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逃跑和忽略,是人类遇到困难时的本能。逃跑消极但有用,战斗积极但不一定会成功。要如何从中选择呢?

文|黄启团

你的人生模式是哪一种?

古语有云:“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见,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那么,面对困难,你会如何做呢?

自推出心理学导师育成班至今,不知不觉已经有近四百人了,我为导师们建了一个微信群组,方便大家讨论、学习和成长。这个群组由我亲自管理,但无论我如何用心经营,一个近四百人的群组总是众口难调。有一天晚上,有位导师私下对我说,有些人聊的话题他不感兴趣,他感到很失望,要退出导师群组。我觉得可惜,因为这不仅是退群组的问题,而是一种人生模式的选择。

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有些人会选择放弃、逃跑;有些人会选择和对方对骂。攻击和逃跑,是我们遇到不同意见时,最常见的两种因应行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会选择对困难视而不见,忽略它的存在,或者用大脑将它合理化。“攻击”、“逃跑”或者“忽略”,是人们处理问题的习惯性应对模式。


图片|来源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创业时期的一个股东。二十多年前,我曾与另外四位股东一起创办过一家公司。其中一位姓张的股东非常聪明、有才华,我很欣赏。我们在当时做了一次大型论坛,请到了一些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来做演讲。遗憾的是,那一年是文化事业的低潮,我们亏了三十多万。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这位最聪明、最有才华的股东退出公司,选择了离开。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收到他因为去另一个地方工作而换手机号码的讯息,直到后来杳无音信。

有些人真的很聪明、反应很快,可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的模式就是逃避。退出也许只是人生中的一件小事,但它透露了一个人的应对模式,你今天会在这里退出,明天就会在别的地方退出,因为没有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如果这个世界有尽头,你总会退到退无可退的地方。

推荐阅读:不讨拍职场学:压力与挫折,本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而攻击型模式的人,当遇到困难或不同的意见时,他会去批评、去指责,去找一个该为此负责的人,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样,自己就像个成功者似的,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这样做虽然摆脱了自己的责任,却于事无补,还处处树敌。

做建设者,而不是抱怨者、逃跑者

那究竟是攻击型好,还是逃跑型好呢?从心理学研究来看,攻击、逃跑和忽略,是人类求生存的本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不能打又跑不了时,就忽略它的存在。事实上,这三种本能都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只是动物求生存的本能。可我们人类是拥有智慧的生物啊!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这些原始的应对本能上,我们与一般的动物又有何不同?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面对困难,首先问问自己: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让事情变得更好?做一名建设者,而不是抱怨者、逃跑者、袖手旁观者。“建设者”无论能力大小,至少他是负责任的。当一个人能够为一件事负起责任的时候,就离解决困难不远了。

回到前面提到的,当你对微信群组感到失望时,身为群组里的一员,你除了逃跑、攻击或忽略它的存在之外,是否能拿出什么建议来?或者你能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提高群组成员之间沟通和交流的价值呢?

如果我们总是把一个群体的责任推给别人,那究竟谁才是该为此负责的人呢?

推荐阅读:有些远路是必须的!接受挫折的负能量心理学


图片|来源

一个人的应对模式一旦养成,他在哪里都会用同一种模式去因应。在婚姻、家庭里也是如此。不信,你留意那些出现了问题的家庭,他们不是在互相攻击对方,就是选择离婚逃跑,或者是忽略问题的存在,貌合神离、冷漠地生活在一起。而那些幸福的家庭呢?一定有一方是建设者——为建设一个温暖的家负起责任,遇到问题时,主动去解决。当然,最好是一家人都是建设者,同心合力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很温暖。

“看见”,是为了更认识自己。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你的一面镜子,帮你照见你身上有、却不承认的缺点。

所以,保持良好关系的祕诀就是:看见对方的同时,看见自己;要求对方做到的同时,自己先做到。

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指责、要求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