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和完美主义的孩子沟通?让心理师告诉你!

小茵在忧郁量表上的分数很高,因此被辅导室找来晤谈。

在谘商室中,小茵常常说着说着就掉泪,甚至大哭,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难过。 

小茵念的是语文资优班,当月考没有考到全班前十名,或是小考考不到九十分,小茵觉得很丢脸,会非常自责,不断检讨自己哪里出错,或是哪里又粗心大意了,小茵会因为自己没考好而整天都很低落。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是,小茵常常为自己做的事情感到后悔,每天花了很多时间在责备自己,小茵觉得自己脑中,好像有个负向的回圈,跳进去就迷失在负向的回圈之中出不来,整个人浑浑噩噩的样子。像是妈妈骂小茵没有把家事做好,小茵会有一段时间沉浸在自责之中,整个人魂不守舍⋯⋯

魂不守舍的情况下小茵做事情更容易出错了!就像一个恶性循环,小茵都要花好几天的时间才能让自己心情好一些。小茵不仅责备自己事情做不好,还会责备自己怎么一直心情不好。

推荐阅读:邓惠文谈家人:父母孩子之间,不可以只剩彼此索取

上个月爸妈离婚了,这件事情对小茵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小茵非常自责,她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把弟弟妹妹照顾好,爸妈才会离婚。她不懂为何班上爸妈离婚的同学好像都没事一样⋯⋯

和小茵讨论是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呢?小茵也不知道,小茵的爸妈很开明,也没有要求小茵一定要考前几名,成绩考差的时候,爸妈会问她怎么了,但也不会责骂小茵。请妈妈来学校,妈妈也很困惑,她觉得自己也没有给小茵很大的压力,为何小茵常常不快乐。


图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照

心理学家 Albert Ellis 的理情行为治疗(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认为大部分情绪困扰的核心是责备,他认为改善责备的方式就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1]

Ellis 提出 A-B-C 理论(如图 1),指出一个人的对于事件(A)的信念(B),造成了情绪反应(C)。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分手后感到低落,不是因为分手本身(A)造成低落的情绪(C),而是个人对这件事情的认知导致低落,像是“感到被拒绝、觉得自己是个鲁蛇”的信念(B)而导致低落。理情行为治疗的重点是教导我们如何去改变那些造成情绪困扰的“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

当我们去驳斥(D)那些非理性信念,可能产生新的信念(E),以健康的想法取代不健康的想法,最后促成了新的感觉(F),不再是严重的焦虑或忧郁,而是健康的难过或失落的心情。

【图 1】

A 促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 B 信念(belief)→ C 情绪和行为结果(emotional & behavioral consequence)

                                                                   ↑

                                                         D 驳斥处理(disputing intervention)→ E 效果(effect)→ F 新的感觉(new feeling)

 

那什么是非理性信念呢?非理性信念是指个人“应该”、“必须”、“自贬”等信念,像是不切实际的夸大、不切实际的需求、贬低价值及完美主义等。

我请小茵回去每天写一件觉得自己做的好的事情,不限于要被人肯定或得到好成绩,像是和小狗玩得很开心、帮妈妈做家事⋯⋯等,只要是觉得自己做的好的都算,下次谘商时,小茵跟我说,“我找不到我做的好的事情,因为那些事情都是我原本‘应该’要做到的!”

接下来的晤谈中,我们找出了小茵认为自己“应该”要做好的事情,像是考试本来就应该要考好、爸妈离婚就是家庭不圆满、我应该把每件事情都做好⋯⋯等,我们讨论怎么去驳斥这些充满“应该”、“必须”的信念,改成比较有弹性的语句,像是“我很难过爸妈离婚了,但爸妈都还是很爱我,只是爸妈没有住在一起而以”、“有些事情我没有做好,或考试没有考好,世界不会因为这样而毁灭,我还有机会修正!”

同时,我们也练习把成败和自我价值分开,很多人遭遇挫折时,会因为一件事就全盘否定自己,骂自己“真是笨死了!”但实际上,只是这件事情没有做好,不代表自己就是个不好的人。我们练习把这句话改成“我只是这件事情做不好,还有很多事情是我做的好的,像是⋯⋯”,练习同时看到“不好”和“好”的自己。

另一方面,允许自己的负向情绪和负向思考也很重要,告诉自己“心情不好是正常的”,人的情绪本来就有高低起伏,会随着不同的情境时空而变化,没有人是一直都开心的。当小茵发现又陷入负向思考时,练习不要自责,因为越自责,就越陷入负向思考的漩涡。

推荐阅读:家庭沟通学:从五种类型回应,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小茵有一次晤谈中,很难过的对我说,妈妈说我没事干嘛要一直哭,抗压性很低,请记住,孩子若因为完美主义而感到忧郁,是因为她很在乎、很努力的想要把事情做好,如果她不是一直ㄍㄧㄥ着想把每件事情都做好,怎么会感到忧郁呢?父母的责备可能会让孩子更容易自责。

曾经有个妈妈很无奈的问我,掉入负向思考漩涡的孩子看任何事都是负向的,父母可以怎么办呢?父母可能会感到很无力,因为怎么好说歹说他都听不进去,就用脑筋急转弯的忧忧一样。这时候,父母可以练习放空,听他说话就好,不要急着把他拉起来(不然父母自己也会被搞得很累又很生气),给他一两天的时间,然后和孩子讨论他怎么把负向的开关给关起来的,这会是个很重要的历程。除非孩子已经连续两周以上心情持续低落,那可能就需要就医。

  • 面对因为完美主义而忧郁的孩子时,爸妈可以怎么做:

    • 父母责备孩子忧郁可能让孩子更自责。可以试着理解孩子的想法,不批判。例如:“你怎么又不好了?”“我这么辛苦养你长大,结果你在那边胡思乱想想不开?你又不用养家活口,你有比我累吗?”改成“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好,有发生什么事情吗?”

    • 当发现孩子陷入负向思考的回圈,让父母很心急时,给孩子一点时间,不要一直想办法驳斥孩子的思考,这样会让父母很累很生气,也可能让孩子感到很自责,这时候父母可以放空,听孩子说话就好。

    • 当孩子从负向情绪漩涡走出来的时候,和孩子讨论他怎么把负向的开关给关起来的,可以问孩子“你怎么好起来的?”“你做了什么帮助自己?”,这会是个很重要的历程。

    • 若你观察孩子的情绪一直处于低落的状态,或是易怒(有些儿童或青少年可能表现出的情绪不是忧郁而是易怒),有个简单的指标可以评估孩子是否需要就医:饮食(和之前相比,是否吃不下或吃过多)、睡眠(和之前相比,是否睡不着或是睡过多)和失功能(原本可以自理的事情现在却做不到),若同时上述三个情况及忧郁或易怒的情绪都出现超过两周,请带着孩子就医、谘询学校的辅导教师或心理师,和医师讨论是否需要用药或是接受心理治疗。

小茵后来被医师诊断为适应障碍症(Adjustment Disorder),指个人在压力事件后的三个月内出现的情绪或行为症状,小茵因为父母离婚导致出现忧郁、自责的情绪。

医生开了放松和治疗忧郁情绪的药物,在一开始用药时,小茵白天感到嗜睡,且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中,在一周后回诊时告知医生状况,医生调整药物之后,小茵的副作用得到改善。在服药一个月后小茵情绪较为平稳,半年后也在医师评估下停药了!

抗忧郁的药物并不会马上生效,通常需要服用二到六周的时间,若因为副作用而停药十分可惜,请在回诊时和医师讨论如何调药。若情绪稳定想停药时,也请谘询医师而非贸然停药。

小茵快毕业了!我请小茵持续的纪录她做得好的任何事情,结案的那一天,小茵带着她的“优点笔记本”来谈,小茵说“在不小心又陷入负向思考漩涡时看看它,感觉会好一点”。我们谈到了第一次小茵说她写不出自己任何优点,到现在写了好几页,这是个好大的改变。可能哪天还是会不小心又陷入负向思考,但小茵开始不再把任何做的好的事情视为理所当然,也开始能同时看到好的和不好的自己,小茵的内在变得更有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