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有了孩子之后,另一半的缺点会突然都放大,让人变得无法容忍? 我怎么突然对另一半有这么多不满的情绪?

我怎么对另一半这么有情绪?

“我不想要小孩跟你一样!”

“你可不可以不要这样?超不卫生!”

“你自己小时候这样,不代表我们孩子就要这样!”

和对方结婚前,早就知道对方不是完美的。(自己也不是)

我们可以接受另外一半,学历可能不高,卫生习惯普通,没有耐心,挑食,会讲脏话,有时候说算不算话,闯红灯,这些无伤大雅的事实。

即使如此,还是嫁给了他、娶了她。那为什么,在有了孩子之后,却突然缺点都放大,变得无法容忍,甚至希望他不要在孩子面前展现出这些“早就有的缺点”? 我怎么突然对另一半有这么多不满的情绪?

因为你爱子心切,不希望教养有一点差错。

孩子在我们心目中是全新的生命、全白的白纸、完美的开始。我们希望尽全力给他最好的的环境、最好的教育,让他成为一个几乎完美的人(爸妈看着新生儿,谁不是这样想的?) 但我们看待另一半并非如此。我们知道对方不完美,但我们早已接纳。

我们择偶的条件很多,但最后往往选择了综观大局最合适的那一个。他可能并非顶尖,但你知道自己也不完美,你们在一起有许多包容和爱、透过沟通和调整,你们愿意,接受对方的好与坏。你对于教养的完美期待,和对另一半的包容,产生的矛盾。

推荐阅读:家的小守则:夫妻吵架,要在孩子面前和好

原本,可以接受另一半的各项条件八十分(例如:EQ、道德、语言能力、耐心、太多了),但在孩子面前,就出现了矛盾的心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只有八十分”,我当然希望他可以“青出于蓝胜于蓝”啊,所以拜托,另一半你可以不要再抖脚、不要再讲脏话、不要一直玩手机、不要浪费食物、不要嘴硬、不要不洗手吗?

这一半:“你就不能做个榜样吗?我像是多带一个大 baby 一样!”

另一半:“我们交往以来我就一直是这样,你现在是怎样?”

年轻父母的各种不满情绪,多半来自焦虑和抗拒。

留意各自的出发点,讲话的方式和时机。洞悉彼此在气头上说话的背后,隐藏的是哪一种心理状态:孤单、抗拒、焦虑、保护或转移,了解对方,就可以减少在口角上争执,而真正达到沟通目的。


图片|《半泽直树》剧照

一、孤单:渴望找个并肩作战、共同目标的夥伴

“你就不能做个榜样吗?我像是多带一个大 baby 一样!”

这句话表面上相是抱怨、要求、抗议,想必是在情急之下讲出口,但其实他寻求的是一个有共同目标的作战夥伴。也就是说,“我希望你也能做给孩子看,让他知道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是一致的。”或者是,“我们大人如果说的跟做的不一样,会让孩子很难配合,这样教起来会越来越困难。”先放下我们的情绪,带孩子已经够累了,要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和另一半达到沟通,别让抱怨最后变成耳边风。

二、抗拒:不愿被调整、被污名化、以及被攻击

“我们交往以来我就一直是这样,你现在是怎样?”

或许说的没错,可能他本来就是这样。只是,现在状况不同了,现在还有幼儿正再观察学习。不过即使如此,大人当下还是会产生抗拒,纠结在被对方调整的抗拒当中。交往这么久,互相体谅包容,那些从来不是大问题的缺点,为何现在都要我改过?为何这样就变成大 baby?为何这样就会破坏他的教育?为何一直攻击我?我跟你一样第一次当爸妈,你现在是怎样?

这些是合理的抗拒。他不是不愿意调整,是他需要时间适应,乍听之下,像是你在要求他,他会觉得莫名。但其实你是为了孩子在与他沟通,而非为了他个人喜好而批评。

推荐阅读:让吵架变得有价值!八个吵架心法促进沟通效率

三、焦虑:渴望成为最好的父母背后的压力

“不要每次都让我当黑脸!”

如果可以,谁都不想永远扮黑脸。可是当另一半无法好好执行教养管理,自己又不肯松懈的时候,自己就成为了黑脸。这背后隐藏着莫大的压力,是我要当“最好的父母”压力,在养育的过程中,我们越想做好,就越焦虑。看过很多书、听过很多分享,连结到自身的成长经验,更加不敢大意,努力努力再努力。可是,这样的压力容易让自己陷入黑脸焦虑,引发对关系的不满,造成口角,却无法感化另一半,因此自我期许过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四、保护:爱护孩子而延伸的对外攻击性

“你家是怎样教的我不管!”“我可不想要儿子和你家 XXX 一样!”

很多父母很难想像自己会讲出这种话(批评对方或对方家人、透露出不满和不认同),但是情急之下,却脱口而出了。因为爱子心切,生物本能就会对外产生攻击性,有时候为了巩固自己的做法和立场,甚至会不小心拿对方的成长背景做对比。这些都是出于保护孩子,可是别忘了,婚姻本来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大家庭结合,无须在无关的时候多做批评,如果要深入探讨,也要选在心平气和的时候,才会比较有效。

五、转移:认清转移情绪并非消化情绪

“你现在就这样,那就不要生第二个了!”

父母深知不要把坏情绪迁怒于小孩,因此只好强忍住,不在小孩面前和另一半发飙。可是,累积到后来,无法消化,还是会在其他地方表现出来,例如:对约定的事情不感兴趣了、对共进晚餐没有力气、对于对方提出的要求不想配合、对对方家人的聚会更是懒得露脸。情绪是正常的,需要正确的出口。别让情绪累积、转移,造成关系紧张。

在教导孩子面前,我们都是新手,更是夥伴。别让情绪使你们对立,失去了最坚强的夥伴关系,也失去了给孩子看的包容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