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个性封闭的冷冽姊姊和热情如火的妹妹,为何《冰雪奇缘》的姊妹惺惺相惜,《王冠》的姊妹却水火不容?

文|普罗米修士


图片|《冰雪奇缘 2》剧照

最深沉的孤独,并不是一个人独处。

而是你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却没有一个人因而认同和喜欢你 !  

艾伦戴尔的姊妹们

迪士尼动画《冰雪奇缘》中的艾莎(Elsa)正是这种典型的代表:天生具有“点石成冰”的能力,却是一切灾难的源头。

在不小心误伤了妹妹安娜(Anna)之后,她必须极力地隐藏自己都没有办法控制的超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离群索居、情感封闭的人。

待在人群中,众人视她为妖魔、怪物;就算离开了人群,人们还是视她为麻烦的源头,欲除之而后快。

这种特质像极了十四主星中冷冰冰的武曲、七杀,对人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真情流露”绝对不是他们的强项。而这种特质也常让他们伤人于无形,就像艾莎总是在不经意中伤了安娜,或是冰封了艾伦戴尔王国。

推荐阅读:《冰雪奇缘2》的心理课题:相信自己,也试着依赖别人

安娜则是个型截然不同的妹妹:活泼、热情、率性、害怕寂寞,身旁的人随时都可以感受到她的热情(否则就不会和来自南方小岛的王子汉斯一见钟情、互订终身)。

十四主星中注重感情的主星为数不少:破军、廉贞、贪狼、天相、太阴、天同皆是。但是有些偏重爱情,有些则偏重亲情;而破军则是注重亲情、爱情,甚至是友情。如果要挑个“热情如火”(千万不要将“热情”狭隘地局限在男女之间的感情)的代表,破军应是当之无愧。

对于艾伦戴尔的冰火传奇,汉斯王子的感受最深:没有人能够接近艾莎,但是安娜却是如此地渴望爱,因此接近安娜相对比较容易,有助于他藉着联姻的方式取得政权。

虽然姊妹个性不同,但是同心协力、互相帮助,两度化解了冰封艾伦戴尔王国的危机。同时姊妹俩携手合作在人间(艾伦戴尔)与魔法森林之间担任领导者,彼此各自掌管父母两方国度的秩序。

迪士尼的卡通动画,带有较强的教化功能与目标,即便有反派或是负面的角色或剧情,最后总是要有个符合大众普世价值的结局或是说法;因此,姊妹分治两个不同的国度,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皆大欢喜的结局了。

但是,真实人生中大不列颠的姊妹们(《王冠》中的伊莉莎白二世和玛格丽特)可就没有这么地幸福美满了!

大不列颠的姊妹们

伊莉莎白二世和玛格丽特在个性上的差异,一如艾伦戴尔的两姊妹。

推荐阅读:Netflix《王冠》:恶女之恶,或许源自于失爱

伊莉莎白二世像艾莎,藏匿自己的情绪,阻断任何的感受。就像她在艾伯凡 (Aberfan)矿村灾变后亲至该地安抚民心,回到白金汉宫后与首相哈罗德.威尔逊会面时所说的:“在二战伦敦大轰炸之后,我和父母到医院去探望伤患;他们哭了,但我却哭不出来。我非常爱我的祖母玛丽皇后,当她过世时我也哭不出来。我生第一个孩子时,在这个对于每个母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时刻,我也哭不出来。我早就知道我有点不对劲⋯⋯”

玛格丽特的热情如火,比起安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相较于七杀、武曲等主星重纪律、自律、严谨的特质,破军的草根性及欲望较强,但也比较接地气。因此你就会在玛格丽特的身上看到抽菸、喝酒、开黄腔、较为纵欲的表现。

因此无论是在英国,甚至出访美国,玛格丽特广受一般民众、媒体的喜爱;认为她没有传统英国王室成员高高在上、冷漠、呆板、无趣的特质。她幽默、率真、喜怒形于色而不做作;其实就是比较有人性、有人味。

大不列颠两姊妹的个性差异,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已显现。当 1943 年伊莉莎白 17 岁时,她已被告知自己是王位的当然继承人,生活与行为受到严密的保护与限制。

她和妹妹闲聊时,就忧心忡忡地表示自己可能无力承担这个重担。玛格丽特当下就表现出对王位高度的兴趣:所有的硬币、钞票都会印有自己的头像,并想像自己带着大王冠,对所有的人呼来唤去。

于是两姐妹就商量,由玛格丽特向国王的私人秘书汤米(Tommy Lascelles)自告奋勇,代替伊莉莎白来继承王位。当然这种幼稚的举动,惹来汤米义正词严的训斥。

由数十年后的今日来看,伊莉莎白二世不仅承担而且成功地扮演英国女王这个角色。就像她被受争议的伯父爱德华八世所说的:“我低估了你,我们都低估了你⋯⋯”

一个愿意承担责任的人,会认真地思考承担的后果以及自己可能受到的影响与冲击,所以就不会轻易地做出承诺。相对地,如果一个人轻易地就做出承担的承诺,那么他可能错估了两件事:高估自己的能力以及低估对方的期望。 


图片|《王冠》剧照

我从来都不是恶人,只要我不是女王

一如艾伦戴尔的姊妹们,大不列颠的姊妹们在姐姐加冕之后,姊妹间的冲突与矛盾就必然会产生。

延伸阅读:“你是姊姊,应该要让妹妹”别再做偏心父母,四个方法让手足更亲近

作为平凡人的姐姐,只要妹妹要求,伊莉莎白二世总是全力支持、尽力满足。但是就像祖母玛丽王太后的训勉:“伊莉莎白.蒙巴顿与伊莉莎白女王会经常互相争斗;可是王权必须胜出,必须永远胜出 !”身兼姊姊与女王两种身分,经常令伊莉莎白二世陷入两难。

玛格丽特的感情与婚姻,引爆了姊妹间的第一个冲突。身为姐姐,妹妹要和谁结婚、什么时候结婚原本都是小问题;但是身为国家的元首、英国国教的首领、需要顾及体制与传统,原本的小问题都成了棘手又敏感的大问题。在“亲情”与“王权”中,伊莉莎白二世选择了后者,而拆散了一对恋人。

玛格丽特的闪婚,其实是与旧爱互别苗头的即兴之举。纵使婚后,破军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情感强烈的“耗亲”特质,也是造成玛格丽特婚姻之路不顺遂的原因之一。想要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寻求家人的支持,制裁公然出轨的丈夫,非但没有得到认同,反而引来家人不断地替丈夫说好话,而惹怒了玛格丽特,进而做出更为逾矩的行为。

但是造成姊妹间冲突与矛盾的第二个原因却是“人性”。

伊莉莎白二世心之所向的生活其实很单纯,就像她对新聘任的赛马经理波契所说的:“我希望每天都能这样过,养马、配种、赛马,这些才是真正令我开心的事;其实我觉得那些是我生来该做的事!”

偏偏她接下一个必须牺牲奉献而且“有责无权”的重担:英国政府有财务困难,希望美国能伸出援手,但美国总统詹森置之不理。因此首相哈罗德.威尔逊商请伊莉莎白二世邀请詹森到王室城堡作客,希望藉此能说服詹森协助英国。

但是当艾伯凡矿村灾变,村民将究责的矛头指向英国政府,此时英国内阁成员私下运作媒体转移焦点,暗指伊莉莎白二世漠不关心,未到灾区抚慰民心。

虽然贵为英国女王,但是英国政府过河拆桥、用毕即丢的作法,也着实令人心寒。再加上大英帝国在伊莉莎白二世登基就任之后国力逐渐衰退、财政困难;虽然毫无权力参与政府运作,但身为国家名义上的元首,也不免脸上无光。

纵使贵为一家之主,家中每个人(母亲、妹妹、丈夫、子女)都抱怨自己活在她的阴影下,那么自己的牺牲奉献又所为何来呢?

自己的可信、可靠、尽职、不会有出人意表之举是建立在一脉相承于祖父与父亲古板、枯燥与阴郁的血脉。如果没有凭藉英国女王的头衔,自己的人生岂非一无是处、一无所有?

相对地,妹妹玛格丽特承袭了另一个迷人、聪慧、有个性、但危险的血脉,展现了直觉行事、放荡不羁、迷人、锋芒毕露的特质。

所以大不列颠的姊妹就要互争谁是父亲的骄傲、谁是父亲的喜悦、谁又是父亲的最爱? 一方讥讽对方什么特质都没有,只要遵守规则就可以过日子;另一方则责怪对方拥有自由还不知珍惜。

只要有人向她描述玛格丽特在外表现风光、获得舆论、媒体的赞赏,伊莉莎白二世就想要逃走或是关上耳朵,因为“我是女王,不是圣人”——女王也有人性中黑暗、复杂、矛盾的那一面。

玛格丽特则认为自己是一个天生的第一,却悲剧地第二个出生;姊姊无法忍受光芒被盖过、无法忍受妹妹比较耀眼。所以自己活在姊姊的阴影下,没有舞台、人生没有目标。

年龄相近的两姊妹互相嫉妒彼此的生活,因为人总是渴求自己得不到的,对于已经拥有的却视为理所当然。

延伸阅读:阿德勒手足心理学:家中地位,比出生顺序影响你更久

因此,艾伦戴尔的姊妹可以共同协力拯救王国,然后分治两个不同的国度。大不列颠的姊妹可以共同协力拯救国家的财政,但是却没有分治的空间,因为无论就制度或心态而言,女王只有一个。

但是个性冷漠的姐姐,得知妹妹因为压力过大而服药过量,濒临生死交关后被救回,前往探视时眼中带泪地对玛格丽特说:“如果妳想藉此让我想像没有妳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那么你成功了! 那是令人非常难以忍受的!”

她虽然是女王,但也是姊姊!


图片|来源

人生是残酷且不公平的

就像菲利普在与伊莉莎白二世讨论玛格丽特在王室的角色与职权时所说的:人生和体制(长子继承)都是相同地残酷且不公平、不平等。大家都渴望平等,但是我们生来就是不平等。

先出生的姊姊就是登基为王,后出生的妹妹注定就是要服务与辅助姐姐。

在现实人生中,冰与火共存往往就是一个常态。

每一个伊莉莎白的身旁就会有一个玛格丽特,就如同每一个乔治六世的身旁就有一个爱德华八世,但王冠总是会落在适当的人头上。(爱德华八世虽然是长子,但是因为婚姻放弃了王位,于是弟弟乔治六世继承了王位)

伊莉莎白二世或许没有迷人、强烈的个人特质,但是她服膺了温莎王朝的基石:责任与牺牲,没有容许个人激情或欲望的空间。

首相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番话,或许就是伊莉莎白二世的特质与写照,也是她该扮演的角色:

“我们不能满足所有的人,同时又忠于自我。
我们身为领袖,有时身不由己,那是我们的工作。
某种程度来说,妳的感情平淡也是好事,没有人需要歇斯底里的国家元首。”

她不只是姊姊,也是女王 !