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环,而工作,也是我们展现对生命的热爱的一种方式。

文|Althea

读完《先知》给我一种“整合”之感,像是将“高的、抽象的思想”和“低的、踏实的生活”整合在一起了。确实,所有的思维和行动本都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正如书中所述“在理性中休憩,在热情中行动。”那般,唯有接纳所有状态的分化与整合,我们才能真正地、踏实地活着。

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电视剧播出后,我好奇地去找了剧名出处之书:纪伯仑所着的《先知》。《先知》是生于黎巴嫩的诗人纪伯仑于 1923 年所着,内容由二十八篇散文诗组成。故事以一位先知临别时对人们的赠言为架构,分篇谈论了关于生命中会遇见的种种课题。作者揉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哲思,在彷佛宗教经典般的叙述口吻中,探究生命的真理。

推荐阅读:【性别观察】身为母亲的难,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容易吗?

起初读不太懂,因为它如同宗教经典的写作方式,虽充满比喻和故事,却难以理解其背后意义,于是它便被我搁置在书柜一角许久。直到近期,我面临着大学生身份即将结束,在一边找新的实习工作、一边为毕业之后的未知生活感到焦虑迷茫时,我忽然又翻到了这本书。先知的话,彷佛朝我内心的迷茫而来。


图片|来源

爱,使生命有了意义

“爱”是书中谈论的第一个主题,或许这代表着,爱是人们心中最想知道的事物,又或者是作者以此向我们预示,先知接下来要谈及的一切领悟,皆是由爱而来。

当爱向你召唤,跟随他,虽然他的道途艰险陡峻。

当他展翼拥你入怀,依顺他,虽然藏在翼尖的利刺可能会伤害你。

当他对你说话的时候,相信他,虽然他的声音可能会粉碎你的梦想,犹如北风将花园吹成荒凉。

爱是世界上最普及的事物,同时也最难描摹。我们可以爱自己、爱人、爱动物、爱一个物件、爱一个兴趣、爱一个信仰、爱一位神,维基百科里这么写:“爱最佳的定义可能是主动行动,以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使其整体得到快乐。”

因为有爱,我们有追求、有与人事物建立连结的欲望,能享受亲密交流所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彼此成为世界上独特存在的美好感受。爱,使我们的生命有了意义。

同场加映:寻找生命意义的 15 句箴言:爱是在你面前,知道我是谁

然而,由于爱使我们在乎,当关系中有任何风吹草动,我们都可能因此经历失落、悲伤与痛苦。于是先知在〈痛苦〉一篇告诉众人:“你要接纳内心的季节变换,如同你向来接受田地里的季节更迭。你会安详地观望自己的哀伤寒冬过去。”

可是如果你因为恐惧,只顾寻求爱的平安与爱的逸乐,

那么你不如遮掩自己的赤裸,离开爱的打谷场,

踏入季节不分的世界——

在那里,你笑不能尽兴,哭无法尽情。

我和好友分享〈爱〉这个篇章时,她忽然想到 F.I.R. 的〈星火〉这首歌:“我这颗星火/燃烧过才懂/爱是什么”我听完立刻会心地笑了,这段歌词就如同〈爱〉的通俗版注解,我们必须体验过爱的热烈与深刻,才能懂得爱。

正如〈欢喜与悲伤〉篇中所述:“悲伤在你的存在上刻凿得越深,你就能容纳越多的喜乐。”唯有体验过情感的高低起伏,我们才能明白“笑得尽兴”、“哭得尽情”是什么意思。在爱以各种体验将我们细细雕琢过后,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个立体的人。


图片|来源

工作,是爱的具体表现

再过半年就即将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对于未来的焦虑与迷茫,近几个月不断地盘旋在我的脑中。在思考未来职业的过程中,我不禁在脑中提问:“什么是工作?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来自生活中四面八方的资讯与建议众多,每一个都要你相信听它的准没错,但我想,如果没有建构出属于自我的答案与准则便任意行动,那对于自身而言反而是不负责任的,可能因为抱持着这样的困惑,我一翻开书的篇章就正好是〈工作〉。

你们工作是为了跟上大地,为了与大地的灵魂齐步并进。

大地所孕育的生命中,无一不是时刻地劳动,使自身生命生生不息地延续。这里的“大地”也可以理解为“社会”,而“劳动”意即我们运用生命的能量和大地共生共存。透过劳动所带来的实质收获,能使我们获得成就感,进而对未来有所期待。

先知说:“勤于劳动,便是真正热爱生命,透过劳动热爱生命,就会熟知生命最内在的秘密。”在劳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活着,正如许多宗教所述的“无须外求”、“神即在心中”,在日日的劳动中我们与自己的生命更加熟悉,生命的秘密、或者说神的秘密,便会随之显化于心。先知并未明言秘密是什么,但就我读完此书的理解,生命的秘密,即是爱。

延伸阅读:若生命只剩下三个月,你是否还会继续做现在的工作?

我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冲动。

所有的冲动都是盲目的,除非有知识。

所有的知识都是枉然的,除非有工作。

所有的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爱。

我们在生命过程中碰撞、感受,有了创作的欲望,而使我们感到自己真实活着、感到生命有趣的,是内心对某人事物的追求,欲望与追求都是一种冲动;使这些冲动不盲目的,是我们为此所学的知识与技法;使知识与技法不枉然而生的,是能产出实际价值的工作;使工作不空虚的则是我们的爱,这爱可以广为社会与世界,也可以狭于个人与家庭,但无论其范围大小,工作都需出自爱。

大学这几年读的是影音创作,师长总是耳提面命地希望我们做出有“接地气”的作品,一开始我们通常是想要反抗的,正如许多人听见“商业”就反感那般,认为商业似乎会让创作变得俗气,然而我们在经过各式纯粹出于己身的创作之后总会发现,除非我们对作品完成后的反馈没有任何期待,否则还是会回到一个自我提问:“我的创作对人类将有什么意义与价值?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创作?”而“商业”正是使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的方式,透过商业,能在社会需要的与我们能做的之间取得平衡,让“意义与价值”实体化。唯有如此,才能让“冲动”得到最有效的发挥,才能将这份爱落实为人类社会的福祉,使爱的能量永恒流转下去。

工作是爱的具体表现。

“工作是爱的具体表现。”是我读完此篇最喜爱的一句话,为了爱而工作、也爱你所选择的工作,我想,它正是我此刻在寻找的解答。


图片|来源

自由,在接纳与平衡之后

真正的自由,并不是白昼无忧无愁、黑夜毫无匮乏哀痛,

而是让这些事情束缚你的生命,

你才能赤裸裸又毫无拘束地超越它们,

然后享有真正的自由。

近几年流行起一句话:“自律带来自由。”许多谈论成功人士生活方式的文章多半会提及,他们通常有固定的每日行程规划、固定的穿搭、固定的处事模式等,让生活大部分时候跟着习惯走,将“思考选择”的大脑工作量减到最小,便能将思考能量运用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

对我而言,“自律带来自由。”更是大学这几年深刻的体会。刚上大学的我们,通常会欣喜于忽然获得的庞大自由,能够自由安排每日行程、想去哪就去哪、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然而在经历过各种彻夜不眠、任意饮食、放纵玩乐之后,体验到过度狂欢后需要处理的混乱,便会开始试着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生活规范。有了规则,我们才能在承担最少负面后果的状态下,尽情享受自由的快乐。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是我读到对自由最好的解释,“自我主宰”更强调了在我们做决定之余,也必须为自己承担起一切责任,如此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推荐阅读:光说不练,你的人生也不会变好:为什么我们要拒绝抱怨?

只有你不再把自由当成目标与成就的时候,

你才能获得自由。

从另一个面向来谈自由,则是一种平衡的心灵状态。无论使我们感到不平衡的,是自身拥有的金钱和物质、他人的期待和眼光、还是身体相貌的美丑,当我们仍认为自己是“不够的”、“被束缚的”,我们即是不自由的状态。虽说“恐惧”是推进人类向前的一股动力,但当它太过失衡,则会使得我们时常处在焦虑痛苦之中。

我们总是望着“完美”而感到自己“缺少什么”,然而我们必须认知到,我们唯一能够掌控、拥有的,只有当下的自己。当我们愿意接纳此刻的自己与此刻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图片|来源

平静之中,生命自会引领出前方路途

如果这些话语含糊不明,也不要想去厘清。

模糊与朦胧,是万物的开端而不是尽头。

我希望你们在记忆里把我看成开端。

携夙慧而来的纪伯仑,在 15 岁即以阿拉伯文写下〈先知〉的初稿,直到多年后移居纽约,再以英文重新写作、正式出版。他曾说:“这本小书耗费了我一辈子的光阴,我要确定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确实是我所能呈现的最佳状态。”对纪伯仑而言,写作此书是他的“重生”。

也许我们暂时无法全然理解纪伯仑耗费一生的领悟,但也像书中所写的:“模糊与朦胧,是万物的开端而不是尽头。”让这些话语在我们心中种下开端,或许往后的某一日,领悟会忽然在心中绽放。

读完《先知》给我一种“整合”之感,像是将“高的、抽象的思想”和“低的、踏实的生活”整合在一起了。确实,所有的思维和行动本都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正如书中所述“在理性中休憩,在热情中行动。”那般,唯有接纳所有状态的分化与整合,我们才能真正地、踏实地活着。

面对前方种种课题,先知总是诚恳地直面生命、谦逊地向大地万物学习。对于迷茫与困惑,先知并未指引我们一条绝对正确的路,但他不停诉说着一个共通的原则:接纳与平衡。感到迷茫的时候,让原初的思想带领我们从容地向前迈步,一切都无须外求,平静之中,生命自会引领出前方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