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历史中,创造了许多女性专用的词,也都是为了要让话听起来“更阴柔”,如若可以,女孩子也最好不要说话⋯⋯

文|贾斯顿.多伦

符合道德的喃喃自语

很多日本人相信“女性语言”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现象,按着女人真正说话的方式形成,也自然反映出女性共通的特色,也就是女性的气质。现代学者则提出论据,质疑所有的假设。


©YouTube video ‘Onna Kotoba’ by Wasabi – Learn Japanese Online;
图片来源|脸谱出版

日语的女性和男性变体中,有些差异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西元七九四至一一八五年)。当时的女性必须避开从中文借来的词, 使用本地的词。小孩跟年轻人也一样,表示只有成年男性才有使用中文词汇的特权,而中文词汇就像英语里从拉丁文衍生的词,用在口语中会给人一种知识分子的感觉。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关于女性语言的论述中,作者都会避开中文词。用这些词表示作者认为女性应该增加知识。

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则跟词汇或文法没什么关系,可以算是语言或沟通方面的行为:平安时代的女性受到教导,不该口才便给。在理想的情况下,她们会喃喃自语,说出不完整的句子。接下来的四个世纪是镰仓时代(西元一一八五至一三三三年) 和室町时代(西元一三三六至一五七三年),给上流社会的行为指南──教导礼仪和伦理的书籍──提出新的规范:女人最好不要说话,如果一定要开口,声音愈小愈好。这也符合儒家的意识形态, 要求女性服从男性,女人开口说话时,很有可能会破坏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秩序。因此证明了:这些语言模式是规范,而不是学校没教的行为。没有人主张女性天生就很安静,而是大家认为,如果她们学着沉静点,对每个人都好。

在这个时代,尤其是从十四世纪开始,在皇宫里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在未来几个世纪中都非常重要。在宫廷里服侍的贵族妇人(欧洲人的说法可能是“宫廷侍女”)逐渐发展出她们专用的行话,很多词改头换面,甚至被新发明的词取代,尤其是家居物品的说法。来看几个例子吧,MANJŪ(圆发髻)缩短成 MANSHINPAI(担忧)变成 SHINMOJIKŌ NO MONO(腌菜)缩短了之后再重复,变成KŌ-KŌ。有些词则用物品的基本感官特色来取代,前面加上o-,表示尊敬的前缀:冷水(MIZU)的说法可以翻译成“冷啊”(OHIYA);鲷鱼(TAI)则是“瘦啊”(OHIRA);红豆(AZUKI)是“红啊”(OAKAAKA-AKA)。同样会避开中文词,例如 KAJI(火)就换成 AKAGOTO(直译是“红色的东西”)。宫廷里的侍女为什么要把词改掉,有好几种理论──理由可能是保密、上流社会的婉转表达,或沟通不同的方言──但事实却是这种行话从宫廷里慢慢渗入幕府将军的宫殿和武士的宅邸中。

贵族也学了这种行话,尽管是“宫廷侍女”的说话方式,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比较像阶级的标记,不分性别。在当时的文献里,有不少例子是男性用这种风格说话,包括僧侣和军阀。在其他地方,来自中下阶层的男性人物会嘲弄和乱模仿这种上流社会的说话方法。后来的行为指南书也开始批评采用这种风格的男性,有一本书说“很可憎”但“很常见”。


©Komatsuken,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图片来源|脸谱出版

别讲理

来自一六八七年的这段引言带我们来到日本历史的下一个阶段,江户时代(西元一六〇三至一八六八年),在这段期间,日本几乎都处于锁国状态。这时上流社会的口语风格慢慢脱离了阶级分化,变得跟性别有关,尤其在十八到十九世纪。数百本新的行为指南流通到社会各个阶级,制定比从前更复杂、限制度更高的规矩, 非上流社会的女性透过这些书学会了语言的规范。还是要保持静默和避开中文词。但某些非中文的词也要避免,例如 SHIKATO(无疑地)和IKIJI(骄傲),看来是因为“确定”和“骄傲”被视为不够女性化。此外,女性也应该在讲话时常用上面提过的 前缀和 MOJI 后缀,因为这些缀词现在给人一种软化的感觉,让语言更阴柔:直白的 GUSHI(头发)听起来太严厉,因此该说 OGUSHI。女性称呼别人时不该用 SONATA(你),应该用 SOMOJI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性别化的语言来到新时期,日本已经开放并开始接触外界,同时正在经历快速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一项元素就是语言的标准化,此时的日语有相当丰富的方言变化;另一项元素则是引进男女平权的概念。然而,后者被解读为“平等,但天生不一样”,新的国语跟旧的一样有性别区分。一八七九年的天皇敕令确实明确彰显了日语会区别性别说话者的本质。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性别化的语言来到新时期,日本已经开放并开始接触外界,同时正在经历快速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一项元素就是语言的标准化,此时的日语有相当丰富的方言变化;另一项元素则是引进男女平权的概念。然而,后者被解读为“平等,但天生不一样”,新的国语跟旧的一样有性别区分。一八七九年的天皇敕令确实明确彰显了日语会区别说话者性别的本质。


©Mike Licht, based on an 1897 print by Toyohara Chikanobu;
图片提供|脸谱出版

一八八六年,初等教育普及时,女孩跟男孩都是受益人,但官方的教科书不一样。下面引述女生的教科书(一八九三年):“控制自己不要讲话。刻意中性化的口语很没礼貌。直接的口语有势利感。女性的话说得好,就不该有刺耳的感觉,要轻柔而可爱,也不要讲道理⋯⋯女性讲话时表现出知识渊博和聪明的样子,会特别让人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