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飞机上的经验,当看见别人管教孩子,家长的大声指责为什么让人感到不太舒服?一起聊聊我们经常忽视的责备与比较行为。


图片|来源

飞机上,一位阿嬷不停对着眼前两岁多的孙女责骂:“从没看过妳这么坏的小孩,妳看看人家姐姐多乖!”

从日本到香港四个多小时的飞机一落地,许多和我们一样带着婴幼儿的父母总算松了口气,飞行过程中,这一区婴幼儿的哭声、尖叫声此起彼落…...

孩子真有那么坏?

拿行李排队等待下机的时间,前方阿嬷的声量引起我们的注意:“从没看过妳这么坏、这么不听话的孩子!妳看看人家姐姐多乖!”、“你不穿鞋子,人家姐姐都好好穿着,等一下姐姐走了,妳要追姐姐也追不上。”我顺着阿嬷愤怒的白眼见到她骂的孙女、还有一旁的父母、父母怀中的婴儿。女童应该不到三岁,而阿嬷口中乖巧的姐姐,是坐前排另一家的女孩,目测已是学龄年纪。

“妳再调皮啊!妳看弟弟这么乖,哪像妳这么坏!真的没看过像妳这样的孩子!”这次女童的阿嬷拿了襁褓中的弟弟来指责她的行为。

半个小时后,来到了行李转盘附近,女童突然从我后方冲出,跑上前追打她的爸爸、爸爸冷眼望着她不予理会,女童再气愤的往前跑追打阿公。

外子见状说:“唉,你看,那个被骂的小女孩在打长辈。”

“是呀!我们见到家人多以责骂或漠视回应她的失控,她一路的情绪、需求都没有被好好处理,所以用攻击来表达。”我无奈的说。回程的路上,脑中不断浮现飞机上、机场的画面,阿嬷的大声指责与内容一直让我不太舒服。我试着厘清自己的感受从何而来。

聆听需求而非一昧指责

我不舒服的是,家人看到女童的失序行为,却没有考量到孩子的发展阶段,不到三岁的小女孩在狭窄的座位上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还不包括起飞前冗长的交通、过关与等待时间,这过程对孩子来说本就是相当辛苦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情绪调节”、“抑制能力”尚不足,但到了四、五岁就会有很明显进步。

孩子的哭闹不是因为她坏、她调皮;姐姐与弟弟的表现也不是因为乖巧懂事,而是发展阶段的差异。

我不舒服的是,孩子可以管教,每一次出游都是很好的机会教育、帮助孩子从各式经验中学习并建立规范,但在众人面前公开地数落、甚至拿周围的孩子比较,非但不会让孩子“学乖”,更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落入“比较迷思”或“嫉妒情绪”中。也许,寻找能有效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各种策略、备齐旅途中陪伴孩子的玩具文具、温和而坚定的教养界线,较能在孩子的每一次失控捣蛋中,引导孩子调整情绪、忍受飞行中的无聊。

我不舒服的是,陌生阿嬷的责骂在我耳里却格外熟悉,我想起了 9 岁的自己。因在国外觉得被家人忽略冷落而生闷气,当时连眼前垂涎欲滴的草莓圣代都赌气不吃,我期待家人能试图理解我的感受、安慰我,但却是一顿数落:“阴阳怪气、难搞的要命!”、“其他小朋友都好好的,就妳爱生气!以后绝对不再带妳出来了!”这次的经验更成为往后二十多年长辈茶余饭后的话题,我从此成为父母口中“阴阳怪气、情绪难搞”的小女孩。

如果,当时,有人愿意给我一个拥抱、或者拍拍我的肩膀、问问我的感受,虽然 9 岁的我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我会试着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

我想,这位两岁多的女孩或许也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