面貌。循着事件的现象探访人的内在真实,进而开展人及家庭的无限可能,而且受益的人绝对不会只是一个个人或一个家庭而已。被青青拒绝的孩子,那位妈妈原本好心疼,后来,她说:我 ok,先协助青青喔。

协助什么呢?协助与这事件有关的每一个人都能再次看见自己行为的初衷,并寻回初衷里原本就带着的满满勇气和爱的能力,而不是只剩情绪和心情而已。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深处都住着一个“青青”,当它活在一个五岁孩子的身体里时,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协助事情而已,更要小心呵护它背后还站着的一个“不放弃”的勇敢灵魂。我们绝不能让如此珍贵的礼物被“是否对错”给淹没。

亲子共学就是要让这样的教育发生:

我们不只是看见事情本身,我们更要练习看懂人的全貌。

“你是如何将‘非一即零’‘传授’给青青的啊?”我问。

青青妈妈笑了:“请问我们家可以共到小孩 18 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